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多家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了。
這則消息一出,既震驚了學術界,也刷爆了朋友圈。
報導說,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據悉,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
此前,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方微博@健康深圳 發布聲明稱,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
消息引起軒然大波,後續難道要對雙胞胎繼續實驗?倫理問題怎麼辦?人類的歷史就此被改寫了嗎?
「這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問題的範疇,後果不可預測,一定是倫理爭論的焦點。即使技術是100%可靠,人類是否可以或應該編輯自己的生殖細胞和胚胎,(看到這個消息)絕大多數人肯定大腦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林琦表示。
@知識分子 微博發布百餘科學家聯合聲明,表示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作為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雖然事件本身在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但其實,很多人對基因編輯的原理或許並不熟悉。
基因編輯抵抗愛滋病究竟是如何實現的?為什麼倫理問題如此受到關注?在遙遠的未來,基因編輯能為人類的生活作出貢獻嗎?看完下面這張圖,你就了解了。
那麼基因編輯嬰兒這種操作到底會有什麼可怕的後果?在這裡,中教君找來一些權威專家的說法,用更通俗的話語做了表述:
人類胚胎編輯存在脫靶概率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工具雖然強力,但是有可能會有「脫靶"——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它的脫靶率依然是一個爭議中的話題。
在有些領域,脫靶不是大問題,比如如果我要編輯一個農作物,那很簡單,編輯完了之後養養看,不斷檢測各種指標,如果出了問題,扔掉重來就是了。
但是在人類胚胎編輯裡,脫靶就是大問題了,因為你只有一個檢測窗口——那就是胚胎早期。等到胚胎發育起來再發現問題那就晚了,你總不能把一整個活人給扔掉。
被編輯的基因會被攜帶,進入人類基因庫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表示:「科學家們在受精卵中修改基因之後,這些修改將可能進入嬰兒的所有細胞——包括生殖細胞。也就是說,這一次基因編輯的結果不光會影響這幾個孩子,還會傳遞給他們所有的子孫後代!」
王教授還表示,這些接受了基因編輯的孩子,他們身體內被修改過的基因,將會逐漸融入人類群體,成為人類基因庫的一部分。這裡面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編輯操作脫靶無傷了的基因。
因此,這項基因編輯操作的最壞風險是不可控的。人類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代才能發現其後果。
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存在邊界問題
把基因編輯技術從「治療」推動到「預防」,就延伸了這項技術的適用範圍。那麼,應用邊界到底應該在哪兒呢?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說,一旦「治療」和「預防」的邊界被打開,「預防」到「改善」的窗戶紙就成了一捅就破的事。如果一部分人的孩子早早接受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改善」,他們可能從外貌到智力各方面都佔據競爭優勢。且這些優勢還是寫進基因組裡、可以遺傳的。
到那時候,基因編輯會不會塑造永恆的不平等?基因編輯會不會破壞人類基因庫的多樣性?基因編輯會不會讓人類變得千篇一律?都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鼓勵大膽創新、勇闖科學無人區,並不意味著縱容違反科學道德、無視倫理法規。
法律和倫理的底線不容突破,研究人員應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淨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
來源 | 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得到APP、果殼網、@知識分子、人民網、新京報等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