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天瑞 文/攝
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縱橫交錯的高架橋,發達的交通網絡令上海這座國際化都市嚴絲合縫,遼闊的地理面積並未影響整座城市渾然一體的整體感。而在幾十年前,這座城市還沒有地鐵與隧道的時候,人們倘若想要每天來往於浦西與浦東之間,擺渡與輪渡是唯一橫跨黃埔江去到對岸的方法。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十六鋪曾經是上海縣城交通與商業的中心,而十六鋪碼頭則是一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標。在那個以航運為主要交通手段的年代,十六鋪碼頭在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進出上海的主要通道,是當時中國大型的客運碼頭。碼頭上來此乘船的乘客絡繹不絕,來往船隻繁忙於客運與貨運,岸上各色商鋪倉庫林立,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無論到重慶、宜昌,還是去武漢、蕪湖、寧波,價廉舒適的性價比讓航運成為當時人們出行的最多選擇。不大的碼頭上每天要接送30多條航線,每天4萬多人次,雖說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時就有一趟,但船票的緊張程度並不亞於當今春運的一票難求。每當客輪抵達上海,鳴響著的汽笛聲響徹黃浦江上空,在陸家嘴的大拐彎減慢速度準備靠泊的畫面,是每一個老上海心中的回憶。150多年的歷史,十六鋪碼頭承載著上海的歷史與人文記憶。
據《上海名街志》記載,地理意義上的十六鋪始於北宋,而「十六鋪」這一名稱出現於清朝的鹹豐、同治年間。為了防禦太平軍進攻,地方官員建立了軍民聯保聯防的商業團防制,原計劃是劃分為27個鋪,但因種種原因實際上只劃分了16個鋪。十六鋪是當時最大的鋪,由於沿江碼頭林立,民間逐漸將此處稱為「十六鋪碼頭」。
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水路作為交通工具形式衰弱似乎是歷史的必然。十六鋪碼頭逐漸銷聲匿跡淡出人們的視線,2004年一天的凌晨,一聲沉悶的爆破聲過後,十六鋪客運大樓由南向北漸次坍塌,閱盡上海近一個半世紀滄桑的十六鋪碼頭從此謝幕,黃浦江的碼頭風雲就此偃旗息鼓。
告別昔日的世俗和喧鬧,卸下百年客運重負,如今的十六鋪碼頭涅槃重生,昔日的客運碼頭、工廠倉庫被大型公共綠地、現代化的商業設施所替代,一條與外灘延伸線相匹配,與對岸濱江大道遙相輝映的水景岸線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