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前不久,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發展生態環保技術、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水體汙染的控制與治理等。依靠技術研發與科技創新治理生態環境已成為「頂層設計」的方案依據和環保業界的集體共識。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鼎實」)一直以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為立身之本,在環境修復實踐領域擁有多項核心技術。8月,我們在本欄目開闢了「中科鼎實環境修覆核心技術解說系列」專題,每期圍繞一種環境修復技術,從工作原理、工藝說明、關鍵設備、運行效果等方面展開深度解讀。該專題的首期文章《有機汙染土修復異位熱解吸技術》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那麼在本期,我們繼續為大家帶來了關於汙染土修復異位常溫解吸技術的解讀。
中科鼎實環境修覆核心技術解說系列之二:
汙染土修復異位常溫解吸技術
在汙染土修復的實際工程案例中,汙染物質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對於處理高濃度、難揮發的有機汙染物,多用異位熱解吸技術進行修復。而對於低濃度、易揮發的有機汙染物,則適用常溫解吸技術。
熱解吸和常溫解吸都是處理有機物汙染土壤的物理處理技術。兩種技術的主要區別在於溫度的差異,熱解吸技術需要使用熱源對汙染土加熱,溫度通常在100℃~600℃之間;常溫解吸技術通常只要求室溫或比室溫稍高。
【常溫解吸技術原理】
1.技術簡介
常溫解吸技術最早是針對國內揮發性汙染土壤的特性以及國內經濟狀況開發的,在國內修復工程應用中經濟性高且修復效果良好。
2.技術原理
常溫解吸修復技術是在密閉系統內,利用翻拋作業設備對規則碼放的汙染土壤進行人為擾動和翻拋,通過增大汙染土壤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加孔隙度,在良好的通透性條件下,利用抽氣系統,使吸附於土壤中的汙染物在濃度梯度的驅動下揮發進入土壤氣,使土壤得以修復。
【基於異位常溫解吸技術的有機物汙染土壤修復系統】
在國內汙染場地修復項目中,應用常溫解吸技術的實例並不鮮見,其中由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基於異位常溫解吸技術的有機物汙染土壤修復系統」便是典型代表,下面就以該系統為例進行剖析。
1.工藝流程
密封的運輸車將汙染土壤運至常溫解吸系統內,將汙染土壤傾倒至規定位置上堆積成條垛狀,通過太陽能輔助加熱系統使系統內溫度保持在一定範圍內,隨後,利用翻拋作業設備降低土壤含水率、增加土壤通透性,汙染物在濃度梯度的驅動下揮發進入土壤氣,處理後的土壤利用PID進行現場快速測試、GC-MS進一步分析測試,使之達到相應的修複目標值後運至臨時堆放場堆存,待第三方檢測機構驗收合格後進行最終處置。
揮發出的廢氣經抽氣系統集中收集並輸送至尾氣處理系統,經吸附淨化後的氣體由排風機引致排氣筒最終達標排放。工作人員可通過監控系統隨時觀察系統內修復情況,保證修復作業的順利實施。車間內安裝安全預警及有害物質報警系統,當氣體濃度達到報警值時,即會發生自動報警,操作人員可以通過異地控制按鈕啟動排風機強制排風,通過以上措施有效保證了作業人員的勞動環境安全。
圖1常溫解吸修復技術路線
延伸閱讀:
中科鼎實環境修復系列技術之有機汙染土修復異位熱解吸技術
中科鼎實:環境綜合治理的行業標杆
2015全國土壤地下水修復10強出爐 中科鼎實榮膺榜眼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