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甘當路石、勇創一流,聽老中青三代建設者講述「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的實踐故事——
為了美好西部 我們接力書寫「天路」傳奇
編者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鐵路建設者要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科學施工、安全施工、綠色施工,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是新中國一代代工程建設者為了雪域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在拼搏奮鬥中形成、豐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動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離不開「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注入的強大動力。光明智庫特邀川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參建者、養護者講述奮鬥故事,並請專家分析建言:「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弘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讓我國交通大動脈更加強健有力,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把《歌唱二郎山》一直唱下去
講述人:原18軍53師158團2營戰士、離休幹部 冀文正
70年前,為了祖國的統一、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原西南軍區和西北軍區派出部隊,從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1950年5月,解放軍原18軍軍務下達指示:加固名山到甘孜的公路,保證運輸暢通。我所在的18軍53師158團,負責加固從名山到爛池子(現名新溝)50公裡左右的路段。那時沒有現代化工具,只有鐵鍬、鋼釺、十字鎬,連手推車、撮箕都得自己製作,更別說炸藥、推土機了。我們撬頑石、戰塌方、挖稀泥,工具不夠用手挖,常常是一身汗水混著泥水。由於高原反應,官兵們時常出現高熱、發燒、噁心、嘔吐等情況。在二郎山修路的三個月裡,幾乎沒怎麼見過太陽,似乎是大自然在考驗我們的意志。
我們53師負責向西修路,還要接力為部隊運送糧食。那時經常下雨,六七十斤重的米袋子淋雨後變得更沉了,又溼又滑,戰士們努力扛起來,膠鞋踩在泥濘裡,一步一趔趄地往前走。每個戰士只有兩套衣服,白天一身泥,晚上回去洗了晾曬,烤乾繼續穿。那時候,人人都是英雄,都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很大作用。
俯瞰四川雅康高速公路瀘定大渡河大橋。光明圖片
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從山上下來七八個人,找到正在修路的我。一位滿臉胡茬的人對我說:「我給你唱個歌,你聽聽行不行?」說罷就唱起來:「二呀嘛二郎山呀,高呀嘛高萬丈,古樹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我一下子激動起來,這個曲子真像我們家鄉的調子!這些人笑了,說他們是從北京來慰問部隊的,想為大家寫點文章、作些歌曲。這首歌曲,就是新創作的《歌唱二郎山》。
過了三天,團部通知我們20多個文化幹事去30公裡外的天全開會。我們20多人裡只有一位王幹事懂音樂。王幹事教大家唱《歌唱二郎山》,大概教了三遍,每個人差不多會唱了,就當天趕回連隊教給戰士們。沒過幾天,幾乎所有修路的部隊都學會了這首歌。當勞動最累、環境最艱苦的時候,大家總是唱起這首上口又有勁的歌曲,就像齊聲喊起了勞動號子,讓人渾身充滿了力量。
不久之後,這首《歌唱二郎山》迴響在整個雪域高原,甚至唱響全國,激起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勞動熱情。我們就是唱著這首歌,奮戰了半個多月,將一塊擋在二郎山路上的巨石成功搬掉;就是唱著這首歌,戰勝了康藏線上最險峻的雀兒山、達馬拉山和怒江天險,修通了康藏公路,展現了革命軍人讓高山低頭、江河讓路的豪邁氣概。我們也是唱著這首歌,高舉五星紅旗,踏著鏗鏘步伐,自豪地走進拉薩,將青春和熱血化成革命的火種,播撒在建設新西藏的各個崗位上。
這首歌我已經唱了70年。如今,希望年輕的朋友們繼續唱起這首歌,把「兩路」精神傳遞下去,共同建設美麗新西藏。
矢志攻堅,使高原凍土成為科研「熱土」
講述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汪雙傑
1983年7月,我從西安公路學院(長安大學前身)畢業,第二年便受當時交通部委託,奔赴喀喇崑崙山,為一條通往全軍最高邊防哨所的邊防公路進行勘察設計。那條公路海拔4700米左右,當時的工作環境之艱苦,歷歷在目:窩在大卡車後廂裡忍受山路顛簸;扛著測量儀器,走幾步就要停下來喘息;胸口憋悶呼吸困難;風大時吹得人站不穩;雨雪冰雹隨時來襲,卻無處躲避;加班到深夜,頭疼欲裂難以入睡,次日清晨又得早起前往工地……
第一次與青藏高原結緣,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雖然艱苦,卻深感工作有價值。從那以後,只要單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設計項目,我總是爭取前往,不僅跑遍了進出藏的條條國道,而且對西藏公路沿線常見不良地質及災害有了全面了解。
20世紀70年代,中央作出了青藏公路鋪設油路(瀝青路)的重大決定。此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三代科研人員薪火相傳、攻堅克難,累計觀測數據300多萬組。正是由於這種持續近半個世紀的深入研究和技術沉澱,使高原凍土成為科研「熱土」,讓青藏高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第三極」。
養護工人在青藏鐵路念青唐古拉沿線作業。新華社發
2001年,在我國知名凍土專家武憼民先生舉薦下,我成為當時交通部投入經費最多、研究人員最多、科技影響最大的「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築成套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長年累月地戰鬥在青藏公路沿線。在2001年至2008年這關鍵的八年間,我們刻苦攻關,在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建設技術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突破。2008年,我主持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帶領的團隊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科研成果在青海、西藏公路建設中得到全面推廣應用,也使我國在國際凍土工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為了儘快培養更多有志於凍土研究的年輕人,近十年來,我們先後創立交通運輸部「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科技部「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行業野外觀測基地。作為實驗室主任、年輕人的導師,不論管理工作多繁重,我始終堅持言傳身教,做好傳幫帶工作。
如今,以「80後」為主體的第三代凍土科研人員已擔負起延續高原凍土科研火種的重任。在青藏公路的歷次整治、改建中探索形成的凍土工程研究方法與測試技術,奠定了我國凍土工程的研究基礎,我國凍土工程理論與技術體系得以創建。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作為第二代凍土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員,我始終認為匠心之難既在於「匠」,更在於「心」。面向未來,只有把「兩路」精神傳承下去,才能扛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肩負起大國工匠的時代責任。
努力攀登公路工程行業的「珠峰」
講述人:四川雅康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黃兵
2013年4月,我和同事剛結束成德南高速公路建設,就接到集團黨委通知,參加雅康高速公路建設。這是我時隔十年再上青藏高原,內心倍感榮幸和自豪。
作為首條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快速攀升的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工程建設面臨地質、地形、氣候、生態和施工五個極其艱巨的挑戰,橋梁和隧道佔總裡程的比例為82%。地質環境的複雜,遠超想像。2016年7月,天全縣紫石鄉大仁煙村雅康高速公路建設紅線外發生山體滑坡,滑坡約6萬立方米,10秒鐘便衝毀了已建成的兩排橋墩。一直關心著川藏通道建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很快組織了3位院士和10多位專家現場調研,對工程整治、預警監測等提出了指導意見。他握著我的手說:「建設雅康高速公路相當於攀登公路工程行業的『珠峰』,拜託你們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建好這條路!」
按照院士意見,我們迅速會同設計、施工單位進行邊坡處治,組織全線排查,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幾處邊坡及時監測預警,並會同相關人員全速建設應急指揮中心,保證工程安全。2019年4月,鄭皆連等10位院士考察調研雅康高速公路,充分肯定這些做法,認為雅康高速公路在重大工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平安智慧等方面的建設、運營經驗值得川藏梯度帶內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項目參考借鑑。
由於高速公路要不斷攀升,與老路318國道形成較大高度差,因此施工極其困難。比如,瀘康段大槓山隧道施工便道長達9公裡,有24個回頭彎。面對艱難險阻,參建單位上萬名建設者弘揚「兩路」精神,倒排工期、正排工序、掛圖作戰,先後攻克大槓山隧道、冷竹關橋,於2018年年底提前9個月全線建成通車。通車當天下起了大雪,高原銀裝素裹,分外壯麗。
今天,看著逶迤在群山峻岭間的雅康高速公路,我們充滿自豪。我們將持續加快推進康定過境段、瀘定至石棉、馬爾康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建設,讓「兩路」精神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
「條件雖苦不言苦,格拉線上寫忠誠」
講述人: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黨支部書記 於本蕃
2006年2月,我主動報名到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作。作為青藏鐵路開通試運營後的第一批工務派遣人員,我帶領線路工在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唐古拉地區,擔負起青藏鐵路全線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125公裡凍土線路養護任務,為青藏鐵路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初來乍到,以為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快就能派上用場,沒想到,惡劣的自然環境先給我上了一課。進駐唐古拉線路車間時,放眼望去白雪茫茫,不見人影。同行的人有些打起了退堂鼓,而我選擇了堅持,一幹就是14年。檢查、維護、搶修,日常工作看似簡單,但必須克服高寒缺氧,挑戰體能極限,還常常面臨生命危險。
於本蕃(右一)和工友在結束施工後準備返回宿舍。新華社發
還記得8年前5月的一個晚上,下了一場大雪,我們車間管內所有道岔全部結冰。當晚8點左右,我們全員出動對站場進行清理。雪越下越大,風越吹越猛。凌晨一兩點時,一位藏族職工帶頭唱起了藏族民歌,類似於勞動號子。雖然我們聽不懂歌詞,卻被曲子的節奏和熱情感染了,越幹越起勁。一直幹到第二天早上六點多,我們終於完成了線路清理,保證了旅客列車安全通過。
養護工作常年要與凍土「作戰」,夏天凍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凍土結冰,要防範路基升高。每個季節的側重點不同,要準備的工具和設備也不一樣。這些年來,我堅持把工友們每天晚上總結會時討論的各類問題和處理方法記下來,為平時工作提供參考。
「條件雖苦不言苦,格拉線上寫忠誠」是我的座右銘。近年來,我先後被授予「鐵路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火車頭獎章」等榮譽。作為一名青藏鐵路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我受到很大鼓舞。如今,隨著國家鐵路事業迅猛發展,我們的設備也在更新換代。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用更科學的養護為青藏鐵路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6日 07版)
[ 責編: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