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症為敵,人類往往勝少敗多。在河南,有位101歲老人得了最兇險的肺癌,而如今,癌魔正一點點被她擊退。
後天就是重陽節,我們講一講這位老人的故事,希望能給所有老人帶來一些健康啟迪。
奇蹟
三周前診斷為肺癌晚期
如今腫瘤縮小三分之二
昨天上午,在省腫瘤醫院呼吸內科三病區,一位清瘦的老人正在病床上睡覺。偶爾有人來看她,老人會眯起眼睛,向來人揮手致意。
老人名叫馬恩,來自平頂山,今年101歲,是位肺癌晚期患者。
「她應該是我們醫院收治的年齡最大的腫瘤患者。」病區護士長高亞娜說。
老人的兒子樊志剛說,今年7月份,老人感覺胸悶,一直當高血壓治療。9月初,CT顯示她肺部異常,9月6日,他就趕緊把老人送到省腫瘤醫院。
呼吸內科三病區主任王啟鳴說,當時老人左肺上的腫瘤有拳頭大小,而且是惡性程度最高的小細胞肺癌。
但經過三周的治療,最新一次檢查顯示,老人肺部的腫瘤已經縮小三分之二,胸悶症狀已經消失。奇蹟是怎麼發生的?
高亞娜說,如今,病區裡的病人都搶著和老人合影,說要沾沾喜氣。總結一下她的經驗,也許對每位老人都有好處。
經歷
丈夫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她一個人把兒子拉扯大
1949年,老人的丈夫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當時,他們唯一的兒子樊志剛還不到三歲。
從此,老人沒有再嫁,一個人拉扯著兒子。「從小我媽沒打過我一次。」樊志剛說,再苦再難,他也很少見母親抱怨。
樊志剛的三女一子,也都是老太太帶大的。對孫輩她更加寵愛,經常是背一個、扯幾個。
老人還喜歡活動,如今年紀大了,出門不方便,她就在屋裡轉圈。
儘管自己牙都掉了,只能吃軟食,但她還經常烙餅、包餃子給小輩吃。
「我們檢查發現,老人的臟器功能都還像七八十歲的,而且思維特別清晰,這也是治療出效果的關鍵原因。」王啟鳴說。
家長
子孫長大爭著照顧老人,家人支持讓老人渡過難關
而讓高亞娜更感慨的,是老人子孫的孝順。樊志剛已經67歲,但自從老媽住院,他就24小時不離開,孫女們也都輪流請假照顧奶奶。
老人的孫子是位文藝工作者,平時非常忙,但他推掉很多活動,確保每天早晚都能來病區報到。
「老人的孫子一來,就拉著老人的手,貼著奶奶的耳朵說話,這種場景我們看了特別感動。」高亞娜說。
有次老人回憶說,困難的時候,她把金耳環當了。結果她的孫輩們湊齊了金耳環、金項鍊、金戒指,把老人打扮得「明晃晃」的。
王啟鳴說,雖然老人的病發現時已是晚期,但家人沒有耽誤,立刻把她送進醫院,得以儘快控制她的病情。
治療
家屬信任、配合,醫生探索著治療
第一次收治年紀這麼大的患者,王啟鳴剛開始心裡也沒底。
「畢竟老人的各個重要器官的功能都已減退,治療方案、用藥劑量都是一點點探索著來。」他說。
護士們也都把老人當做病區的寶貝,經常過來為老人翻身、拍背……
而讓他們放心的是,老人的家屬特別理解醫生、護士,只要一見面就感謝個不停。
「家屬的信任其實對醫生很重要,才不會讓治療有什麼後顧之憂。」高亞娜說。
而老人雖然不知道自己得的啥病,但見了醫生也不多問,特別配合治療。「老人應該很快就能出院。」王啟鳴說。
癌症並不意味著「死刑」,建議老年人每年體檢一次
每年,河南就新增16萬癌症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王啟鳴說,癌症就是一種老年病,但是得了癌症並不意味著死亡。
省腫瘤防治辦公室研究員陸建邦也表示,癌症雖可怕,但至少四成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他解釋說,一般在接觸一定量的致癌物質10年或更長時間以後,才會引起細胞突變進而發生癌變。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預防、幹預和早期發現,把癌症消滅於「萌芽」階段。
王啟鳴建議,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每年體檢一次。他說,得了癌症,像馬恩老人一樣,心態平和、配合治療,才會有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