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該標本被作為粘毛杜鵑(Rhododendron glischrum Balf. F. et W. W. Smith)的變種(R. glischrum var. adenosum Cowan et Davidian)發表;後於1978年被提升為種。 在2013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寧等(2017)發表的《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裡,枯魯杜鵑均被評估為野外滅絕(EW)。自1929年以後,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僅有2008年採自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的「疑似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ff. adenosum)標本記錄。 近日枯魯杜鵑的發現者,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的馬永鵬、劉德團、姚剛等。前幾日,該團隊在四川省涼山州,對某山區開展了為期2天的調查,就在大家覺得此次調查無望且快要下山時,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經與模式標本比對、中國植物志核對,確認為枯魯杜鵑。
此次野外科學考察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不過,目前科研人員僅發現一株。科研人員表示,有必要進一步採取「地毯式」系統調查,徹底摸清該種的資源本底,同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和系統研究工作。
網友紛紛表示,「「好好保護起來」「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山花爛漫的一片美麗」。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新浪微博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