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已經連續3年對北京雨燕種群數量進行調查,雨燕在北京成為了鳥類中的「明星」,它所代表的北京鳥類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保護。
雨燕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
為了分析城區雨燕種群的變化規律,為雨燕的後續保護提供基礎信息,從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開展了北京城區雨燕種群數量調查,今年是調查的第3年,按照規劃,這個調查會持續開展下去。
調查前,通過查閱各類文獻資料、網絡線索徵集,確定了城區雨燕的主要分布點,約有22個,後來陸續增加到2019年的26個。在2019年調查中期,隨著雨燕的關注度提高,城區雨燕分布地增加到了71個。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雨燕在3月底到達北京,數量日益增多,5月初數量趨於穩定,6月初幼鳥出飛,6月底達到最大值,7月初開始離開北京南遷,7月底基本全部離開。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雨燕的生態習性,關於城區雨燕種群的數量變化初步得出結論:雨燕屬於攀禽,主要是在野外的崖壁或者高大建築物上築巢繁殖,一句話就是巢址要足夠高。解放前北京城區高大建築物比較少,雨燕繁殖主要集中在故宮、正陽門、雍和宮和慈壽寺塔等高大的皇家建築或者寺廟塔院,而且因為築巢地數量不多,巢址相對集中,給大家的感觀印象也是這幾個地方漫天雨燕飛舞,數量很多。
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高大建築物越來越多,雨燕也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巢區從之前的相對集中的幾個點開始分散,單一的巢區,如雍和宮等古建的雨燕巢就沒有以前多了,雨燕種群減少。2019年在26個點開展調查的同時,又徵集了新的雨燕分布點,在城區新增了40多個分布點。
鳥中明星「北京雨燕」,北京獨特的文化名片
北京雨燕,又叫樓燕、麻燕、褐雨燕,是雨燕科一種常見鳥類。1870年,英國著名鳥類學家羅伯特 斯溫侯(RobertSwinhoe)在北京採集到了它的標本,並將它命名為「北京雨燕」,它是為數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種,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研究表明,北京雨燕不僅出現在北京,在華北、東北、西北以及四川的西北部都有其繁殖記錄,其是中國常見的夏候鳥。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長距離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之一。雨燕每小時飛行速度可達110公裡至200公裡,監測數據顯示,有的雨燕8天就從非洲回到北京完成1.6萬公裡的路程。它還是當之無愧的「一帶一路大使」,它的遷飛路線幾乎和「一帶一路」重疊,其一般以北京為起點起飛後,經內蒙古方向往西北遷飛,從天山北部到達中亞地區,然後向南穿過阿拉伯半島,於11月上旬到達非洲南部越冬,主要集中在南非、波札那和納米比亞3國,其核心區域為3國交界處的喀拉哈裡跨境國家公園及周邊地區,全年遷徙距離在3.2萬公裡以上。
同時,北京雨燕還是活的皇家符號。它們就算每年縱橫3萬餘公裡,但飛回北京後,仍舊會在它多年使用的巢中「生兒育女」,深入基因的「戀家」情節與人最相似。北京雨燕主要營巢於建築物的洞穴、縫隙之中,尤其喜歡在高大的古建築上築巢,這也就是它們大量集中在頤和園、雍和宮、前門、天壇、歷代帝王廟等皇家建築的原因,而在北京,也只有雨燕這一種鳥與皇家建築相伴,所以,它也一直被人們視為吉祥鳥。
為動物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營造完整生態鏈
雨燕正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其種群數量也在回升中,以雨燕為代表的鳥類則得到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保護。今年年初,市園林綠化局就一氣兒啟動了鴛鴦、北京雨燕、長耳鴞等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專類調查,以調查結果為依據,掌握它們在北京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狀況以及受威脅因子。
今年,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志願者啟動了對北京五環以內鴛鴦的分布調查,重點是玉淵潭、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農展館後湖、頤和園團城湖等城區9個鴛鴦棲息地。在年初的冬季調查中,志願者們共發現547隻鴛鴦,其中雄鳥326隻,雌鳥221隻。9處鴛鴦棲息地中,農展館後湖、北京動物園和玉淵潭數量較多,分別達到121隻、120隻和102隻。救護中心還啟動春季和夏季的專項調查,進一步了解鴛鴦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
對長耳鴞的種群調查今年也是首次進行。長耳鴞,俗名貓頭鷹,是猛禽的一種,在北京屬於冬候鳥。據統計,去年入冬以來,北京地區有確切觀測記錄的長耳鴞個體是62隻。綜合各類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區的長耳鴞種群數量在300隻到700隻。大部分長耳鴞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區公園因為遊人驚擾多、可捕食的小動物少,長耳鴞分布數量相對較少。
在專項野生動物調查的基礎上,覆蓋北京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也在今年春季啟動。不同於對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專項調查,棲息地調查更多是生物生境的綜合評價,是對生態環境的綜合考量。考察內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這也是本市首次對城區的動植物棲息地進行摸底。
「
調查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根據調查情況,市園林綠化局將建立城區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名錄,並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保護價值、中保護價值、低保護價值三類保護地。對於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劃出保育區,限制人類活動,讓野生動植物自由棲息。
」
採寫:石 河
攝影:何建勇
編輯、校對:魏 瑤
(本文節選自《綠化與生活》雜誌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