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科院研究生院舉行系列報告會,為研究生們詳細解讀今年的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教授在談到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時表示,興趣驅動成就了這項成果,他強調「僅憑任務驅動是獲不了諾貝爾獎的」。
因為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蘇剛認為他們能發現石墨烯,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蘇剛說,安德烈·海姆是世界上唯一獲得過搞笑諾貝爾獎和真正諾貝爾獎「雙獎」的第一人。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要求是「足夠使人發笑,但是仔細思考以後發人深省」。海姆和合作者把一個活青蛙放在一個強磁場裡,使其懸浮起來,從而獲得搞笑諾貝爾獎。蘇剛介紹說,海姆等人在獲頒搞笑諾貝爾獎時表示很高興,因為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普通公眾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觸物理科學,而這一獎勵承認了他們在這一方向上的貢獻。蘇剛還指出,這一「看似可笑的研究成果其實有深刻的物理內涵」。
而海姆還做過另一項有趣的著名研究。他通過研究蜥蜴腳上的微結構,設計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僅用一平方釐米的仿生材料,就可以讓一個玩具蜘蛛俠像蜥蜴一樣輕鬆吸附在玻璃板上。
而後來在石墨烯研究中的奇思妙想最終讓海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從撕透明膠帶開始的工作同樣充滿趣味。難怪評審委員會說,把研究工作視為「遊戲」是他們的特點之一,「在過程中學習,誰知道或許有一天會中大獎」。(肖潔)
《科學時報》 (2010-10-27 A2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