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傳授「呼吸大法」,來幫助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

2021-01-09 瀟湘名醫

請先關注一下自己的呼吸方式。

好,讓我們進入主題。

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這不僅僅是你在瑜伽課上做的事情。這種呼吸方式實際上給了我們一種強大的醫療益處,可以幫助身體對抗病毒感染。

聽起來好像有些神奇。

原因是這樣的:在呼吸的過程中,鼻腔會產生一氧化氮分子(化學式為NO),從而增加了肺部的血液流量並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

通過鼻子吸氣可將NO直接吸入肺部,它通過阻斷病毒在肺部的複製來幫助抵抗感染。

很多參加鍛鍊或練習瑜伽的人也會因使用鼻子吸氣而受益。因為血液中的氧含量越高,就越會使人感覺精力充沛,並帶來更強的耐力。

一氧化氮在體內的作用

NO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信號分子,它能觸發許多不同的生理效應。在臨床上,它也被用作為患有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選擇性擴張肺動脈的氣體。與大多數信號分子不同,NO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氣體。

NO是由1萬億個細胞不斷產生的,這些細胞組成了我們體內總長10萬英裡的動脈和靜脈(尤其是肺部)的內壁(或內皮)。

肺內皮衍生的NO可以放鬆動脈平滑肌,預防高血壓,促進血液流向所有器官。NO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防止正常動脈中的血凝塊。

除了放鬆血管平滑肌外,NO還可以放鬆氣管和細支氣管的平滑肌,使呼吸更加順暢。NO介導的另一種平滑肌放鬆發生在勃起組織(海綿體)中。實際上,NO是陰莖勃起和性喚起的主要媒介。

這一發現導致了西地那非(商品名「偉哥」)的開發和上市,該藥的工作原理是增強NO的作用。

體內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循環白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也會通過產生NO實現抗菌目的。

這些細胞中的NO與同樣由這些細胞產生的其他分子發生反應,形成破壞包括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在內的入侵微生物的抗菌劑。由此可見,NO是一種了不起的分子。

一氧化氮氣體用於吸入療法

由於NO是氣體,因此可以在專用設備的幫助下通過吸入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吸入NO用於治療患有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在這種情況下,狹窄的肺動脈會限制血液流動和氧氣收集。

吸入的NO可以擴張收縮的肺動脈並增加肺部的血流量。因此,紅細胞血紅蛋白可以提取出更多拯救生命的氧氣,並將其轉運到全身循環中。

吸入了NO後,那些渾身青紫的嬰兒將會重新變得粉嫩,使他們可以被治癒並重回父母的懷抱。在NO吸入療法出現前,這些嬰兒中的大多數都會死亡。

NO吸入療法目前正在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希望NO的三個主要作用能夠幫助抵抗該疾病,即擴張肺動脈、增加肺的血流量和擴張氣道並增加向肺部和血液的氧氣輸送,從而直接殺死和抑制新冠病毒在肺部的生長和擴散。

一氧化氮如何殺死病毒

在SARS爆發期間進行的一項體外研究中,釋放NO的實驗性化合物提高了感染SARS病毒的含核哺乳動物細胞的存活率。這表明NO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在該研究中,NO通過阻斷病毒蛋白及其遺傳物質RNA的產生,顯著抑制了SARS病毒的複製周期。

在當年的一項小型臨床研究中,吸入NO可以有效抵抗重症患者體內的SARS病毒。

SARS與新冠病毒共享大部分基因組。這表明NO吸入療法或許可以有效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事實上,一些機構目前正在進行針對需要呼吸機的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吸入NO的臨床試驗,希望「吸入NO」將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減少對呼吸機和ICU病床的需要。

不斷產生NO的是鼻腔中的鼻竇,而非口腔。鼻腔中產生的NO在化學成分上與臨床應用的吸入式NO相同。

因此,通過鼻子呼吸,就可以將NO直接輸送到肺部,從而增加進氣量和血液流動,並控制微生物和病毒顆粒。

在急切地等待吸入NO的臨床試驗結果以及開發針對新冠肺炎有效疫苗的同時,我們應保持警惕並適當練習呼吸,以最大程度地將NO吸入肺部。記住:要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

感染 病毒 血液 肺動脈 平滑肌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宿主細胞時,它們需要大量的營養物來增殖,並讓它們達到脂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和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
  • 小兒腹瀉病-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感染初期症狀像感冒 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腸炎,常見於每年10月中下旬至次年的2月份,主要感染群體為免疫力差的嬰幼兒,也是5歲以下兒童腹瀉的首要病因。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們在感染一次輪狀病毒後,依然有多次感染的可能。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從感染諾如病毒事件來看待如何做到有效預防
    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諾如病毒。 首先,諾如病毒感染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發病後無需治療,休息2-3天即可康復,一般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嘔吐、低燒、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一般維持12至60小時後自行消退,但病毒的排洩會延續2星期左右。如腹瀉厲害,容易發生脫水、休克等症狀。少數患者因出現嚴重併發症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腸道菌群5個撰文 | nagashi編輯 | 王聰排版 | 水成文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身體被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數萬億微生物佔據,這些微生物被統稱為共生菌群
  • 諾獎得主蒙塔尼耶「人造病毒」這一炮
    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發表《科學家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新冠病毒源自自然》,文中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派系內針對病毒源自中國生物研究實驗室的理論,美國的科學家們以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為證據來予以駁斥,並證明新冠病毒來源於大自然。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而他文章的共同執筆者,也是他的學生幾乎是和他一起完成了這些ps的工作,甚至他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的HIF上都有作假的痕跡。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諾獎得主有話說
    其中,兩位新鮮出爐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和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也將首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哈維·阿爾特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安德烈亞·蓋茲,因發現人馬座A*——一個400多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失足者」蒙塔尼饒毅在最新的發文中也駁斥稱,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第二種類型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因為可以導致慢性疾病,並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這種類型的肝炎威脅更嚴重。這種類型的肝炎是隱性的,因為健康個體在感染之後,可能會經過許多年才會顯現出嚴重的併發症。血源性肝炎與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相關,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一百多萬人死亡,從而使其成為與HIV感染和結核病相當的全球性健康問題。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發表極具爭議的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是人為的,而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的。這一觀點旋即被歐洲同行駁斥,其錯誤之處也有一些文章科普過,在此不再贅述。
  • 肝細胞抵禦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
  • 低調務實的加拿大,百年來貢獻的諾獎得主你都知道嗎?
    必讀掌柜瞬間覺得安全感爆棚,諾獎獲得者領導的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聽起來就很靠譜。發現病毒後,不僅新的篩查檢測技術被開發出來,到1996年這一篩查就使每年新增的C肝感染人數減少了逾八成。195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跟著諾獎得主也能學好「呼吸吐納」
    用鼻子,而不是嘴來呼吸,似乎是人自然而然的事情。要問我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呼吸?體內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循環中的白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也會產生一氧化氮,以達到抗菌目的。這些細胞中的NO與同樣由細胞產生的其他分子發生反應,形成抗微生物劑,可以破壞包括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在內的入侵微生物。一氧化氮如何幫助身體抵抗病毒?吸入NO目前正用於臨床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諾獎得主領導團隊研發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報10月12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該測試方法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來運行,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學校和辦公樓中使用。相關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medRxiv。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中新社東京5月3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有人假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等語言傳播「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兒科醫生說--如何預防和治療諾如病毒感染?
    隨著春節的臨近,人群交往頻繁,以及聚餐、外出就餐、旅遊機會的增加,諾如病毒感染和暴發的風險增加。今年秋季開學以來,廣東共有12所學校(含託幼機構)發生了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暴發疫情。 1.什麼是諾如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