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出版人沈昌文逝世:回顧一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01-12 澎湃新聞

學人Scholar  今天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據學人君多方核實,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於今日(2021年1月10日)早晨去世,享年90歲。據生前友人介紹,今晨六點左右,女兒發現其過世。

沈昌文1931年9月生於上海。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辦的學校受中小學教育。1945年3月因家境困難輟學,開始了6年的銀樓(首飾店)學徒生涯。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採訪系學習,,最後取得的學歷是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採訪系二年級肄業。

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曾任校對、秘書、編輯、編輯室主任等職。1980年3月起兼管《讀書》雜誌編務,任副主編、主編。1986年1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後退休,發起創辦《萬象》雜誌,策劃出版《新世紀萬有文庫》。退休後常在海內外文化出版界奔走,甘當「業內臨時工」。

著作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 也無風雨也無晴》等。

一、編《讀書》雜誌

1986年主事《讀書》後,沈昌文要廣開言路,達成「通識」,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並存。世界太複雜了,他希望兼容並蓄,才是完滿。

當時,出版社的領導陳原告訴沈昌文:「要和作者推心置腹地聊天,最重要的是要裝著什麼都不懂。」後來他有所領悟:「把一個思想評論雜誌《讀書》長期堅持下來,讀者越來越多(從兩三萬到十三四萬),靠的無非是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和無能。」

《讀書》創刊號

沈昌文辦《讀書》靠「三無」——無能、無為、無我。王蒙闡釋為:無先入為主,無偏見,無過分的派別傾向,無過分的圈子山頭(有意或無意的),無過多的自以為是與過小的鼠目寸光,無太厲害的排他性,無過熱的趁機提升自己即為個人的名利積累的動機,才能兼收並蓄來好稿子,也才能真正團結住各不相同的作者,才能真正顯出一種恢弘,一種思稿若渴一種思賢若渴的謙虛和真誠,才能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吸引力容納力。

王蒙還評價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何況辦一個刊物乎?沈昌文和沈以前的《讀書》諸君,其實辦刊物辦得平平淡淡,狀態似是老農收麥子,麥子熟了收割就是啦,這就近於無為了。來了好稿子,有時候帶著泥巴帶著草屑照用不誤就是了;有一點點辛苦,但算不上什麼大事。

二、執掌三聯書店

沈昌文執掌三聯書店期間,熱衷於傳播國內外優秀文化,並且不遺餘力地傳播近當代的經典文化成果,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圖書,例如楊絳的《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將飲茶》,巴金的《隨想錄》,董鼎山的《西窗漫記》,鬱風編的《鬱達夫海外文集》,夏衍、胡風等一批優秀作家的雜文集等等。這些作品文字優美、思想獨特,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養。

沈昌文75歲時,沈從文孫女沈帆為沈公而作

沈昌文認為,「我們要時刻記往,出版工作是一個長命的工作,就像西方諺言所說:『書比人長壽,白紙印上黑字,印上彩圖,想抹也抹不掉。』我們做出任何一本不合出版品格的書,到你有了更多經驗的時候,回想起自己的舊作,會有一種羞恥感。」正因如此,沈昌文時代的三聯書店成為讀書人的綠洲,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三、編輯的人脈與飯局

沈昌文曾總結自己的出版工作經驗是「三個第一」,即文化第一,質量第一,人脈第一。他說,所謂人脈第一,「就是人際關係。編輯工作是個奇怪的職業,自己不生產,這邊是作者,那邊是發行,那邊是印刷廠,你在中間。這就要求你要做到人脈相通,當然首先是作者了,這樣才能生產出好的讀物來。你不是直接生產者,你只是組織生產的人,這中間,自然要和生產要素搞好關係嘛。」而要搞好關係,飯局就十分很重,他直言不諱地說:「我是主張吃的。跟文化人,或者思想家要搞好關係,我沒別的手段,只有一條——吃。因此到哪裡去吃,最重要的是我要了解他喜歡吃什麼。飲食便於進入主題,就有話可談了嘛。」

他曾出過一本隨筆集《最後的晚餐》,他說:「當我以文化為職業的時候,常蒙前輩教誨。現在視之,這些言傳身教,無異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對門徒的訓詞。而當我以後能獨立工作之際,能實行的常常只有一條:請客吃晚飯。」

王蒙說沈昌文:「在發展北京餐飲營業上作出了貢獻。」

「我編的是小刊物。當年,我們編輯部或在地下室,或在廠房,不成體統。本人忝為主編,文房四寶之外,鬥室之內有三樣不可少:冰箱、電砂鍋、咖啡壺。」電砂鍋裡燉的是紅燒肉,冰箱裡冷藏的是「普京」(普通燕京啤酒),幾杯小酒落肚,吃飽喝足,這樣之後再來看稿改稿,沈昌文形容是「如得神助,靈感迭現」。

四、做有思想性的出版人

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時代的視野,引入當代的思想潮流,啟迪民智,是沈昌文在出版行業內一貫秉持的理念,也正因為如此,《讀書》雜誌被譽為當時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刊物之一;他還積極引進、翻譯那些曾經或正在國內外思想界引發重大影響的書籍,給讀者深刻啟迪。

他曾說,當編輯太苦,所以非要有精神上出路不可。「無名英雄」云云,只是皮相之見。難為的是無名的折磨。一個天生的paradox不斷考驗著你:要「導向」,給讀者的東西要精揀苦選,削皮去核,狠心捨棄;可是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和喜好,要給他們最新、最美的東西。

沈昌文先生稱自己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他以謙虛謹慎的人生態度和踏實肯幹、積極進取的工作風格,為讀者真誠服務,為出版事業無私奉獻,成就了其不平凡的人生。

他心系讀者,尊重作者,正確處理編輯、作者、讀者三者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了出版社的橋梁紐帶作用;他獨具慧眼、目光敏銳,能夠及時抓住出版市場發展上升的空間,極富創新能力,為廣大讀者打開了一扇又一扇嶄新的大門,開拓了讀者的視野。

他深刻意識到出版社的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並且作為出版社的領導者,他勇於擔當,極為重視出版物的質量,注重品牌的影響力,為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人們思想文化的進步而奮鬥不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出版江湖(chubanjianghu)

參考資料:

[1]沈昌文.書商的舊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2]沈昌文.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王帆.沈昌文出版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4]芃子.沈昌文:「三無」老編輯 書界「交際草」[N].光明日報,2012-04-05(013).    

相關焦點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沉痛悼念沈昌文先生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出版家、編輯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追悼會現場。沈昌文同志祖籍浙江寧波,1931年9月26日出生於上海,肄業於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
  • 一代名編駕鶴西去,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今在京舉行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出版家、編輯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追憶上海人沈昌文:最有趣的「破老頭」,最溫和的奮鬥者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逝世,享年90歲。解放日報記者曾在北京專訪沈昌文。世人若簡單分為有趣、無趣,那自稱「破老頭」的沈昌文當屬前者。這與其成為中國出版界的傳奇存在,這與業界尊稱其為「沈公」,並不衝突。關於他的有趣,業內盛傳著頗多故事。記者與他面對面暢聊近3小時,觸到更多的卻是有趣背後的通透。
  • 出版人沈昌文:過去沒收盜版書 現在會自己買來看
    [導讀]沈昌文,1951年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對員,後任社長秘書、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到1996年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後發起創辦《萬象》,退休後一直活躍於出版界。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1951年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對員,後任社長秘書、主任、副總編輯。
  • 追憶上海人沈昌文:最有趣的「破老頭」,最溫和的奮鬥者|睡前分享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逝世,享年90歲。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曆任人民出版社校對員、秘書、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
  • 紀念|王為松:對沈昌文最好的紀念,是在當今時代做好出版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2020年12月9日,正在聚餐中的沈昌文。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王為松提供「12月9日,記憶中的沈公還在與友人聚餐。」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與沈昌文結識已是在沈公退休之後。
  • 「中國編輯的典範」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著名出版家、編輯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2021年1月14日上午10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 紀念|吳彬憶沈昌文:沈公為三聯的精神財富添了厚厚的一筆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澎湃新聞專訪了前三聯《讀書》雜誌主編吳彬。吳彬與沈昌文共事多年,吳彬說:「從80年到沈公96年退休,我們共事了十幾年,退休以後還不斷的有各種各樣的事務,一直在保持聯繫。
  • 慶祝無意義——「鳳凰好書榜」2014年度100本好書
    慶祝無意義——「鳳凰好書榜」2014年度100本好書是否又是那麼一些作者和出版人,在低調地尋找輕微的晃動、些微的正當性的體現呢?騎劫的大環境裡,這種模糊、不確定,無必勝之把握卻困而勉之的表達,是如此觸動人的心腸。所以就如區別於專輯其他歌曲大張其幟的直白,選擇婉轉見義的《家明》所唱吧,這長長的一百本書,假若你在某處碰到它們,「無論你是愛它不愛它,還望可將這份美意和勇氣帶回家」。
  • 張首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丨人物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首先來說說「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科學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沒有先進儀器預測天氣農耕時代,人們根據歷年發生的天氣狀況,也預測出重陽節要是不下雨的話,只好看立冬,如果立冬還是不下雨的話,那麼則意味著今年的雨水很少,嚴重的話還可能是個旱年。其實對於這句俗語指的個別地方,畢竟我國地大物博,而對於南方來說,雨水多是常有的事,這句俗語多指的是秦嶺淮河以北的地方。
  • 超威電池質量過硬,無懼市場風雨
    儘管超威久負盛名,但是超威集團並沒有因此停下前進的腳步,後續研發出的黑金電池升級版更是在第一代基礎之上全面實現了技術升級,在進一步完善了石墨烯合金核心技術的同時使用了獨有的「恆電柱」結構,使得電池性能更加穩定、使用壽命更長,如此一來超威黑金升級版電池自然可以無懼風雨跑得更遠。
  • 農村俗語「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啥意思?今天晴天好嗎?
    在農村中關於十月初一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晴天好不好呢?在農村中關於未來天氣的俗語有很多,這是因為以前科技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無法推測出未來的天氣變化,再加上以前農業耕作技術十分落後,農民幾乎是靠天吃飯,所以未來天氣如何,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
  • 八字命理中怎樣的五行會導致命主一生無災無病?
    凡八字上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和順暢、配合適當合宜的,主其人一生無災無病;相反,如果五行不中和、不順暢、偏枯雜亂的,主其人一生多災多病難。凡是八字上五行齊全,不一定是種吉兆,五行偏專或不全,也不一定是種兇象。因為,一切當以日主所喜所忌為準。
  • 【關注颱風「美莎克」過境】特寫:無懼風雨的最美逆行者
    【關注颱風「美莎克」過境】特寫:無懼風雨的最美逆行者 作者:王唯    編輯:劉超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2020-09-05
  • 為何這裡冬季「天無三日晴」?快來聽聽雲貴準靜止鋒的自白
    中國天氣網訊 隨著一輪又一輪冷空氣的侵襲,又到了貴州高原「天無三日晴」的季節。低溫、雨雪、凍雨……在這些看著就讓人「瑟瑟發抖」的天氣背後,都有一個任性的天氣系統在作怪,那就是——雲貴準靜止鋒。究竟什麼是「雲貴準靜止鋒」?它又有著怎樣的「小脾氣」?來聽聽它的自白。貴州冬季「天無三日晴」!
  • 3分鐘帶你回顧霍金的一生
    美國天體生物學家大衛·莫裡森表示,倘若外星文明真的存在,而且先進與人類數萬年,甚至是幾十萬年,外星文明已可以解決人類力所不及的難題,並無任何理由無任何需要侵略地球。外星文明威脅論純屬杞人憂天。  或許,掩蓋在「黑夜」中的真相正等待著勇者去揭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