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區調查顯示:雨燕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

2020-11-27 騰訊網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已經連續3年對北京雨燕種群數量進行調查,雨燕在北京成為了鳥類中的「明星」,它所代表的北京鳥類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保護。

雨燕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

為了分析城區雨燕種群的變化規律,為雨燕的後續保護提供基礎信息,從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開展了北京城區雨燕種群數量調查,今年是調查的第3年,按照規劃,這個調查會持續開展下去。

調查前,通過查閱各類文獻資料、網絡線索徵集,確定了城區雨燕的主要分布點,約有22個,後來陸續增加到2019年的26個。在2019年調查中期,隨著雨燕的關注度提高,城區雨燕分布地增加到了71個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雨燕在3月底到達北京,數量日益增多,5月初數量趨於穩定,6月初幼鳥出飛,6月底達到最大值,7月初開始離開北京南遷,7月底基本全部離開。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雨燕的生態習性,關於城區雨燕種群的數量變化初步得出結論:雨燕屬於攀禽,主要是在野外的崖壁或者高大建築物上築巢繁殖,一句話就是巢址要足夠高。解放前北京城區高大建築物比較少,雨燕繁殖主要集中在故宮、正陽門、雍和宮和慈壽寺塔等高大的皇家建築或者寺廟塔院,而且因為築巢地數量不多,巢址相對集中,給大家的感觀印象也是這幾個地方漫天雨燕飛舞,數量很多。

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高大建築物越來越多,雨燕也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巢區從之前的相對集中的幾個點開始分散,單一的巢區,如雍和宮等古建的雨燕巢就沒有以前多了,雨燕種群減少。2019年在26個點開展調查的同時,又徵集了新的雨燕分布點,在城區新增了40多個分布點。

鳥中明星「北京雨燕」,北京獨特的文化名片

北京雨燕,又叫樓燕、麻燕、褐雨燕,是雨燕科一種常見鳥類。1870年,英國著名鳥類學家羅伯特 斯溫侯(RobertSwinhoe)在北京採集到了它的標本,並將它命名為「北京雨燕」,它是為數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種,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研究表明,北京雨燕不僅出現在北京,在華北、東北、西北以及四川的西北部都有其繁殖記錄,其是中國常見的夏候鳥。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長距離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之一。雨燕每小時飛行速度可達110公裡至200公裡,監測數據顯示,有的雨燕8天就從非洲回到北京完成1.6萬公裡的路程。它還是當之無愧的「一帶一路大使」,它的遷飛路線幾乎和「一帶一路」重疊,其一般以北京為起點起飛後,經內蒙古方向往西北遷飛,從天山北部到達中亞地區,然後向南穿過阿拉伯半島,於11月上旬到達非洲南部越冬,主要集中在南非、波札那和納米比亞3國,其核心區域為3國交界處的喀拉哈裡跨境國家公園及周邊地區,全年遷徙距離在3.2萬公裡以上。

同時,北京雨燕還是活的皇家符號。它們就算每年縱橫3萬餘公裡,但飛回北京後,仍舊會在它多年使用的巢中「生兒育女」,深入基因的「戀家」情節與人最相似。北京雨燕主要營巢於建築物的洞穴、縫隙之中,尤其喜歡在高大的古建築上築巢,這也就是它們大量集中在頤和園、雍和宮、前門、天壇、歷代帝王廟等皇家建築的原因,而在北京,也只有雨燕這一種鳥與皇家建築相伴,所以,它也一直被人們視為吉祥鳥。

為動物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營造完整生態鏈

雨燕正逐步適應城市化,巢向現代建築轉移,其種群數量也在回升中,以雨燕為代表的鳥類則得到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保護。今年年初,市園林綠化局就一氣兒啟動了鴛鴦、北京雨燕、長耳鴞等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專類調查,以調查結果為依據,掌握它們在北京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狀況以及受威脅因子。

今年,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志願者啟動了對北京五環以內鴛鴦的分布調查,重點是玉淵潭、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農展館後湖、頤和園團城湖等城區9個鴛鴦棲息地。在年初的冬季調查中,志願者們共發現547隻鴛鴦,其中雄鳥326隻,雌鳥221隻。9處鴛鴦棲息地中,農展館後湖、北京動物園和玉淵潭數量較多,分別達到121隻、120隻和102隻。救護中心還啟動春季和夏季的專項調查,進一步了解鴛鴦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

對長耳鴞的種群調查今年也是首次進行。長耳鴞,俗名貓頭鷹,是猛禽的一種,在北京屬於冬候鳥。據統計,去年入冬以來,北京地區有確切觀測記錄的長耳鴞個體是62隻。綜合各類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區的長耳鴞種群數量在300隻到700隻。大部分長耳鴞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區公園因為遊人驚擾多、可捕食的小動物少,長耳鴞分布數量相對較少。

在專項野生動物調查的基礎上,覆蓋北京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也在今年春季啟動。不同於對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專項調查,棲息地調查更多是生物生境的綜合評價,是對生態環境的綜合考量。考察內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這也是本市首次對城區的動植物棲息地進行摸底

調查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根據調查情況,市園林綠化局將建立城區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名錄,並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保護價值、中保護價值、低保護價值三類保護地。對於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劃出保育區,限制人類活動,讓野生動植物自由棲息。

採寫:石 河

攝影:何建勇

編輯、校對:魏 瑤

(本文節選自《綠化與生活》雜誌2019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北京雨燕歸來背後:一場「土著生物」保衛戰
    以雨燕為例,有研究協會通過安置人工巢箱幫助雨燕安家,還有更多努力投向了恢復溼地和生態條件。去年起,北京還首次將小動物的「宜居」納入了綠化設計。最新觀測數據顯示,北京雨燕種群數量與往年同期持平。此外,北京一些現代建築周邊也發現了雨燕,如天寧寺橋、北京大學等。4月18日,北海公園,雨燕即將回巢。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2)內涵: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3)標誌: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標誌。 (4)動力機制:其根本的動力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編者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這意味著「每天消失300個村莊」。「中國速度的城市化」正在引起人們的討論與反思。那麼,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為此,本報約請兩位學者展開深入討論。是為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本報聯合開設的「爭鋒」欄目第二十六期。
  • 王微: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原標題: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編者按   城市化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和集中,城市範圍和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使城市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集聚場所並實現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城市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
  • 愛鳥科普 | 為什麼不建議您自行救護一隻雨燕?
    我用木頭或者軟木塞做成的一個巢託放在箱子陰暗的角落裡,如果沒有,一個玻璃碗也可以,但是需要用紡織品把它包裹起來,這樣雨燕就不至於失溫。一隻單獨的雨燕幼鳥通常會安靜的落在巢託上,但是如果有兩隻以上的幼鳥在巢託上,它們會互相理羽,而且可以聽到它們相互交流時發出輕柔的咕嚕聲。
  • 語言適應與社會順應
    統計顯示,2008年舉家外出的農民工為2 859萬人,2009年為2 966萬人,2010年為3 071萬人,至2011年則高達3 279萬人,舉家外出的農民工呈現出異常明顯的增長態勢。  筆者的語言調查也充分證實了流動人口的這種城市語言適應行為。流動人口離開戶籍地來到流入地,因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交際目的需要,表現出的語言特徵和在戶籍地時完全迥異。在對外的語言交流中,方言使用量縮減,呈現出向普通話趨同演變的趨勢。
  • 東莞的均質城市化
    1988年,舊107國道在城區拓寬到60米、在沿路各鎮拓寬到45米,使107國道一下成為東莞西部最主要幹道,這次拓寬加速了赤嶺村工業化的進程。當地知名的力凱鞋廠就在這一時期進入赤嶺村。「我們公司於1958年在臺灣創立,1989年臺灣老闆就將產業轉移到大陸,第一次就選擇了緊挨107國道的赤嶺村。」在力凱鞋廠的帶動下,很多製鞋企業開始租用村裡的廠房,在107國道以東辦自己的鞋廠。
  • 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我國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近年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政策也頻繁出臺,比如去年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今年4月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大城市戶籍全面放開,人才招攬計劃、各地落戶門檻一降再降,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已經到了"最緊要"關口。
  • 城市化:極化發展及其未來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的終結以及傳統產業的陸續外遷轉移,已經給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必將帶來區域經濟、城市發展的新一輪調整。縱觀世界城市化的歷程以及中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城市化發展脈絡,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之路顯然也並不是那麼迷亂地無從尋路。
  • 中國城市化,開發商責任非常重大
    依我看,這篇報告是當代中國房地產市場化開發(1998年起)至今,中國人建下超過歷史上3000年留下的建築面積總和的房子以來,將房地產和宏觀城市化規律結合得最緊密的一份報告,標誌著以往野蠻生長的房地產行業,從此開啟認真探索和尊重城市化發展自有規律的新階段。而這也是市場倒逼的必然結果,房地產遍地黃金的時代過去了,接下來誰不尊重規律誰就要被市場淘汰。
  • 被長安鈴木耽誤的一代神車——鈴木雨燕
    鈴木這個品牌不說是家喻戶曉吧也是鼎鼎有名了,可是這幾年鈴木在中國的業績呈現出斷崖式的下滑,使得鈴木漸漸的向放棄中國市場,鈴木一直以來堅持自己的精品小車路線,每款車都是經濟實用,質量好油耗低,但是中國消費者喜歡大車,但是鈴木就是不願適應中國市場推出中國的特供車,使得消費者放棄了它。
  • 紹興出爐白蟻危害調查報告 七成古村落遭白蟻危害
    調查報告:根據《紹興古樹名木白蟻危害調查》顯示,全市古樹名木白蟻危害率在41%左右,其中上虞區的古樹名木遭受白蟻侵害最嚴重,危害率高達76%,其次是柯橋區,達60%;此外,越城區的為20%,諸暨市為35%,嵊州市為30%,新昌縣為25%。「古樹名木因其生長年限長久容易遭受白蟻害巢,其中古樟、古柏、古銀杏樹等尤為嚴重。」
  • 中指研究院:百萬平方米以上項目佔比小幅提升 平均建築規模有所回升
    )百萬平方米以上項目佔比小幅提升,平均建築規模有所回升調查顯示,2020中國百城建築新地標樣本平均建築規模為65.4萬㎡,較2019年上升2萬㎡。,較2019年提升3.3米。調查顯示,2020中國百城建築新地標樣本項目平均容積率為3.5,較2019年下降0.3,低容積率發展趨勢未改。綠化率保持較高水平。綠化率逐漸成為衡量項目品質的重要標準,調查顯示,2020年新地標樣本項目平均綠化率為37.8%,持續保持在35.0%以上,企業更加注重項目環境的打造,提升居住以及辦公品質,持續完善城市人居環境。
  • 佛山順德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觀察(上):「強中心」戰略激發城市向心力
    這並非偶然,兩項工作都是順德從民心所向出發破題的必然之舉。黨的十九大以來,對標新發展理念要求,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順德開展了一系列大調研,全區上下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順德的城市建設跟不上經濟建設發展的步伐,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事實上,作為市場經濟的先行者,順德人較早意識到了城市化對發展的引領作用。
  • 錦江以現代都市工業為戰略支點 探索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路徑
    >破解城市「空心化」難題重塑格局激發產業活力成都,歷經2300年傳承積累,進入了城市化、郊區化、都市化三期重疊調試期,面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市工業是世界級城市和新興城市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發展都市工業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避免產業空心化的有效路徑,是中心城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充分調研錦江全區都市工業發展基礎條件,對標世界級城市中心城區,學經驗、找差距、謀發展,站在時代的風口,錦江區將著力點鎖定在:把現代都市工業作為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 向西!向西!沿海產業轉移大潮勢頭洶湧
    地處湘南的郴州、永州所顯示的產業轉移強勁勢頭,是當前產業轉移大潮驚濤拍岸的一個縮影。2011年,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被批覆,2019年初,又被批覆擴大為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為何下這麼大決心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