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發現東亞古人類鼻底形態與尼安德特人並無二致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秀傑、研究生潘雷及美國合作者通過對世界各地古人類化石鼻腔底部形態類型的對比,發現東亞地區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雙層型內鼻底」的出現情況也非常高,與尼安德特人沒有顯著差異,提出雙層型內鼻底並非尼安德特人獨有特徵的觀點。9月21日,國際期刊Anthropological Science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

大約20-3萬年前生活在歐洲和西亞地區的尼安德特人以其特有的粗壯身材、莫斯特文化和早期埋葬等習俗為古人類學研究所關注。多年來,古人類學界對尼安德特人化石特徵和演化地位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化石形態研究,一些學者認為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而對尼安德特人化石DNA的分析顯示尼安德特人是演化的旁支。另有學者提出,尼安德特人與來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發生雜交共同構成現代歐洲人的直接祖先。

中國古人類化石的研究也發現了一些與歐洲尼安德特人相似的特徵,一些學者認為這些特徵是東西方基因交流的證據;但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意見。因而,尼安德特人在有關現代人起源的「出自非洲說」和「多地區進化說」研究與爭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對尼安德特人化石形態特徵的系統深入研究,尤其是確認代表尼安德特人演化譜系的關鍵形態特徵在論證東亞古人類演化爭議性問題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人類「內鼻底」即鼻腔內底部的平面,根據其與通過上頜側門齒處鼻腔入口(外鼻口)的相對高度,通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見圖1):1)水平型,內鼻底與外鼻口的高度相近,二者連續形成一個平坦面;2)緩坡型,外鼻口略高於內鼻底,形成一個緩慢向內略傾斜的坡面;3)雙層型,外鼻口明顯高於內鼻底,向內急劇傾斜或形成一個明顯的向下凹陷。以往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雙層型內鼻底的出現率大於80%,遠遠高於其他「非-尼安德特人」的更新世人類及現代人群,因此「雙層型內鼻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尼安德特人特異的或自近裔性狀。

吳秀傑等採用CT和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獲取了東亞、非洲和歐洲主要更新世中、晚期人類(95例),以及部分現代人群(637例)鼻腔底部斷面形態的數據。經過對比分析,發現東亞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多表現為雙層型內鼻底;更新世非洲及歐洲晚更新世古人類雙層型內鼻底的出現率為15%–50%;現代人群雖然也有雙層型出現,但比例很低(10%左右),主要表現為水平型。研究中列舉的4例東亞古老型人類中(見圖2),3例(印度尼西亞的桑吉蘭4號、巢縣、許家窯PA 1480)表現為明顯的雙層型內鼻底,1例(長陽人PA 76)為雙層型或者緩坡型;晚期智人中,除日本的港川4號表現為緩坡型外,其他5例標本(山頂洞101、麒麟山人、柳江人、資陽人、馬來西亞的尼亞1號)都表現為水平型。

東亞地區古老型人類雙層型內鼻底出現情況與尼安德特人相近,那麼,是不是說二者在系統發育上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呢?

以往的研究已經證實,鼻上頜區的大小與整個面部的大小呈正相關性。東亞地區古老型人類的上齒槽突高(巢縣人28.4 mm,長陽人24.5 mm,桑吉蘭4號28.1 mm),比現代人群的平均值16.9 mm 大出30 - 35%,接近尼安德特人的24.2 mm。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具有雙層型內鼻底的東亞古人類可能與尼安德特人一樣,面部的尺寸都比較大。但鑑於桑吉蘭4號、巢縣人、許家窯人和長陽人的面部皆缺失,所以目前還不能完全證明東亞古人類與尼安德特人在系統演化上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

雙層型內鼻底有什麼功能上的意義嗎?從解剖學上來講,內鼻底由三個解剖結構組成,即鼻齒槽骨斜坡,前鼻底和後鼻底。鼻齒槽骨斜坡和前鼻底來源於前頜骨,後鼻底是由上頜骨的顎骨和顎突組成的。現代人類1歲時前頜骨與上頜骨即融合,而在尼安德特人6歲左右才癒合。個體發育時間的不同可能是導致成年後的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面部形態特徵差異的一個原因。此外,內鼻底的結構和齒列之間也存在個體發育上的聯繫,古人類門齒的齒根比現代人長,向下凹陷的雙層型內鼻底可以擴大其面積,從而縮小與齒根的比例,增加鼻腔高度,保證顎骨到牙齒齒冠咬合面的距離,可以維持其功能上對高度的需求。

據文章第一作者吳秀傑介紹,東亞地區保存有內鼻底的古人類雖然不多,但也為當時人類內鼻底的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由於受研究材料的限制,研究人員無法準確獲得巢縣人、長陽人、許家窯人等古人類面部的尺寸和形狀,目前對「內鼻底與面部大小」之間功能上的意義也還只是一種推測。儘管如此,本項研究結果足以證實高頻率出現的雙層型的內鼻底並不是尼安德特人獨有的特徵,對雙層型內鼻底在系統發育和在功能上的意義提出了質疑。

本項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柳江人3D復原頭骨通過上頜側門齒處矢狀面分割圖,示內鼻底位置及表現的類型(吳秀傑供圖)

圖2. 本研究使用的東亞直立人及早期智人表現的雙層型內鼻底模式(吳秀傑供圖)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等報導安徽華龍洞古人類股骨形態
    自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文物管理所對該地點開展連續發掘,發現了包括一件較完整的頭骨在內的多件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和動物骨骼表面痕跡等反映古人類生存活動的徵集及大量動物化石。根據動物群組成和年代測試分析,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年代在大約30萬年前。  在華龍洞發現的人類化石中有三件股骨。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付巧妹團隊通過54個不同現代人、23個尼安德特人、4個丹尼索瓦人和一個40萬年前古人類Sima個體的線粒體基因組,甄別出分屬於現代人、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等各自支系特有的突變,在此基礎上,明確白石崖洞的四個地層裡有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線粒體DNA。通過分析,除了少數樣品,大部分地層取樣均未受到現代人DNA的汙染。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 科學家澄清古人類DNA交流模式 2020-02-05 中國科學報 沙森 【字體:大 中 小】
  •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大本營在歐洲,但是東亞基因佔比反而高一點呢?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簡稱尼人,也被譯為尼安德塔人,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一種在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屬於晚期智人的一種。
  • 新發現的古人類「許昌人」是不是現代北方人的起源?
    從1998年開始,中國遺傳學家分析了中國的現代人的基因變異,得出結論認為,有些來自非洲的現代人在6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了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這兩種觀點長期對峙,「非洲起源說」佔據上風。因為在「許昌人」發現以前,已知最早的兩塊現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認為早於10萬年前,被「非洲起源說」的擁護者們用以作為主要證據支持。
  • 許昌發現新的古人類化石,所屬類群存疑:他們會是什麼人?
    化石碎片(黃色)被拼接在一起,加上預測的鏡像骨骼(紫色),研究者呈現出了一種生活在東亞的古人類的頭骨形態。圖片來源:Z.., Science 355, 6328在本周發表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者展示了一些距今約十萬五千年至十二萬五千年的化石,研究者將它們稱作「古老型人類」(archaic Homo)。他們認為,這些骨頭可能屬於一種之前未發現的古人類,或者生活在東方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變種。
  • 尼安德特人和現代智人
    這些化石的存在年代不難測定,他們代表了不同時期在不同地區分布著的古人類形態。一般來說不同的化石具有完全不同的年齡、體格、外形等特徵。擁有了這些化石證據,人類學家就等於找到了住在許多個不同地點不同時期的「古人」,那麼剩下的就是要用一種理論把這些古人之間的關係串聯起來。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
  • 最新發現!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 尼安德特人為母、丹尼索瓦人為父:科學家首次發現2種古人類「混血...
    近日,研究人員在對西伯利亞洞穴中發現的一根人骨做基因組分析後,驚喜地發現,這名生活在約9萬年前的女性身上,竟然有一半的尼安德特人血統和一半丹尼索瓦人血統。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2種不同古人類群體的第一代混血兒。這項研究結果也於8月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今天,尼安德特人已經滅絕,但他們的DNA卻在現代人的身上發現,在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類的DNA中,有高達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最近來自丹麥、冰島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小組在對現代人的尼安德特基因研究時有新發現,他們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的結果。因為這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作為小片段散落在我們的基因組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繼承了相同的片段。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人員比對DNA時,無意中在現代冰島人的DNA中發現了來自另一種古老人類物種丹尼索瓦人的遺傳物質的重要片段。到目前為止,丹尼索瓦基因主要在澳大利亞原住民、東亞人(西藏)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人中發現,此前研究表明,西藏人正是擁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才適應了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使他們有更靈敏的嗅覺。
  • 專家稱,距今30萬至10萬年中國境內或生存多種古人類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吳秀傑研究員2日表示,最新研究顯示:距今30萬-1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根據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及其地質年代,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
  • 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  今天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9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京召開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交流中國及相關地區古人類學相關領域的新成果。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2017-09-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部分鴨嘴龍科成員具有形態各異的頭飾結構,因其頭飾形態不同,鴨嘴龍科可分為平頭的和具有實心頭飾的櫛龍亞科,以及具有空心頭飾的賴氏龍亞科。
  •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與晚期智人沒有生殖隔離?
    在1958年的時候,有人在廣西柳江縣的一個洞穴中發現多個化石塊,後來經國家科學院專家鑑定被命名為「柳江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便是我國、甚至是東亞範圍內目前出土的距離現在最為久遠的晚期智人化石(四五萬年)。
  • 湖南發現現代人類化石 到底是東亞還是世界最早的現代人?
    10月15日凌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南方已明確的最早現代人》的文章,揭示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東亞地區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它們來自該地區最早出現的現代人類。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早在8萬年前到12萬年前,中國南方地區就出現了跟現存人類很相像的現代人,這比歐洲地區早了3萬到7萬年。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47枚人類牙齒化石(劉武供圖)  高清組圖看這裡:中國發現東亞最古老現代人化石  10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論文,表明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
  • 近百萬年的四顆牙齒 中國學者發現直立人演化中間狀態
    孫自法 攝  領銜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邢松博士介紹說,梅鋪古人類地點位於湖北鄖縣梅鋪鎮杜家溝龍骨洞,地處秦嶺山脈東段南麓。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隊1974年調查時獲悉梅鋪化石線索,次年發現4顆古人類牙齒,同時發現1件石核和2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
  • 古脊椎所等發現中華乳齒象可能起源於東亞的新證
    由於中華乳齒象與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成員在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是臼齒特徵和短頜特徵這兩方面),而在整個晚中新世,東亞地區目前沒有發現與中華乳齒象起源相關的化石材料,因而「美洲起源說」目前在學術界佔有主導地位,該學說認為中華乳齒象是在中新世與上新世之交,由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或喙嘴象屬的某一支後裔,從美洲大陸遷移而來,而這一時期正是白令海峽陸橋開放,新舊大陸種群大規模交流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