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吃上是毫不含糊的,一道魚,它在中國能有幾十種做法,紅燒魚 、清燉魚、糖醋鯉魚、松鼠魚、酸菜魚、清蒸魚等等。小吃類更是數不勝數,並且各地還有各地的花樣,比如說上海有百果酒釀圓子、八寶飯、甜酒釀、三鮮小餛飩,北京有豌豆黃、豆汁、焦圈、爆肚、驢打滾。說到天津就不得不說說天津三絕,這三絕分別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這三樣說得上是享譽全國,並且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
一直到現在,人們提起天津食物,最先想到的是也是它們。他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尤其是狗不理包子,冠絕天津三絕之首的它已經有162年的歷史。但前段時間狗不理包子曾傳出一個消息,那就是在5月11日時,從新三板退市。此時距離它上市才五年都不到,今年特殊的還在於受疫情影響,餐飲業其實很不好做。而且狗不理一度被人們稱為人不理,它難道要迎來全聚德一樣的命運?
狗不理其實有一段很勵志又悠久的歷史,它的創始人名叫高貴友,大約於1831年出生。高貴友的父母都是貧苦農民,道光年間到逃難去的天津,靠著撿破爛生活。在他十五歲那年,進入天津侯家后街的劉記蒸食鋪當學徒,其實只是幹雜活。但是高貴友靠著看便學到了做包子的手藝,劉記停業後,高貴友便自己在天津搭起一個棚子,開始做包子買。這一年是1858年,他很是老實,做生意從來不摻假,做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狀像菊花。
不管是香味還是口感或者是形狀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生意逐漸紅火起來,高貴友每天都忙的沒空跟顧客說話。說起來高貴友有個小名,他父親四十歲才得的這個兒子,以前的人講究取個賤名好養活,所以高貴友有個小名叫狗子。後來看他忙得沒空跟顧客說話,便有相熟的人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慢慢的,人們喊習慣了,便都叫他狗不理。
高貴友去世後,狗不理便由其兒子接手,說來還有不少名人吃過它。當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到時候,曾經把狗不理包子獻給慈禧 太后。慈禧吃過 之後很是開心,說: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主席也吃過,當時他是跟大家談到了天津的美食,偶然說起狗不理包子。為此,他的生活管理員便專程買來了,主席吃後非常開心。
其實退市並不意味著即將倒臺,畢竟2020年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上百家公司從新三板退市了。與其說退市讓它成為人不理還不如說是早就有不滿,或許有人認為它沒有變化惹得人不理,並非是這樣。這些年裡,狗不理做過不少改變,不過這些花樣不被人們接受而已。2015年狗不理開始賣咖啡、去年又將目光看向益生菌,不由讓人納悶,一個做包子的怎麼這麼多花樣?
最尷尬的是跟全聚德相似,一個包子價格賣出了十幾個的價格。有人這樣形容,小時候家長買過,長大自己掙錢就吃不起了。在狗不理,一個蝦仁包子,可以賣出35元的價格。一小碟花生米有時候還要 58元,更氣的是服務員的態度,態度能決定很多東西。它在漫長的發展中,也走向了所有老字號面臨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轉變?當然,失去民心的它還是頗得遊客喜愛的,似乎都到了天津,不吃狗不理感覺怪怪的。你會選擇來都來了,還是乾脆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