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旨在幫你建立功和能的概念,進一步梳理功能關係,歸納利用功能關係解題的一般步驟。
一:興趣鋪墊——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過程
1.俄國化學家蓋斯於1836年發現,任何一個化學反應,不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幾步完成,放出的總熱量相同,即證明了能量在化學反應中是守恆的,被認為是能量守恆定律的先驅。
2.焦耳在1840年發現:將通電的金屬絲放入水中,通電導體所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強度的平方,導體的電阻和通電時間成正比,也就是焦耳定律。他又發現無論化學能,電能所產生的熱都相當於一定功(比方說石塊從高處下落,重力做的功)。也就是說:電能和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3.邁爾作為一名醫生,在1840年去爪哇的航行中,由於考慮動物體溫問題而對物理學發生了興趣。邁爾思考到:身體內食物轉化為熱量,而且身體能夠做功這個事實。從而得出結論,熱和功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他到處演說:「你們看,太陽揮灑著光與熱,地球上的植物吸收了它們,並生出化學物質,動物吸收化學物質轉化為熱量供動物對外做功……」
邁爾又注意到當時許多人進行永動機的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些使他猜想「機械功根本不可能產生於無」。
1842年,邁爾在《關於無機界的力的看法》中說道:「人們發現,一重物從大約365米高處下落所做的功,相當於把同重量的水從0℃升到1℃所需的熱量。」機械的熱功當量在這篇文章中得到第一次說明。
4.德國生理學家亥姆霍茲,在不了解邁爾和焦耳的研究情況下,從永動機不可能出發,思考自然界不同能量間的相互關係。分析了在電、磁和生物機體中的能量的守恆問題,系統地完整地綜合了能量守恆理論。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二:知識梳理
1功:功,也叫機械功。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比方說:傳送帶上的貨物,在傳送帶的摩擦力作用下向前移動。貨物在吊車的拉力作用下向上移動。)功的大小是力和力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位移的乘積。
2能量:能量是表徵物理系統做功的本領的量度,即物體具有能量則物體具有對外做功的本領。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能量可分為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核能、光能、潮汐能等。
高中物理我們主要研究的是:機械能包括: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動能和電勢能。它們又可以分成為勢能和動能。
勢能:物體由於所處的空間而具有的能量。比方說:舉到髙處的打樁機重錘具有勢能;張開的弓具有勢能,故在釋放能時對箭做功,將它射向目標。在高中物理我們研究的勢能主要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是物體處於某個高度由於受到重力作用而擁有的能量。對於重力勢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物體的質量越大、相對的位置越高、做的功越多,從而使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變大,它的表達式為:Ep=mgh。
電勢能是處於電場的電荷由於受電場力所具有的勢能
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為物體質量與速度平方乘積的二分之一。
三:解題步驟
功和能的關係——做功就是能量的轉化。具體解題過程應用的定律主要有兩個。
1能量守恆 可表述為:在孤立系統中,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在轉換和傳遞的過程中,各種形式、各個物體的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整個自然界也可看成一個孤立系統,而表述為自然界中能量可不斷轉換和傳遞,但總量保持不變。
2動能定理: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量。
解題步驟:
a明確研究對象
b對研究對象受力分析
c確定物體所具有的能量
d利用能量守恆解題 初始總能量=末態總能量
利用動能定理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