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臨近,5月24日,京東物流對外開放上海亞洲一號第三期項目——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同時,京東物流首次公開了無人倉的建設標準。業內人士稱,無人倉標準的公開,對於推動行業發展,促進行業夥伴共同致力於智慧物流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京東物流無人倉開放
5月24日,京東物流首次將無人倉庫對外開放,該無人倉位於上海嘉定「亞洲一號」基地三期,佔地約4萬平米,是京東物流在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倉庫。京東物流首席規劃師、無人倉項目負責人章根雲介紹,京東上海亞洲一號無人倉主要以3C、數碼等小件商品為主,單日分揀能力可達20萬單,每單約1-3件包裹。這意味著每天約有60萬件包裹從無人倉出庫並配送至全國,在無人分揀區,平時約有300個分揀機器人同時工作。
該無人倉主要分為入庫、倉儲、分揀和打包出庫四個區域。在入庫區域,商品的測量、分類由傳送帶和機械臂完成,根據商品上的條碼,系統會判斷如何對商品進行擺放和運輸。入庫環節完成後,擺放好的商品將被傳送帶運輸至倉儲區域。在一排排緊密的貨架間,每一層都有能夠自由穿梭的機器人完成商品的入庫和出庫。分揀環節,有300多個負責分揀的「小紅人」機器人在一塊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區域內,拖著商品並投遞到不同區域的網格內實現分揀。
章根雲介紹,這些機器人的運行速度為每秒3米,路線由計算機控制,能夠實現互相避讓。當電量少於30%時,機器人會自動前往充電樁充電。在「小紅人」將包裹投放入不同的轉運包裹中後,中型機器人會完成第二輪分配和打包,大型機器人則將即將出庫的大包裹送上傳送帶,並傳送至庫房外的運輸車上。
章根雲稱,無人倉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統,是京東自主研發的「智慧」大腦,倉庫管理、控制、分揀和配送信息系統等均由京東開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整個系統均由京東總集成。在這個40000平米的倉庫內,機器人總量達上千個。她表示,在無人倉內,流水線已經實現高度自動化,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從事運維工作。「這樣的無人倉效率是傳統倉庫的10倍。」
「智慧物流正在改變傳統的物流形式,」章根雲稱,倉儲分為5個階段,即傳統倉庫,智能型倉庫,少人型倉庫,無人型倉庫和終級無人型倉庫,京東物流正處於向終極無人型倉庫邁進的過程中。她表示,未來無人倉的作業模式將覆蓋到所有品類、所有業務類型的無人作業。章根雲坦言,目前的無人倉只適合於小件操作,大部分為手機、剃鬚刀等3C類標準化程度高、體積較小的產品。
不能忽視的是,電商商品的品類眾多、訂單結構多變、包裝形式多樣,大促造成的波峰波谷都讓電商在建設無人倉時面臨挑戰。同時,在無人倉將入庫、出庫的實效性提升之後,末端配送環節的配送壓力如何平衡,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無人倉進階之路
開放無人倉的同時,京東首次公開了無人倉的建設標準,即「三極」、「五自」和「一優」原則。據介紹,三個「極」是指極高技術水平、極致產品能力、極強協作能力;五個「自」是指自感知、自適應、自決策、自診斷、自修復;一個「優」是指成本、效率、體驗的最優。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稱,智慧物流的發展是開放的、沒有邊界的,只有開放才能實現共商,才能在共商中產生共識。京東物流向業界輸出無人倉的建設標準,將使產業內的每一個企業都享受到智慧物流發展的成果,將促進中國智慧物流產業格局的重塑,也將推動中國智慧物流全面領先世界。
無人倉創新
1994年出生的工程師鄒瑞在無人倉規劃建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能夠憑藉機器人運轉的聲音就能判斷其故障並能夠迅速給出解決方案。2016年,京東物流啟動了雲梯計劃,旨在針對未來亞洲一號、中控組負責人、自動化倉專業系統人員以及專業設備人員進行重點培養,構建自動化專業力人才梯隊,鄒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京東物流方面表示,無人倉及一系列智慧物流中心的建設和應用,是京東物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戰略性舉措,其不僅大大提升了倉儲物流的效率,也改變了倉儲系統的人才需求結構,為物流人的轉型、成長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方面,新設備需要高學歷高文化程度的技術人員迅速提升專業技能,走向管理崗位,為此,京東已經於2016年推出了雲梯計劃,專注於培養這類人才;一方面,大量的產業工人不再只是從事搬搬箱子、打個包這樣的枯燥且重複性的勞動,而是要轉型為掌握新技能的產業工人,讓機器人幫助人承擔最辛苦的那部分工作,讓人管理機器人並承擔機器人不擅長的工作,人與機器的組合成為一種新的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