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2日 09:52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
在創業大潮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創業起點低,項目利潤薄,在創業活動中佔的比重大。他們在現有的市場中捕捉機會,從事行業技術壁壘低,失敗率高,成長率低。他們就是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發起人保羅·雷諾茲說的「生存型創業者」。創業路上,他們有怎樣的收穫?又有怎樣的期待?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業務很好做,競爭太激烈
「把網絡維護技巧轉換成客戶效益,我的日子才好過些。」說到創業成功的關鍵,在「商海」裡煎熬了快兩年的郭亞森告訴記者。
2011年郭亞森從鄭州輕工業學院畢業後,進入一家網絡公司做網絡開發業務。「做了兩年,感覺這個行業很多的服務標準不完善,口碑不是太好。」郭亞森說。
「創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想革除這個行業的弊端。」2013年8月,郭亞森借了5萬元錢創辦自己的公司,想在網絡營銷推廣、微信開發運營領域「分一杯羹」。
「業務非常好做,就是競爭太激烈。」郭亞森告訴記者。據他介紹,有很多商家都想做微信推廣,市場需求量比較大,但像他這樣的公司在鄭州有300家左右,每個公司都佔一定的市場份額,「粥多僧也多,就看誰會念經」。
「現金流、團隊意識、企業文化這三點做好了,我的業務才能再上一個臺階。」作為生存型創業者,郭亞森意識到企業的危機。他認為,生存型創業者要想「活下去」,必須做好企業的規劃,這也是大部分生存型創業者需要「補課的地方」。
有錢做快一些,沒錢做慢一些
「看電視,覺得3D列印比較火,決定就做它了。」說起走向創業的道路,創業已經兩年多的馬百敬仍然覺得有些突然。
2012年從南陽理工學院畢業的馬百敬來到鄭州發展。「剛找到工作一個半月,公司搬到別的地方發展去。」馬百敬被迫辭職。
「把自己的東西做好,活下來是第一步。」去年9月,馬百敬註冊自己的公司,專門從事小型桌面3D印表機的生產。發展到現在,每個月可以賣出15臺,在馬百敬看來,這個銷售額來之不易。「從0到15,對我來說是一個質變。」馬百敬深有感觸。
「有錢做快一些,沒錢做慢一些。」馬百敬告訴記者。為了使自己的技術不落伍,他平均每隔半個月,生產技術就要升級一次。「為了消除0.8毫米的誤差,我們耗費了兩年。」馬百敬指著桌上的零部件告訴記者。
經過2年多的發展,馬百敬的事業小有成績,也面臨著不少的煩惱。「擴大市場的人才不好找。」馬百敬告訴記者。小型桌面3D印表機潛在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如何獲得客戶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自己目前正在尋求這個領域的銷售人才。「希望未來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臺小型桌面3D印表機。」馬百敬的話語裡流露出對成功的渴望。
生存要找市場,不要找市長
「創業的多,創新的少。」河南鄭州市金水區大學生創業園項目管理部主任謬忠玉告訴記者。據他觀察,生存型創業企業缺乏創業的合理預期,對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缺乏有效的評估,創業者對於如何管理團隊缺乏必要的技能,這些都是生存型創業者需要「邁過的檻兒」。
「創業已經不是從無到有的時代了,而是資源疊加的時代。」河南天使投資協會副秘書長楊晏告訴記者。他說,生存型創業者不僅要敢想敢拼,還要會拼才行,而能抓住成功機遇的只是少數。
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說:「創業要找市場,不要找市長。」生存型創業者是一種自我僱傭,資源擁有程度低,成長性比較弱。「這些企業要緊盯市場,不能老盯著補貼。補貼不能成就一個成功的創業者。」(記者 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