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舒服,叫做掏耳朵。那觸電般的酥麻感,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來說就是: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
動圖來自SOOGIF
尤其是從自己耳朵中掏出一大坨,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很多人因此沉迷於掏耳朵不能自拔,還覺得掏得越乾淨越好,隔三岔五給耳朵「搞衛生」。其實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真沒必要,而且經常會有人掏著掏著就出事了……
78歲大伯常掏耳朵,
沒想到最終「掏出」一個「瘤」!
紅圈上方陰影部位就是徐大伯的膽脂瘤團塊
近日,科室專家團隊為徐大伯進行了一系列手術治療,徹底清除了橫行在他耳朵裡的巨大膽脂瘤,並進行了耳道的修復。徐大伯心有餘悸地表示,今後再也不敢亂掏耳朵了,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
外耳道膽脂瘤並不是真性腫瘤, 它的本質是一種憂外耳道皮膚脫屑、膽固醇結晶堆積、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狀團塊。之所以叫做「瘤」是因為他會像瘤子一樣破壞周邊的結構。此病在各年齡段都可發病,中老年較為多見。
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陳志凌主任醫師介紹,膽脂瘤在早期病變狀態下很容易被誤診漏診,若未及時就診或失治,就會不斷增殖,壓迫侵犯周圍骨質,後期會導致患者外耳道擴大、疼痛、聽力下降、化膿等症狀,而且該病症的破壞性較大,專門破壞耳朵裡面的重要結構,如破壞具有傳音功能的聽小骨和面神經,就會造成聽力損失或者面癱。更危險的是,耳朵旁就是腦組織,僅隔了一薄層骨頭,一旦膽脂瘤突破了這層骨質,炎症就會侵入到大腦內部,引起腦部感染,嚴重的會引起腦膿腫,危機患者生命。
陳志凌提醒:對於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周圍性面癱、聽力下降或眩暈等症狀的病人,外耳道及鼓膜無病變發現,又不能為其他疾病解釋,對症治療無效者,應行高分辨CT檢查以排除外先天性膽脂瘤的可能。
陳志凌主任介紹,臨床上亂掏耳朵「掏出」膽脂瘤的患者相對較少,但因此出現中耳炎、黴菌性外耳道炎、聽力下降的病例屢見不鮮。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賦予外耳道抵抗細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細毛,這些茸茸的細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擋由外界吹進來的塵埃顆粒,擋住昆蟲進入外耳道。
當耳朵不小心進水時,耳屎還可以阻擋髒水的侵入,並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能起到過濾和緩衝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聹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保證耳道深處的鼓膜不致變幹,從而使鼓膜處於最佳運動狀態。
此外,經常掏耳朵還可能會引起耳屎的分泌異常。對於耳屎被塵埃、脫屑包裹後形成的比較硬的耵聹,堵塞在外耳道部位時,可能會影響聽力,這時候應該去耳鼻喉科讓醫生幫忙使用特定的器械取出來,建議不要自行掏硬度太強的耳屎。
動圖來自SO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