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BBC世界史》,作者:[英]安德魯·瑪爾,譯者:邢科、汪輝,後浪出版社策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米諾斯文明是第一個歐洲文明(從大約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1160年)。儘管如此,米諾斯文明的中心克裡特島位於希臘半島的南方,遠離希臘本土。米諾斯人是善於貿易和航海的民族,他們製作的陶器遠播埃及,其藝術也深受埃及人的影響。米諾斯人有自己的文字,但我們尚未破譯。他們看上去並不尚武善戰。米諾斯的藝術和建築令人矚目,宮殿的牆壁繪有躍出海面的海豚。在人們的最初印象中,這裡是一個快樂、平和、由女性主導的社會。在粗大的紅色廊柱和完備的排水系統之間繪有公牛起舞的圖案,還有人們採集番紅花的場景。不過,米諾斯文明作為一種有關歷史的警示——而非來自歷史的警示——尤其有用,它警示我們如何喜歡將歷史浪漫化。
克裡特島的克諾索斯王宮是地中海東部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被發掘面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克裡特島是一個散發著迷迭香氣味的炎熱小島,觀光者都會愛上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島嶼。克裡特島曾毀於一場大地震,震中就在聖託裡尼島。人們竊竊私語,認為這裡簡直就是「失落的亞特蘭蒂斯」。許多現代歐洲人都會如此想像自己的先祖:他們崇尚和平、愛好藝術、無憂無慮,卻慘遭厄運。這個故事一半是伊甸園,一半是鐵達尼號。不過,這些都是胡扯。
至少以我們的標準衡量,克諾索斯王宮有著一定的年頭。它的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1905年到1930年之間——不是公元前,而是公元後。一位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克裡特島上第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與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現代建築一樣,克諾索斯宮也飽受非議。如今,日益擴張的城市正逐漸蠶食這片遺蹟。但凱茜·吉爾發現,克諾索斯王宮恰好適合這種局面:「今天,全希臘到處都是爛尾的現代主義廢墟,低矮醜陋,『瘦骨嶙峋』,幾乎沒有攀爬的餘地。」
英國考古學家阿瑟·伊文思爵士終其一生都致力於重建一座半真半假的青銅時代王宮——其中充斥著各種仿古畫。克諾索斯王宮是由一位希臘當地的古物學家發現的,並於19世紀70年代開始發掘。伊文思受過良好的古典學教育,其從事造紙生意的家庭非常有錢。在克裡特島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後,伊文思就買下了整個王宮遺址。伊文思的朋友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在1871年發現了特洛伊城遺址(但不慎毀掉了其中一部分)。與他這位朋友一樣,伊文思也把自己視為溝通古今世界的橋梁。他認為,古典時代更質樸、更高尚,喚醒這段記憶有助於抹去骯髒的工業社會給現代歐洲留下的汙點。正如吉爾所言,精神的渴望為伊文思注入動力,令他神採奕奕,希望在現代世界中「重現異教文化的魅力」。
為實現夢想,伊文思首先用木料和石膏加固嚴重受損的建築物。隨後,他又逐步運用新近發明的具有柔韌性的鋼筋混凝土改造這些建築。從某種程度上說,伊文思重新構想的克諾索斯王宮建築群精確、合理。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些建築只是現代人的臆想。伊文思正在尋找一處安靜祥和、沒有性禁忌的天堂。在克裡特島,他沒有發現任何軍事要塞存在的證據。不久之後,他委派了一批現代藝術家去「潤色」那些古老的壁畫。但這些人的工作太過徹底,簡直是在創作全新的畫作。有一對瑞士裔的法國人父子,他們的名字都叫埃米爾·吉耶隆。這對父子創作了許多仿古畫,但這些作品完全沒有事實依據,與米諾斯文明相去甚遠。儘管如此,這些仿古畫在世界各地一再被複製,而他們的造假工作從未中斷。
根據伊文思的臆想,這些仿古畫加入了非洲黑人戰士的形象。他們受米諾斯人的僱傭,侵入希臘本土。伊文思經常把希臘人與日耳曼人的窮兵黷武聯繫在一起。精明的觀察者一定感覺事有蹊蹺。在參觀伊拉克利翁博物館展出的畫作時,英國小說家伊夫林·沃寫下了自己的疑惑:「這些畫家將精準重現米諾斯文明的狂熱與偏好《時尚》封面的癖好混在一起了。」即使是「米諾斯」這個名字也源於伊文思的信念,他認為這座宮殿是著名的米諾斯王迷宮的原址。在這裡,古典神話英雄提修斯殺死了半牛半人的怪物米諾陶洛斯。這則神話將米諾斯王安置在克裡特島,而米諾陶洛斯在迷宮中會吞食雅典的童男童女。這個故事聽起來實在有些血腥。至於米諾斯人如何稱呼自己,我們已不得而知。
從這些殘垣斷壁中,我們能獲知哪些有關米諾斯人的真實信息?他們的文明存續了大約1300年。米諾斯人經歷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其中包括一次極具破壞力的大地震、一次火山大爆發,以及一場大海嘯。這場海嘯摧毀了沿海的居民區和他們所有的重要船隻。近期的考古發掘表明,克裡特島經歷過類似2004年亞洲大海嘯造成的巨大破壞。米諾斯人的「宮殿」分布在克裡特島各地,由石子路連接在一起。那裡是城市中心、宗教中心和貿易中心。米諾斯人的商品包括錫、繪有圖案(而非仿製)的精美陶器、各種食物和油品等日用必需品。他們的農業生產很發達。人們信奉公牛崇拜,通常由女祭司主持宗教活動。在娛樂活動和宗教儀式中,米諾斯人會縱身躍過公牛,抓住牛角以控制公牛的身體——我們可以在古代壁畫中看到這一場景。與現代的鬥牛相比,這種行為要危險得多。即使他們的藝術品沒有後世贗品那般華麗,其線條的繁複程度已足夠吸引人們的眼球。
米諾斯文明也有黑暗的一面。當代人認為,米諾斯人確實爆發過戰爭,也確實有用於防禦要塞的城牆。在克諾索斯王宮附近,有一處名為阿尼莫斯皮利亞的考古遺址,那裡挖掘出一座神廟,它質樸無華,一如伊文思想像中克諾索斯王宮的樣子。1979年,由希臘人領銜的考古隊在神廟中發現了三具骸骨。顯然,這些人死於火山爆發的餘波。考古人員認為,其中一具骸骨屬於一位28歲的女祭司,另外一具骸骨屬於一位男祭司,而第三具骸骨則屬於一個18歲的男孩。男孩被綁縛著,身體蜷縮成胎兒的姿勢,身上插著一把精美利刃。黑色的骨頭與白色的骨頭排列在一起,這說明在災難來臨時,他已失血過多,瀕臨死亡。顯而易見,這個男孩是人祭,用來平息火山爆發。
米諾斯文明遠不是一個寧靜祥和、羅衫飄逸和喜愛海豚的社會,其血腥程度不亞於任何社會。就像最早的克羅馬農人一樣,他們可以將藝術之美與同類相食融合在一起。同樣,在歐洲文明初始階段,人們也會將美麗事物和活人獻祭融合在一起。大自然反覆無常,人們難以適應氣候,狩獵—採集者只有更加努力才能應對大自然的挑戰。同樣,他們的後裔米諾斯人也要努力應對大自然的威脅,而這些威脅足以毀掉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後,人類才開始學習如何改造自然。然而,除一些宜居的河谷外,人類能否取勝還是未知數。
米諾斯文明的結局撲朔迷離。大多數學者認為,米諾斯文明不可能毀於某一場大災難,而這是在導遊那裡常見的說法。儘管如此,反覆出現的火山爆發和大地震使米諾斯人元氣大傷。因此,對於從希臘本土入侵克裡特島的邁錫尼人來說,米諾斯人簡直就是個「軟柿子」。講希臘語的民族取代了已經滅亡了的米諾斯精英階層。但好景不長,希臘人的文明也很快神秘消失了。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那樣,地中海世界生機勃勃的青銅時代戛然而止,留下的謎團不斷撩撥人心。
到此為止,夏娃的後代已經奠定了現代世界的基礎。在長達5萬年的時間裡,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人類完成了大部分奠基工作,而他們使用的大多數語言至今仍難以索解。他們清理森林、發明農業、建造第一批城鎮,並且在數學和文字領域向前跨了一大步。發明文字之後,人類才能留下名字和故事。他們創建了一整套等級制度,培養出軍事精英。是的,他們已經發明了戰爭!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