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舒服,叫做掏耳朵。
那觸電般的酥麻感,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來說就是: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尤其是從自己耳朵中掏出一大坨,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很多人因此沉迷於掏耳朵不能自拔,還覺得掏得越乾淨越好,隔三岔五給耳朵「搞衛生」。其實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真沒必要,而且經常會有人掏著掏著就出事了……
78歲大伯常掏耳朵,檢查結果令他慌了
上周在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一位滿頭白髮的大伯捂著耳朵,滿面愁容地走進了診室。
大伯姓徐,今年78歲。「醫生啊,我一個禮拜前,突然出現了右側臉麻木,嘴角歪向一邊。吃飯喝水都會漏出來,是不是面癱了?」徐大伯愁眉苦臉地說,最近幾年來,他右耳幾乎聽不到了,現在又撞上面癱了,真是屋漏偏逢雨。 接診的梅顯偉醫師趕緊給徐大伯仔細檢查。醫生發現他面部右側額紋消失,口角明顯向左偏斜,右鼻唇溝變淺,電測聽檢查提示右耳混合性聽力下降。視頻耳內窺鏡下可見右側外耳道後壁有棕黑色及白色洋蔥皮樣新生物附著,梅顯偉考慮診斷為外耳道膽脂瘤。
聽到醫生的診斷,徐大伯頓時慌了神:「怎麼好好的耳朵裡生了瘤呢?」他馬上快速回憶起這幾年自己對耳朵曾經做過的那些事:「我平時最愛的就是掏耳朵,平時有空,我就會拿個棉棒或牙籤啊,有時候手邊有什麼順手的東西,我都會拿來掏一下。」大伯還說這幾年自己的右耳經常覺得悶、漲,好像聽力也很不好,但只是想到這是老年人的通病,畢竟年紀大了耳朵總是要背的,也就沒怎麼在意。
為明確診斷,梅醫生又為徐大伯開出了螺旋CT檢查,結果顯示大伯的右側外耳道骨壁、乳突區及聽小骨骨質均被破壞、吸收,這些症狀可能就是膽脂瘤破壞聽小骨的傳導功能而引發聽力下降,又侵犯到面神經引起的面癱的結果,如果再不及時進行幹預,侵犯入腦就會引發生命危險。
近日,醫生為徐大伯進行了右側外耳道成形術、膽脂瘤切除、鼓室成型、肌膜瓣轉移等一系列手術治療,徹底清除了橫行在他耳朵裡的巨大膽脂瘤,並進行了耳道的修復。大伯恢復得很快,他表示:「今後再也不敢亂掏耳朵了,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無獨有偶,去年一年輕姑娘也被診斷為外耳道膽脂瘤!
掏不盡的「耳屎」,讓姑娘痛苦又尷尬
2019年7月中旬,浙江省人民醫院來了位年輕姑娘小林,只見她捂著左耳,愁眉苦臉。
原來,小林近兩個月左耳悶悶的,被杭州多家醫院診斷為耵聹(俗稱耳屎)栓塞,進行過外耳道衝洗等措施,但耳悶症狀並未緩解,反而出現了左耳道疼痛的症狀並逐漸加重,同時聽力也在不斷下降。
「蠻漂亮的小姑娘,怎麼耳屎多得老跑醫院。」自己痛苦不堪,同事們在背後風言風語,這讓小林難受又尷尬。
蘇立眾主任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後,採用視頻耳內鏡檢查,發現小林的左耳外耳道口肉芽增生,幾乎完全堵塞外耳道,清除部分肉芽後進一步檢查外耳道有白色豆渣樣組織。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蘇立眾認為這很可能是外耳道膽脂瘤。沒想到,一聽是瘤,小林嚇得」哎呀」一聲輕喊,隨即眼淚奪眶而出。
ct片
「你先別哭呀,膽脂瘤並不是真正的腫瘤,可以手術除去的。」蘇立眾主任忙安慰淚眼婆娑的小林別緊張,並簡單介紹此少見疾病的來龍去脈,然後開具了顳骨CT檢查。
不出所料,顳骨CT檢查顯示小林左側外耳道膽脂瘤,已擠壓破壞左側聽骨鏈,且與左側頸靜脈及面神經管等重要結構關係密切,所以小林疼痛症狀明顯,左耳聽力已有明顯的下降。一切明了,小林如釋重負。
蘇立眾評估小林的病情及心情後,表示儘快手術為好。於是,他及主治醫師劉越徉,急診為小林行全麻下視頻耳內鏡輔助下耳後徑路左側外耳道膽脂瘤切除術,手術徹底將左耳膽脂瘤清除,病理也最終確診為膽脂瘤。
術前耳道幾乎被堵塞
術後,小林耳痛等症狀完全緩解。
警惕!外耳道膽脂瘤早期易誤診漏診
蘇立眾介紹,外耳道膽脂瘤屬於少見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老年人多見,多為單側發病;臨床觀察較中耳膽脂瘤少見,約佔其1/30~60,10萬居民年發病率約為0.15~0.3。
外耳道膽脂瘤並非真正的瘤。它由外耳道皮膚脫屑、膽固醇結晶、上皮包裹等所形成的囊狀團塊,乍一看,確實有點像耳屎。
常堵塞於耳道骨部。由於膽脂瘤呈膨脹性生長,周圍骨質長時間受壓、破壞、吸收,導致外耳道擴大。主要危害是對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鄰骨質的廣泛破壞,引起聽力下降,甚至引起顱內外嚴重併發症,應及時取除。
該病早期一般沒有明顯不適,後期可出現耳堵塞感、聽力下降,若繼發了感染,還會出現耳痛、流膿(血)性分泌物,伴特殊臭味等症狀。檢查時可以見到外耳道內有灰白色或黃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樣物堵塞,表面被多層鱗片狀物包裹,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糜爛,可伴有肉芽形成。必要時還可做顳骨CT檢查,以確定是否有骨質破壞。
「外耳道膽脂瘤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病史、查體、耳鏡和CT檢查明確。其臨床上表現的外耳道局灶性侵蝕,炎症反應和角化物堆積並不具有特徵性。因此早期易誤診漏診,需要和壞死性外耳道炎、惡性腫瘤、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朗格漢斯巨細胞增多症等相鑑別。」
蘇立眾說,在治療上,常可直接器械去除或行外耳道衝洗去除,如病變難以清除則需在全麻內鏡或顯微鏡輔助下手術治療。
在預防方面,醫生建議:
1.平時注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等不良習慣。凡有耳部溼疹、耳癤腫、化膿性中耳炎者,應格外注意耳道局部的潔淨與乾燥,耳癢時不要搔抓,可以用3%硼酸酒精滴耳液塗擦耳道。
2.耳部有阻塞或炎症時切忌水洗。若有汙物或痂皮堆積,及時到醫院找專科醫生取出。
3.夏季是遊泳季,外耳道阻塞並外耳道炎症時禁止遊泳。此外,耳朵進水後會把耳屎泡漲,堵住耳朵,不及時取出就會出現悶漲感,引起耳鳴、耳痛、聽力下降,嚴重的會引起鼓膜穿孔、中耳炎等。所以建議在遊泳前先清理耳屎,以防耵聹栓塞。
耳屎別亂掏,它有三大作用
人體的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當「耳屎」積聚較多時,就會發癢,條件反射,人們就會去掏,但殊不知耳屎也有「特殊功用」,在「保護人體」這個領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抵抗細菌、病毒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賦予外耳道抵抗細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阻擋異物入侵耳內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細毛,這些茸茸的細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擋由外界吹進來的塵埃顆粒,擋住昆蟲進入外耳道。當耳朵不小心進水時,耳屎還可以阻擋髒水的侵入,並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保護鼓膜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能起到過濾和緩衝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聹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保證耳道深處的鼓膜不致變幹,從而使鼓膜處於最佳運動狀態。
日常不需要刻意去掏耳朵
耳屎其實是保護耳朵的防線,潛意識中,大部分人把它當成了人體的廢棄物。其實,建議是不要經常掏耳朵。耳屎緩慢地從耳道內移向耳道口,累積到一定程度,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會不斷脫落排出耳朵外面,不用擔心堵塞耳道影響聽力。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潔功能,如果一味去掏,反而可能損傷局部的軟組織,引起外耳炎甚至鼓膜部位炎症,影響聽力。
此外,經常掏耳朵還可能會引起耳屎的分泌異常。對於耳屎被塵埃、脫屑包裹後形成的比較硬的耵聹,堵塞在外耳道部位時,可能會影響聽力,這時候應該去耳鼻喉科讓醫生幫忙使用特定的器械取出來,建議不要自行掏硬度太強的耳屎。
實在忍不住?這裡有一份特別的「挖耳屎」技巧
如果你實在受不了的話,下面的攻略送給你:
第一步:軟化耳屎往耳道裡滴入少許乾淨的雙氧水、甘油或者小蘇打滴耳液使耳屎軟化(任選一種就行,大概浸泡3-5分鐘)
第二步:溫水衝洗用橡皮球注射器緩緩緩緩地把溫水衝進外耳道,然後讓水自己流出來(此時你就可以看見混著耵聹的混合液體了)
第三步:擦乾!擦乾!擦乾!衝洗完成後,務必用乾淨的毛巾或者吹風機將外耳道弄得乾乾爽爽。
當然最簡單靠譜的方法還是,定期去醫院掛個號清理,讓專業人士解決問題,清理完之後你會「驚喜」地發現——耳朵更靈敏了!世界變得更喧鬧了。
||來源:杭州交通918、青年時報、FM93交通之聲、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