手提箱大小的小行星探測器,將去往拉格朗日點,探測這5顆小行星

2020-10-16 科學之美

這個歐空局小行星遠程地球物理觀察者(M-ARGO)的模型現在在天線研討會上展出,這是作為歐空局技術戰略一部分而計劃的眾多小型任務之一,將在本月的部長級Space19+理事會上提出。這是一個手提箱大小的納米空間技術,基於立方體衛星設計,採用標準化的10釐米立方體單元,其中電子板可以堆疊和連接子系統。M-Argo是一個12單元的立方體衛星(擁有22 x 22 x 34釐米的身體)將搭乘發射一個更大的太空任務,其軌道使其超出地球軌道,例如天文任務到太陽-地球拉格朗日點。

然後,立方體衛星將使用微型電動推進器將其帶入深空,並與一顆小行星會合,它將使用多光譜相機和雷射高度計對小行星進行測量,以尋找未來可能提取的水合礦物等資源,其他小型化的有效載荷也在考慮之中。如此小的宇宙飛船以前從未獨立穿越深空,與小行星會合,這將使小行星探測的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或更多。

目前正在開發許多小型化技術,以實現M-Argo任務,包括電力推進系統,一個帶有平板天線的高頻「X波段」通信系統,與地球通信的距離最遠可達1.5億公裡。並有一種機制,可將太陽能電池板不斷地轉向太陽,為電力推進和通信系統產生足夠的電力。M-Argo立方衛星及其任務目前正由盧森堡的Gomspace和義大利的米蘭理工大學組成的團隊為歐空局設計。

該小組已經確定了總共148顆近地小行星,這些小行星通過設計有可能達到會合地點。從這些小行星中,精心挑選了五顆不同的小行星進行進一步分析,以優化會合軌跡和近距離導航,即其中一些在到達那裡所需的燃料量方面最接近地球:這是未來開採原地資源的一個關鍵考慮因素。M-Argo的設計隨著任務定義審查達到了一個裡程碑,該審查確認,如果在2023-2025年期間發射,立方體衛星可以與這五顆不同小行星中的任何一顆會合。

M-Argo團隊現在將專注於完成立方體衛星的設計概念,直到明年4月。這是歐空局首次根據盧森堡空間戰略設計用於小行星開採目的的低成本太空飛行器。M-Argo和其他許多創新的技術測試立方體衛星任務,正通過歐空局一般支持技術計劃的飛行部分得到支持,這是歐空局在Space19+上提出的技術戰略的一部分。在部長級會議上還提出了赫拉小行星任務,這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太空飛行器。

博科園|研究/來自:歐洲航空局ESA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博科園】後

①回復「天象預報」可以看日食、月食、流星雨、行星衝日、凌日、掩星及未來100年天象等各種預報數據,有趣天文奇觀及時更新;

如下博科園全新版本

手機APP軟體發現頁截圖

用電腦的夥伴,也可以來官網:

www.bokeyuan.net

一起追逐大美宇宙科學

老版本不在更新和維護,請及時卸載,下載全新版本!新版本暫還未上架應用商店,目前暫時只能在,博科園QQ群文件下載,也可在博科園官網下載

相關焦點

  • 將去往拉格朗日點,手提箱般的小行星探測器,探測這5顆小行星!
    這是一個手提箱大小的納米空間技術,基於立方體衛星設計,採用標準化的10釐米立方體單元,其中電子板可以堆疊和連接子系統。M-Argo是一個12單元的立方體衛星(擁有22 x 22 x 34釐米的身體)將搭乘發射一個更大的太空任務,其軌道使其超出地球軌道,例如天文任務到太陽-地球拉格朗日點。
  • 美日已進行了小行星探測取樣,為啥我國小行星探測器還得再等幾年
    NASA於2016年9月發射奧西裡斯-REx探測器,其目標就是對一億多公裡外的「貝努」小行星進行探測並取樣返回地球(貝努小行星被列為威脅地球的小行星,其與地球相撞機率約為1/2500)。在2018年12月時候,西裡斯-REx探測器就已經到達「貝努」小行星軌道,伴隨其飛行,並不斷縮小與「貝努」的距離。
  • 深空探測器發射金屬彈,小行星被砸出10米坑,這是要攔截小行星?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電腦簡圖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顆小行星的大小。假如現在把這顆小行星放在地面上,那麼它的高度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在小行星的頂部,飛機正飛來飛去......如此龐大的小行星,以每秒鐘20公裡的速度撞向地球,後果可想而知。
  • 這顆小行星掠過了地球的大氣層
    2020 VT4這顆小行星大小估計有16至36英尺(5—11米)。它在2020年11月13日掠過了我們地球的大氣層。天文學家們隨後觀測到了它。最初這顆13日周五的小行星被命名為A10sHcN。現在他有了官方名稱——2020 VT4。天文學家們測量出它大小約16—36英尺(5—11米)。
  • 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1月4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中國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  根據目前的計劃,任務將發射一個探測器環繞小行星2016HO3飛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採集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樣品送回地球。隨後,探測器將繼續飛行,藉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到達主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原位探測。
  • 日本探測器向小行星發射金屬彈,是否表示人類已可以攔截小行星?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186英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隕石坑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顆小行星的大小。假如現在把這顆小行星放在地面上,那麼它的高度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在小行星的頂部,飛機正飛來飛去......對這件事,說得再說也不如實踐一次。幸好,已經有探測器做了相關的科學嘗試。今年年底,日本於2014年發射的「隼鳥2號」探測器,即將返回地球,同時將帶回「龍宮」小行星的礦物質樣本。
  • 我國小行星探測計劃啟動,探測目標為2016ho3小行星,它上面有啥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小天體,僅在小行星帶就至少有50萬顆,而在地球軌道還有一些近地小行星,如果有地球遭遇的話,體積較小的會形成大氣層中的流星現象,而質量較大的則可能會造成災難,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科學家認為就是一個直徑8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造成的。
  • 小行星探測最發達的國家為何是日本?|億歐全球視角
    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搜集的研究,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小行星表面取樣返回。 隼鳥2號(圖:NASA)緊接著,日本又在2014年12月成功發射了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探測大小約900米的Ryugu龍宮小行星。2018年9月22日,隼鳥2號小向龍宮表面釋放了兩個微型機器人MINERVA-II1A和MINERVA-II1B。
  • 中國小行星探測:將一次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
    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稱,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探測器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 能讓細菌去挖掘小行星嗎?比如這顆價值700萬億美元的小行星
    Smead的成員Zea說:大約15%的銅和5%的金已經在地球上用細菌提取出來。這是傳統採礦的一種替代方法,傳統採礦通常使用刺激性化學物質來分離黃金或其他金屬。參與Zea項目的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大四學生泰德·福爾德(Tadg Forward)說:實際上,這比常規開採更便宜,只要把水和細菌倒在巖石上,就能得到一種產品。將研究一種名為Shewanella oneidensis的細菌在模擬失重條件下從月球、火星和小行星風化層中提取鐵的性能。
  • NASA的小行星探測器將確定採樣地點,計劃2023年把樣本帶回地球
    摘要: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在對1999RQ36近地小行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探測後,考察了四個備用採樣點,現在將進一步縮小為兩個,計劃在2020年夏季「降落」在小行星上,然後採集50~2000克的小行星樣本,並於2023年9月帶回到地球。
  • 太空停車埸,太陽系裡的拉格朗日點
    當空間有多個星體同時作用於飛行體時,空間會出現特殊的小區域,在那些點上,多個星球的引力會相互抵消(達到平衡),出現類似於地面上的「小平臺」、「小凹地",這些點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太空停車場」。天文學稱它為拉格朗日點。下圖表示在太陽和地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五個特殊點,通常稱為地日系拉格朗日點。
  • 限制性三體問題特解—拉格朗日點,為何成為太空飛行器的「停車場」
    太陽系中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運動,科學家就通常將其看作限制性三體問題,這是因為因為太陽的軌道恆定,地球的軌道恆定,地日的關係恆定,將它略去太陽軌道偏心率、太陽視差和月球軌道傾角,將它看成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從而得到一個周期!
  • 太空停車埸——太陽系裡的拉格朗日點
    當周圍有多個星體同時作用於飛行體時,空間會出現一種特殊區域,在那裡,各星球的引力相互抵消(達到平衡),出現類似於地面上的「小平臺」那樣的小區域,也會出現「引力勢」呈現低凹區的特殊點,這些點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太空停車場」。天文學稱它為拉格朗日點。下圖表示在太陽和地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五個特殊點,通常稱為地日系拉格朗日點。
  • 黃金儲量價值人均930億美元,美國將前往探測這顆黃金小行星
    nasa在2017年5月提出了一個大膽、令人興奮的計劃,在2022年將專門發射一顆探測器去造訪這顆小行星 首先這顆小行星被天文學家認為它很可能是太陽系形成出去一顆行星的核心,由於發生了碰撞導致這顆行星被摧毀,而剩下的鐵鎳重金屬核心被遺留在了小行星帶。
  • 中科院院士: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範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採,大約需要50年左右。」他說。科技日報記者從當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舉行的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了解到,小行星特別是近地小行星,是近期最有價值的太空探索目標之一。五院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辦公室技術負責人黃江川認為,我國應在「十四五」期間實施一次高起點、標誌性的小行星探測任務。
  • 人類探測器完成對小行星「貝努」的採樣,將帶回太陽系早期信息
    為此,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宇宙探索計劃,在這一方面美國的NASA顯然是當之無愧的執牛耳者,為了進行科學研究,美國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去探索月球、太陽、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以及小行星,從而獲取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打下了科學研究的基礎。
  • 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即將登陸小行星並採樣
    屆時這臺探測器將小心翼翼地進行長達4.5小時的降落,然後在幾秒鐘內接觸並離開這顆小行星。NASA已經選定了它的著陸點,即「夜鶯」(Nightingale),位於貝努北半球一個直徑16米的巖石區域。這個候選地點被認為具有顆粒最細的土壤。  這臺卡車大小的探測器裝有一個機械臂,用來收集小行星表面的樣品。
  • 日本將於3年後發射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
    新華網東京5月13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2日宣布,將於
  • 人類首次小行星著陸:NASA深空探測器成功在小行星本努星著陸
    那麼,為什麼NASA要選擇本努小行星登陸探測?登陸小行星探測又有什麼意義?以及這顆登陸的深空探測器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要探測小行星本努太陽系中光兩條小行星帶就存在數百萬顆小行星,那麼為什麼上百萬顆小行星中偏要選擇本努進行著陸探測呢?其實,在深空探測任務中對目標的選擇都是有不同維度的綜合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