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的「外殼」使這種致命腦病毒無法被抗體中和,從而增加感染大腦...

2020-11-30 澎湃新聞

突變的「外殼」使這種致命腦病毒無法被抗體中和,從而增加感染大腦的概率

2020-11-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撰文 | Andy

編輯 | 王聰

排版 | 水成文

體液免疫反應對控制急性和持續性病毒感染至關重要,中和抗體(nAb)反應的逃避往往是病毒介導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基礎。甲型流感病毒亞型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衣殼蛋白發生突變,阻礙了病毒特異性抗體的中和作用,因此需要進行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

引起持續感染的病毒也獲得了能夠規避nAbs的突變,人體病毒由相當數量的持久性病毒組成,其致病性受到健康的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抑制。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PML)患者的JC多瘤病毒(JCPyV)中,主要病毒衣殼蛋白VP1的突變是常見的,但它們是否具有神經毒性或逃避體內的病毒中和抗體(nAb)尚不清楚。

近日,Aron Lukacher和Susan Hafenstein共同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高解析度顯微鏡研究了鼠多瘤病毒(MuPyV)的衣殼。該病毒是JC多瘤病毒(JCPyV)的遺傳模型,JCPyV在大多數人群中存在且無害,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群中引起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PML)。該研究以:Antibody escape by polyomavirus capsid mutation facilitates neurovirulence 為題,發表於 eLife 雜誌。

研究人員在MuPyV的衣殼中引入了一種類似於JCPyV的基因突變,並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比較MuPyV和改變後的病毒之間的結果。病毒通過將一種用於製造衣殼的化學成分胺基酸替換成另一種胺基酸而發生變異。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來確定與單克隆抗體結合的病毒粒子的三維原子解析度結構,檢查了結構特徵。他們發現,衣殼突變阻止了單克隆抗體與病毒相互作用,增加了當患者免疫受到抑制時病毒感染大腦的機率。

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闡明了MuPyV VP1突變對病毒趨向性和抗體中和的影響,得出了JCPyV衣殼突變與PML發病的機制聯繫。應用自定義的亞粒子細化方法重建高解析度的本地衣殼的低溫電鏡圖像:抗體複合物。該結構揭示了VP1抗體規避的機制。使用VP1突變與JCPyV-PML中頻繁的VP1突變匹配的MuPyV,他們發現這種病毒變異保留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向性,但在腎臟中複製的能力嚴重受損,腎臟是持續多瘤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庫。該突變通過空間位阻阻斷了MuPyV VP1單克隆抗體的中和作用。數據支持了迴避VP1抗體反應促進了JCPyV變異的增殖,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亞粒子細化允許快速解決任何多瘤病毒地圖的最高解析度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改進可能歸因於衣殼的靈活性和延伸到45 nm直徑衣殼上的離焦梯度。奇怪的是,光學像差校正和埃瓦爾德球面效應僅提高了二十面體平均的MuPyV衣殼圖的解析度,而不是MuPyV- fab複雜圖。MuPyV的亞粒子改進所帶來的解析度提高與光學改進所帶來的解析度提高是等同的,但這些改進並不是累積的。相比之下,經過子粒子細化後,MuPyV-Fab複雜貼圖得到了改進。由於光學參數的細化是一個以參考為基礎的過程,因此,360份Fab的靈活性可能成為解決和糾正光學像差的障礙。

幾種因素可能導致8A7H5單抗具有較強的中和活性,因為8A7H5表位連接每個衣殼內鄰近的VP1分子,8A7H5結合可以穩定病毒並防止脫衣。病毒上VP1的R77與抗體殘基D99之間形成的鹽橋模擬了R77與宿主細胞受體唾液酸部分的相互作用。360個拷貝的8A7H5 Fab之間沒有空間衝突,導致Fab排列整齊緊湊。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整個抗體的大量存在,這種包裝不太可能在體內發生。

VP1突變體JCPyVs出現在PML患者而非健康個體中,這說明具有這些突變體的病毒在免疫狀態低下的情況下具有複製優勢。VP1的四個受體結合環的突變通常對病毒的適應度和持久性有害,而數據顯示,MuPyV VP1突變體的取向改變明顯與這一觀點一致。宿主抗體的逃避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選擇壓力,以促進傳播,否則複製不利的突變。這種情況的實驗證明來自證據表明突變體A2。V296F病毒在血液和大腦中強於親代A2病毒,但在面對A2- nab時仍很難進入尿液。數據與最近的報告一致,這些報告顯示PML患者的血清對VP1突變體JCPyVs的中和效果不佳,並表明VP1突變體的選擇是由足以控制親代病毒而非VP1突變病毒的抗體反應驅動的。因此,研究結果表明,JCPyV為了逃避體液免疫,降低了病毒的適應度。

利用MuPyV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模型,證明逃避宿主中和抗病毒體液反應是VP1突變病毒保留中樞神經系統趨向性的主要驅動因素。他們開發了一種自定義的亞粒子細化方法,以最高解析度重建多瘤病毒外殼- fab複合物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這些結構闡明了中和和抗體逃逸的機制,發現反駁了VP1突變本身作用使JCPyV具有神經毒性的觀點。相反,該工作支持了病毒血症是PML發病的一個關鍵步驟的模型,而病毒血症是抗體逃逸VP1變異的結果。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Aron Lukacher 表示,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JCPyV的哪些突變導致病毒逃避抗體。研究的目標是對接受免疫調節療法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以及那些因癌症和愛滋病而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進行篩查,以確定哪些人可能會增加患PML的風險。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7554/eLife.61056.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JC多瘤病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神秘食人部落專吃大腦 倖存者基因突變
    據國外媒體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食人部落傳播著一種叫做「庫魯病」的致命大腦疾病,對該部落構成致命打擊。但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曾吃過人腦」的食人部落居民會導致基因突變,並對庫魯病形成抗體作用。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種致命大腦疾病,並研製新的方法治療患者。巴布亞紐幾內亞部落通常在葬禮中吞食死者的大腦,20世紀初,部落成員開始出現庫魯病,這是一種傳播朊病毒的腦神經障礙疾病,導致大腦受損。
  • 神秘食人部落專吃大腦 倖存者基因突變-基因,生科醫學,病毒,疾病...
    據國外媒體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食人部落傳播著一種叫做「庫魯病」的致命大腦疾病,對該部落構成致命打擊。但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曾吃過人腦」的食人部落居民會導致基因突變,並對庫魯病形成抗體作用。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種致命大腦疾病,並研製新的方法治療患者。
  • 兒童感染新冠後產生較少中和抗體,與成年人截然不同!
    「在兒童中,感染的過程要短得多,可能不像在成人中那樣傳播。」Porotto補充說,「兒童可能比成年人更有效地清除這種病毒,他們可能不需要強大的抗體免疫反應來擺脫它。」 研究發現,兩組兒童產生了相同的抗體,但與成人不同。 與成人相比,兒童產生的對抗病毒刺突蛋白的抗體更少,病毒用刺突蛋白來感染人類細胞。兒童的抗體中和活性最低,而所有的成年人,包括20多歲的年輕人,都產生中和抗體。患病最嚴重的成年人產生的中和抗體最多。
  • 【前沿】新型抗體可中和登革熱病毒
    發表於《自然—免疫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公布了一種新型的強效、應用廣泛的抗體,該抗體能夠中和登革熱病毒。這是首次有研究揭示新抗體能夠中和所有的四種類型的病毒包括存在於蚊子體內的那種,該發現或將有助於開發出針對該疾病的有效疫苗。登革熱是一種新興的病毒感染,通過蚊子迅速傳播,每年約有4億人感染。登革熱的地域性傳播一直在持續擴大,威脅到南美洲跟澳大利亞,據稱有可能蔓延到歐洲南部。
  • 《自然》:讓中和抗體具備疫苗特性?Vir合作揭示「加強版」中和抗體...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在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發方面,疫苗和中和抗體的開發是兩個重要的方向。如今多款候選新冠疫苗已經進入3期臨床試驗,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的3期臨床試驗也已經展開。通常,我們認為疫苗和中和抗體在保護人們不受新冠病毒感染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 獼猴中HIV-1EV抗體共進化導致中和寬度的研究
    由於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多數HIV-1 bNAB來自於長期感染HIV-1的人類,我們假設,在靈長類動物中誘導這種抗體的一種方法可能是通過用猿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印度恆河猴(RMs),這種病毒攜帶的HIV-1主要或傳播/創立者(T/F)env可誘導人類產生bNAbs。
  • 曾被排斥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可治重症感染!
    我們把具有保護作用的抗體,稱為中和抗體。比如,感染B肝病毒「自愈」後,有些人體內能夠產生B肝表面抗體,就屬於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而B肝病毒e抗體則都不具有保護作用。2 「單一」抗體和「混合」抗體只針對一種抗原成分,產生的單一成分的特異性抗體,又叫做單克隆抗體。
  • 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科技日報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 中和抗體研究取得進展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可引發一種強有力的免疫反應,包括刺激具有中和活性的抗體。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闡明中和抗體在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描述中和抗體所針對的病毒抗原。
  • 最新突破,南開大學邵一鳴教授團隊發現兩種HIV-1廣譜中和抗體
    愛滋病(AIDS)困擾人類近 40 年,愛滋病患者和 I 型愛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因藥物毒性、耐藥性、藥物無法完全清除 HIV-1 病毒儲藏庫、和停藥後 HIV-1 病毒載量反彈等因素而飽受折磨。
  •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18:25 德國波恩大學Florian I.
  • Science:揭示強效中和SARS-CoV-2的人類抗體的共同分子特徵
    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過去幾個月從COVID-19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的294種不同的SARS-CoV-2中和抗體。抗體是在稱為B細胞的免疫細胞中製造出的Y形蛋白。每個B細胞都會製造一種特定的抗體類型,或克隆,這種抗體類型由細胞中的抗體基因的獨特組合編碼。他們發現,一種名為IGHV3-53的抗體基因是294種抗體中最常見的基因,編碼了其中大約10%的抗體。
  • Science:成功誘導免疫系統產生關鍵抗體來抵禦HIV的感染
    Haynes表示,如今我們並沒有HIV疫苗的原因在於機體免疫系統無法製造出能夠中和HIV的特殊抗體類型,這項研究中,我們通過對免疫系統進行工程化操作來使其產生一種特殊環境從而製造出合適的抗體。基於此前多年的研究結果,如今研究人員闡明了廣譜中和性抗體(bnAbs)如何及何時在HIV感染者機體中出現,以及何時能夠有效阻斷抗體增殖來抑制病毒。
  • 《自然》雜誌刊登君實生物新冠中和抗體階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論文首次報告了針對SARS-CoV-2中和抗體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結果,並取得了積極成果。中國科研團隊在「全球抗疫」的鬥爭中再次取得新的突破。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從結構上揭示一種強效的治療性抗體中和SARS-CoV-2和SARS-CoV機制
    細胞進入是通過S蛋白同源三聚體介導的病毒-受體結合實現的,然後是病毒-宿主膜融合,其中這種結合是通過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進行的。破壞S蛋白在感染建立中所發揮的這一關鍵作用是中和抗體的主要目標,也是治療性幹預和疫苗設計的重點。之前表徵的幾種SARS-CoV中和抗體(NAb)被證明對SARS-CoV-2的中和活性非常有限。
  • COVID-19中和抗體反應欠佳的潛在危害
    但是,在再次攻毒後,經過疫苗注射的小鼠表現出促炎性細胞因子分泌的顯著上調,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肺浸潤的增加以及更嚴重的肺部病理學特徵。體外數據表明,對於表達FcR的細胞,當抗體以低濃度存在但在高濃度範圍內衰減時,就會發生ADE。同時,增加抗體濃度可通過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來促進SARS-CoV的中和效果。對於其他病毒,能夠阻斷受體結合的高親和力抗體往往不會誘導ADE的發生。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能維持半年以上是怎麼會回事 新冠病毒抗體有什麼...
    近期,上海的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後仍在人體內穩定存在。其中,抗新冠病毒IgG抗體相較於病毒感染後2個星期至1個月仍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
  • SARS-CoV-2多個中和抗體結構被解析,為治療提供依據
    SARS-CoV-2多個中和抗體結構被解析,為治療提供依據 2020-10-15 0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