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衛星升空運行後不久,FIRAS儀器便對CMB能譜給出了精確的測量,它精確符合普朗克黑體輻射譜的理論曲線,計算出目前背景輻射的溫度為T=2.728±0.004 K,充分肯定了熱大爆炸宇宙理論的正確性。另外,經過3年多數據的積累,DMR儀器在1992年首次探測到了與CMB 溫度漲落相關的各向異性數值:DT/T~5×10-5,這一結果與理論預期值非常一致。
-
普朗克望遠鏡發布早期宇宙最後一張地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
普朗克望遠鏡發布早期宇宙最後一張地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遇冷 Emma Chou • 2018-07-25 15:50:16 來源:前瞻網 E1169G0
-
普朗克衛星的最終數據支持標準宇宙模型,精度史無前例!
歐洲航天局(ESA)在2009年發射了普朗克衛星,用於繪製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微背景波輻射出現在宇宙大爆炸後的38萬年,當時宇宙仍然是一個熾熱且幾乎各向同性的氣體。在2013年,歐洲航天局(ESA)的普朗克任務揭開了宇宙的新圖像:宇宙最初產生的微波輻射的全天空調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發出的第一束光,它提供了有關早期宇宙的豐富信息——宇宙的物質組成、膨脹率以及星系前身的原始密度波動。
-
普朗克最新天文圖片展示宇宙大爆炸後瞬間(圖)
歐洲太空局普朗克衛星拍攝的圖片顯示了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的情景,並暗示了宇宙的年齡比之前科學家預想的還要老8000萬年。普朗克衛星的描繪圖展示了宇宙最古老的光在宇宙只有38萬歲的時候印在天空時的情景。 這張圖片是基於耗資5.15億英鎊的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最初15.5個月搜集的數據。
-
普朗克衛星承載「新物理學」使命
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歐洲大學、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組成了「普朗克團隊」,他們分析了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使命收集的數據,對熱議的物理話題——暗能量和宇宙引力理論取得了新的見識,新的探測成果顯示了「大名鼎鼎」的宇宙學標準模型依然有效,大爆炸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宇宙的演變進程。
-
「普朗克」沒有發現宇宙異常的新證據
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沒有發現新的證據來解釋其宇宙溫度圖中出現的令人費解的宇宙異常現象。最新的研究並沒有排除這些異常現象的潛在相關性,但它們確實意味著天文學家必須更加努力地去理解這些令人困惑的特徵的起源。普朗克的最新結果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極化的分析。
-
宇宙究竟是什麼形狀?古人所預測的,與衛星觀測結果不謀而合!
就像是身處在宇宙當中的人類,無法知道宇宙的形狀一樣,除非我們可以跳脫到宇宙之外,看清它的真實面貌。地球究竟是什麼形狀的?人類討論了幾千年的時間,一直到第一艘人造衛星飛出地球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狀球體,在地球之外還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還是浩瀚的宇宙。
-
普朗克衛星揭曉了答案
反過來,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複雜分布都源於原始宇宙的微小波動,這在宇宙歷史上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留下了印記。普朗克衛星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一直在掃描天空,以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最精確的全天空圖,使科學家能夠將我們對宇宙的年齡、膨脹、歷史和內容知識精確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
普朗克衛星數據表明宇宙或是球形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霞)關於宇宙的形狀,一直眾說紛紜,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平的。但3位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稱,普朗克空間天文臺提供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球體,而非目前理論認為那樣是平坦的。
-
「普朗克衛星」是如何報告暗能量的比例的?
圖解:「暗能量」與「暗物質」是不相同的 (圖源網絡)平時我們使用「天秤稱」或者是「稱」,就能知道物體的質量,可是「普朗克衛星」又不能把天體拿到秤上去稱,它報告的物質比例又是從何而來的?數學模型中,有許多未知的參數需要由天文觀測的數據來決定,「普朗克衛星」主要就是通過測量微波背景輻射中的細微部分來獲得這些數據的,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送入計算機,解除數學模型,最後得到各種成分的比例。
-
美國學者用普朗克常數揭示宇宙膨脹理論
科學家們希望在未來幾個月能夠解開這個謎題,到時他們將開始檢測普朗克衛星獲得的下一批數據。自2009年起,這臺歐洲航天局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就已經開始描繪宇宙最古老的光。這個名為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最原始的光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的餘光。
-
[圖+視頻]JPL發布交互式宇宙背景輻射圖:數據來自普朗克衛星
2009年2013年底,歐洲宇航局(ESA)的普朗克太空飛行器在環繞地球的同時,也通過自帶的天文望遠鏡來探測宇宙自「大爆炸」後所留下的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繪出首幅宇宙全景(圖)
宇宙全景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 李學梅)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的珍貴之處在於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時期,經過137億年的漫長旅行才到達地球,對研究人員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活化石。
-
宇宙多少歲了,你知道嗎?
除了發表論文,研究人員還分享了美國宇航局多年以來積累的宇宙背景輻射的ACT數據,以及複雜的軟體工具。艾奧拉所說的爭議是指2019年,一個測量星系運動的研究小組計算出的宇宙年齡,比普朗克衛星研究小組測算的要年輕數億年。這一差異表明,可能需要一個新的宇宙模型,並引起人們對其中一組測量結果不正確的擔憂。
-
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或者說,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呢?為了給宇宙稱重,天文學家做出了許多嘗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者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某種計算誤差導致的。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這一差異會導致現有的標準宇宙模型崩潰。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
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史蒂芬·霍金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預測就是:我們寒冷、充滿恆星和星系並且正在膨脹的宇宙來自高溫、緻密、均勻的狀態,那麼宇宙早期殘餘的輻射應該大量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應該可以檢測到。因此微波輻射是宇宙標準模型的預測結果!什麼是微波輻射?
-
「悟空」號發布最新成果!「追蹤」2000萬個高能質子,精準繪製宇宙...
9月28日,「悟空」號國際合作組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布有關宇宙線的最新成果——通過對高能段宇宙線質子的精準測量,在約14TeV(TeV為能量單位,即萬億電子伏特)處發現一明顯的能譜「拐折」。 「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認為宇宙線模型更趨於一條平滑的『直線』。」
-
宇宙學家試圖從衛星圖像中的一個的異常現象中發現宇宙的起源
早期宇宙的普朗克衛星圖像中出現了一個無法解釋的特徵:在最大尺度上,灰色線右側的天空中的溫度波動比左側更加極端。如果我們的宇宙在其第一秒的快速增長過程中撞上了鄰近的宇宙,那麼碰撞就會留下痕跡。馬修·班認為他在宇宙黎明最詳細的快照中看到了它。天文學家發布了這張衛星圖像,證實了之前的圖像所顯示的情況:年輕的宇宙有一半比另一半略粗。克萊班是幾十名理論宇宙學家之一,他們試圖從一條新線索的模糊陰影中拼湊出一個宇宙起源的故事。
-
【科技日報】我國學者提出「精靈反彈暴漲模型」 解釋宇宙起源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夏俊卿、副研究員李虹、研究員張新民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蔡一夫組成的宇宙學研究團隊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早期宇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利用最新的宇宙學觀測數據發現,大爆炸前宇宙或源自收縮時空,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對宇宙微波背景,進行的新研究:再次證實宇宙的年齡為138億歲!
通過使用智利阿塔卡馬宇宙學望遠鏡(ACT)的觀測,發現與同一古老光線的普朗克衛星數據測量結果相匹配。 新的阿塔卡馬宇宙學望遠鏡(ACT)觀測對宇宙年齡的估計,與普朗克衛星提供的宇宙標準模型和相同光線的測量結果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