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時,那種觸電般的酥麻感讓人難以抗拒,特別是從自己耳朵中掏出一大坨,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其實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真沒必要,而且經常會有人掏著掏著就出事了……
01
78歲大爺常掏耳朵,檢查結果令他慌了
據報導,上周在杭州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一位滿頭白髮的大爺捂著耳朵,滿面愁容地走進了診室。
他姓徐,今年78歲。「醫生啊,我一個禮拜前,突然出現了右側臉麻木,嘴角歪向一邊。吃飯喝水都會漏出來,是不是面癱了?」徐大爺愁眉苦臉地說,最近幾年來,他右耳幾乎聽不到了,現在又撞上面癱了,真是屋漏偏逢雨。
接診的梅顯偉副主任醫師趕緊給徐大爺仔細檢查。醫生發現他面部右側額紋消失,口角明顯向左偏斜,右鼻唇溝變淺,電測聽檢查提示右耳混合性聽力下降。視頻耳內窺鏡下可見右側外耳道後壁有棕黑色及白色洋蔥皮樣新生物附著,梅顯偉考慮診斷為外耳道膽脂瘤。
怎麼好好的耳朵裡生了瘤呢?
他馬上快速回憶起這幾年自己對耳朵曾經做過的那些事:「我平時最愛的就是掏耳朵,平時有空,我就會拿個棉棒或牙籤啊,有時候手邊有什麼順手的東西,我都會拿來掏一下。」他還說這幾年自己的右耳經常覺得悶、漲,好像聽力也很不好,但只是想到這是老年人的通病,畢竟年紀大了耳朵總是要背的,也就沒怎麼在意。
為明確診斷,梅醫生又為徐大爺開出了螺旋CT檢查,結果顯示——
右側外耳道骨壁、乳突區及聽小骨骨質均被破壞、吸收,這些症狀可能就是膽脂瘤破壞聽小骨的傳導功能而引發聽力下降,又侵犯到面神經引起的面癱的結果,如果再不及時進行幹預,侵犯入腦就會引發生命危險。
近日,經過治療,大爺恢復得很快,他表示:「今後再也不敢亂掏耳朵了,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無獨有偶,去年一年輕姑娘也被診斷為外耳道膽脂瘤!
02
掏不盡的「耳屎」,讓姑娘痛苦又尷尬
2019年7月中旬,浙江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醫師蘇立眾專家門診來了年輕姑娘小林。
小林近兩個月左耳悶悶的,被杭州多家醫院診斷為耵聹(俗稱耳屎)栓塞,進行過外耳道衝洗等措施,但耳悶症狀並未緩解,反而出現了左耳道疼痛的症狀並逐漸加重,同時聽力也在不斷下降。
蘇立眾主任檢查發現,小林的左耳外耳道口肉芽增生,幾乎完全堵塞外耳道,清除部分肉芽後進一步檢查外耳道有白色豆渣樣組織。
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蘇立眾認為這很可能是外耳道膽脂瘤。通過顳骨CT檢查顯示小林左側外耳道膽脂瘤,已擠壓破壞左側聽骨鏈,且與左側頸靜脈及面神經管等重要結構關係密切,所以小林疼痛症狀明顯,左耳聽力已有明顯的下降。一切明了,小林如釋重負。
03
警惕!外耳道膽脂瘤早期易誤診漏診
蘇立眾介紹,外耳道膽脂瘤屬於少見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老年人多見,多為單側發病。
外耳道膽脂瘤並非真正的瘤。它由外耳道皮膚脫屑、膽固醇結晶、上皮包裹等所形成的囊狀團塊,乍一看,確實有點像耳屎。
它常堵塞於耳道骨部。由於膽脂瘤呈膨脹性生長,周圍骨質長時間受壓、破壞、吸收,導致外耳道擴大。主要危害是對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鄰骨質的廣泛破壞,引起聽力下降,甚至引起顱內外嚴重併發症,應及時取除。
該病早期一般沒有明顯不適,後期可出現耳堵塞感、聽力下降,若繼發了感染,還會出現耳痛、流膿(血)性分泌物,伴特殊臭味等症狀。
「外耳道膽脂瘤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病史、查體、耳鏡和CT檢查明確。早期易誤診漏診,需要和壞死性外耳道炎、惡性腫瘤、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朗格漢斯巨細胞增多症等相鑑別。」蘇立眾說。
在預防方面,蘇立眾建議——
1.平時注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等不良習慣。凡有耳部溼疹、耳癤腫、化膿性中耳炎者,應格外注意耳道局部的潔淨與乾燥,耳癢時不要搔抓,可以用3%硼酸酒精滴耳液塗擦耳道。
2.耳部有阻塞或炎症時切忌水洗。若有汙物或痂皮堆積,及時到醫院找專科醫生取出。
3.夏季是遊泳季,外耳道阻塞並外耳道炎症時禁止遊泳。此外,耳朵進水後會把耳屎泡漲,堵住耳朵,不及時取出就會出現悶漲感,引起耳鳴、耳痛、聽力下降,嚴重的會引起鼓膜穿孔、中耳炎等。所以建議在遊泳前先清理耳屎,以防耵聹栓塞。
04
耳屎別亂掏,它有三大作用
人體的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
抵抗細菌、病毒
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賦予外耳道抵抗細菌、病毒侵害的作用.
阻擋異物入侵耳內
耳屎所含的油脂能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細毛,這些茸茸的細毛和富有黏性的耳屎,能阻擋由外界吹進來的塵埃顆粒,擋住昆蟲進入外耳道。
當耳朵不小心進水時,耳屎還可以阻擋髒水的侵入,並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保護鼓膜
耳屎使外耳道空腔稍稍變窄,對傳入的聲波能起到過濾和緩衝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強聲所震傷。
此外,富含油脂的耵聹能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保證耳道深處的鼓膜不致變幹,從而使鼓膜處於最佳運動狀態。
本文來源:綜合杭州交通918、杭州市中醫院、青年時報、FM93交通之聲、廣州日報
編輯:樂康;圖: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