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吳彬憶沈昌文:沈公為三聯的精神財富添了厚厚的一筆

2021-01-11 澎湃新聞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澎湃新聞專訪了前三聯《讀書》雜誌主編吳彬。

吳彬與沈昌文共事多年,吳彬說:「從80年到沈公96年退休,我們共事了十幾年,退休以後還不斷的有各種各樣的事務,一直在保持聯繫。

很多回憶文章中談到沈昌文時都說到他是一位有趣的老先生,談起對沈昌文的印象,吳彬說:「沈公是一個風格非常獨特的人、無法複製的人。他又是南方人,又是北方人,在南方生長,在北方工作,在北方的生涯比南方要長得多,而且從小又不是科班出身,他是當學徒出身,所以他身上的成分太複雜了。雜誌的主編,包括出版社的主編,可能真也不會出沈公這樣一位主編。

《讀書》在東四六條的臨時辦公室,右起:沈昌文、吳彬、楊麗華、趙麗雅、賈寶蘭、赫德華 

吳彬認為,沈昌文的學識是大家可以達到的,但他的人生智慧,他做人的、做雜誌主編、做出版社主編所積累的那種智慧,可能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也許沒有人能夠再比得上。而「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沈昌文的那種裝傻充愣,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的那種處事態度和他在做事業的時候呈現出來的這種姿態,可能沒有人能夠想到,沒有人能夠這麼做。

沈昌文自製「名片」

「所以雖然看起來他是在裝傻,但是這確實是一種人生大智慧,我覺得好像沒有人能夠做到他那一步。沈公走了以後,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人。他的離世是出版業的大損失,這個損失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他離開他自己的崗位,就已經是出版業的一個損失。後來,他在退休以後依然出版的這個範圍裡頭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吳彬回憶。

談起他們二人都供職多年的三聯,吳彬說:「沈公的精神財富大概沒有人能繼承,但是三聯的精神財富不是沈公一個人留下來的。三聯近百年來每一位引領者的風格不同,但是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積澱起今天三聯的精神財富。沈公在上面也添了厚厚的一筆,但是沈公的那種呈現方式和所有前面的那些可敬的出版前輩也不一樣,沈公的那種色彩,五花八門五光十色,不是單一的。」

吳彬也感慨地說,因為疫情原因「我過去一年就沒見過沈先生」,「疫情以後,基本上就都是在家裡通過電腦和網絡工作,就沒去過編輯部。我最後一次見他可能還是前年的冬天12月份的時候,還是在77文創園,就是三聯的臨時辦公處,我從辦公室出來的時候在編輯部的主樓樓下的門口我迎面碰上他。」

「那個時候他還是精神矍鑠,跟以往差不多,依然背著一個雙肩背包,天氣比較冷,他穿的衣服也不多,我見他的時候就跟以往的任何一次見他的感覺一樣,沒見他有什麼特殊的情況,打了招呼聊了幾句,外邊很冷,我說沈公外邊太冷,別在這待著了。他說他要回家,我說那我陪你走到門口,就送他走了,之後我就再也沒有真正直面見過沈公,那就是最後一次見面留給我的印象。我沒有見到他病後是什麼樣子,本來去年在他90歲生日的時候,通知我我應該去,但是正好那幾天是中秋節,正是我先生動手術的日子,所以我就沒能去,所以我也沒能跟他見上最後一面。」

《「八八」老沈》(本文選自《八八沈公》)

吳彬 文

「八八」者,「扒扒」也!實際上,在那天大家靈機大動的鬨笑聲中,一致同意編出一本為老沈米壽稱慶的冊子時,出發點就是「扒一扒」他老人家。

自然,「扒」的宗旨,不是歷數人盡皆知的沈公之光輝成就,而是挖挖他的「糗事」。我喜歡這個選題宗旨,人無痴無癖不是真實的人,不扒出一個別樣老沈,怎能見出一位出版家的全部真實面相。所以我還是打算秉承初衷,從記憶裡搜尋一番,為譽滿江湖的老沈再添一份「異彩」。

當年的那個《讀書》編輯部是個異數,老不像老、小不像小,官不像官、兵不像兵,一致之處是有一個共同的意願:辦好這份來之不易的刊物。創辦這份雜誌的前輩留下一條規則——主編的性格就是刊物的性格。這條規則在老沈做主編時貫徹到底了。那時《讀書》那種被人廣為稱道的風格就是老沈性情的外化。

老沈的多種面相很有趣:他從上海灘一路走來,帶有上海市井中的穎悟靈動和世俗煙火氣;他又大半生遊走在北京這等政治中心的學術文化圈裡,有了根深蒂固的超越性理念。他前者對人、後者對文,南人北相,既不以古板拘泥拒人,也不以狡黠圓滑傷骨。兩者對接,竟拼出一個堪稱另類但不失完美的雜誌掌門人。老沈對編《讀書》的那份責任感與執著,體現在改得滿紙皆花的《讀書》校樣上。他一雙嚴重白內障的眼睛終日貼在校樣上,即便夜裡睡著覺突然來了想法,也會馬上爬起來伏到校樣上動筆。對著有時已經過了四個校次仍然還改得密密麻麻、花成一片的校樣,負責印製的同事往往叫苦不迭,連連抗議。看得出,老沈是在一百六十頁的雜誌裡摸爬滾打,在其中享受,更在其中掙扎,他要尋找靈感,也要尋求新的生機。

老沈自有獨特的工作和處世之道,他從不把自己包裝成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更樂意以「亦正亦邪」的面目示人,開口閉口「我是商人」。他也從不諱言自己做出版要賺錢,他在自己設計的「《讀書》服務日」專欄中起個筆名叫「金香」,對應的是「銅臭」。他熱衷於帶領編輯部為一些出版機構組織活動或宣傳新書,當然是要收些費用的。於是編輯部早早地有了複印機、傳真機、印表機、空調等當時人民出版社大樓裡獨一無二的現代設備,他還置辦了用來烹調以招待來賓的電磁爐、咖啡壺以及桌子、椅子。

興興頭頭地操作著這些像是他的玩具的東西,耳邊是恨不能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鄧麗君的歌聲,老沈真是心滿意足,樂在其中。雖然他招待大家時,常因衛生太差而遭受譏嘲,比如他請喝咖啡的漂亮杯子上汙痕道道,同仁們便拒絕使用;他說沒關係他會洗洗,大家認為他的手不比杯子乾淨,他又表示會用肥皂洗手,老董(董秀玉)笑笑說:該先洗洗你那肥皂。即便如此,他還是用這些大大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家什,贏得了無數海內外學者的歡心,大大拓寬了刊物的作者群。

老沈不作興正襟危坐地討論稿件,他喜歡人聲鼎沸、嘈雜一片的小飯館,拉上三兩位溫文儒雅的學人,直著脖子一起大喊大叫地談選題,這才是他盡興的最佳狀態。他愛好穿梭在學術沙龍裡,用一口南腔北調的普通話大侃大聊,尤其是他喜歡說四個字的成語,但分不清四聲的發音,常常聽得人家一頭霧水。他還愛與不懂中文的外國學者談天,英語精到的同事說,他與人家聊兩三個小時只用一個句型。老沈的俄文是自學的,年輕時就翻譯過俄文書,他興致勃勃地操俄語與俄羅斯學者對話,結果對方和翻譯面面相覷誰都不懂。沈公時不時也要操練一下優雅的紳士風度,樂意模仿馮亦代先生為女士穿大衣,不幸的是,當他舉著大衣一個箭步躥過來時,會把人嚇一大跳。

老沈習慣每天黎明時分就進辦公室,晚上很晚不離開。有時我在附近劇場看完夜戲回家,從路經的公交車上抬眼望去,仍能見到辦公室窗口的燈光。這倒不是他一個人的毛病,三聯書店從範用到董秀玉三代掌門都有這種癖好。

說起老沈的辦公室,看似雜亂無章,但他有自己的秩序,他要找的東西總能從亂七八糟的紙堆裡扒出來。他的書櫃是敞開的,裡面的書不論是同事還是來訪的作者,看中的可以隨便拿。不過難得的或新到的書他會留下,但這些書恰好也是大家都想拿到手的。我終於琢磨出一個弄到這些書的絕招:待他正接待什麼重要貴賓時,蹭進他的辦公室,公然拿起書揚長而去。當著客人的面他無可奈何,客人走後他或許忘了,或許不好意思再找後帳。趙麗雅、賈寶蘭等同事們知道了這個「巧宗兒」後,也老實不客氣地找機會去佔便宜。

老沈博覽群書,但不太讀文學作品,上門約吳世昌先生寫稿,竟告訴身為紅學大家的老先生說沒讀過《紅樓夢》。這話我倒是有幾分相信,起碼是沒有認真通讀過吧。不過這有時也是他避免費時間討論不感興趣問題的藉口。於他而言,越能「多快好省」地聯絡到作者越好。他自稱愛看影視作品,但他的看法是:看「警匪片」,警匪雙方一開打就按快進鍵,直到匪們被打死,就算看完了;他看「愛情片」亦然,少男少女一相遇馬上按快進鍵,進到雙方「上床」就結束了。所以他看影視也是「多快好省」得無人能比。

老沈從來不隱瞞自己的出身是上海店鋪的小學徒,還常津津樂道學生意的經歷。若到上海開會組稿,則喜歡帶我們走街串巷去憶舊,一一指點他曾經留下過足跡的地方:做學徒的銀樓、吃東西的飯攤、讀新聞的夜校,等等。麻煩的是當年他老人家出入其間時,這裡還沒有公交車,所以他如今也不知道如何乘車,一趟走下來著實不近。那個年頭我還穿著高跟鞋,腳痛得實在撐不住了,要求買雙平底鞋再繼續參觀。他樂滋滋地說,知道一家著名的鞋店,興衝衝地帶領前往,我進店一看哭笑不得,這裡竟是專門經營繡花鞋的,與我這3 寸 ×3 的「金蓮」如何匹配?雖然鬧了笑話,但正是這次上海之行,在連續幾天認真參與及聆聽會議討論後,《讀書》組織並刊出了六期在知識界引起強烈共鳴與思考的「人文精神討論」專欄文章。

編雜誌是一條風光無限也風險無限的長河,身在河邊,清水濯足固然好,濁流渾水也得蹚,反正重點是涉水過河,辦法沒有也要有。就如他常講的在美國住旅館的故事:發現旅館床上蓋毯是緊壓在床墊下面的,大大不同於國人的習慣。雖然在國內出發時經過專門指導,告知出國人員應留意的各種規矩,但如何處理被褥則沒有涉及。他最後覺得還是不能壞了規矩,於是在毯子和床墊間扯開一條窄縫,掙扎著鑽進去睡了覺——他自己總結說,有些時候,辦法沒啥對錯,只求解決問題。「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必要時,無論是否溼鞋,重要的是渡了河。也就是說當年出發的初衷是抵達,需要致力的是不折在半途。相信時至今日,八十八的沈公仍在興高採烈地尋找著被褥之間可供進身的那道夾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王為松:對沈昌文最好的紀念,是在當今時代做好出版
    紀念|王為松:對沈昌文最好的紀念,是在當今時代做好出版 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2021-01-10 14:58 來源:澎湃新聞
  • 出版人沈昌文:過去沒收盜版書 現在會自己買來看
    1986年到1996年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後發起創辦《萬象》,退休後一直活躍於出版界。由一句「我懺悔我的不美」,新京報開啟了與文化長者相遇的十年旅程。說這話的人是沈昌文,被人尊稱為沈公。82歲的沈公平時喜歡背著裝滿書的雙肩包,往返於工作地點和家裡。跟人說話時,他會把一隻耳朵湊到你跟前說「我耳朵不好,你大點兒聲。」
  • 逝者| 出版人沈昌文逝世:回顧一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編《讀書》雜誌1986年主事《讀書》後,沈昌文要廣開言路,達成「通識」,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並存。世界太複雜了,他希望兼容並蓄,才是完滿。當時,出版社的領導陳原告訴沈昌文:「要和作者推心置腹地聊天,最重要的是要裝著什麼都不懂。」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樊希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和沈昌文同志的親友、三聯書店同仁等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三聯書店、臺北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和一些出版機構、書店、學術文化機構等單位以及各界友人向沈昌文先生敬獻花圈。
  • 「中國編輯的典範」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著名出版家、編輯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資深編審沈昌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2021年1月14日上午10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 一代名編駕鶴西去,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今在京舉行
    追悼會現場,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三聯書店、臺北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和一些出版機構、書店、學術文化機構等單位以及各界友人向沈昌文先生敬獻了花圈。《讀書》編輯部敬獻兩副輓聯:「服務日裡跨禁區,如放舟學海訪天下名師益友; 讀書熱中見精神,採他鄉睿思起自家文化閣樓」。
  • 追憶上海人沈昌文:最有趣的「破老頭」,最溫和的奮鬥者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逝世,享年90歲。解放日報記者曾在北京專訪沈昌文。世人若簡單分為有趣、無趣,那自稱「破老頭」的沈昌文當屬前者。這與其成為中國出版界的傳奇存在,這與業界尊稱其為「沈公」,並不衝突。關於他的有趣,業內盛傳著頗多故事。記者與他面對面暢聊近3小時,觸到更多的卻是有趣背後的通透。
  • 追憶上海人沈昌文:最有趣的「破老頭」,最溫和的奮鬥者|睡前分享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逝世,享年90歲。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曆任人民出版社校對員、秘書、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
  • 苦難也是一筆財富
    [圖片借自網絡][原創]苦難的經歷如同一筆財富,贈予我很多寶貴的東西。我有著優秀的品質、堅強的性格,當別人讚譽我時,我總是欣然一笑,因為我知道,苦難的經歷是一筆財富。我終於成功了。一個人可以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但不能沒有頑強奮鬥的精神。古語說的好:「 勤能補拙 」。這就是苦難成就成功的故事。
  • 《走進美術館東街22號》:親歷者講述三聯書店的改革與發展
    此書以親歷者身份,全面、客觀、翔實地記載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2014年的改革和發展的事跡,其中包括「大三聯」聯盟的形成、京滬港聯手共慶三聯八十華誕、三聯國際公司創立等涉及「大三聯」格局形成的重要事件,以及京三聯自身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24小時書店的創立和發展,以《鄧小平時代》為代表的重點圖書品種的成功經營等,為中國當代出版史增添了重要的史料
  • 痛苦是一筆財富(作文素材)
    痛苦是一筆財富(作文素材) 2013-09-04 15:5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2017年中考滿分作文範例痛苦也是一筆財富
    痛苦也是一筆財富   ——致甜甜同學的一封信   甜甜同學:   你好!作為同齡人,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處境,但作為生活的挑戰者,我必須給你一個忠告:珍惜你的痛苦,他是你明天的財富。   種子在痛苦中萌生,嬰兒在痛苦中分娩,雄鷹在痛苦中展翅。沒有痛苦的殘陽如血,怎有美麗的朝暉噴薄而出?
  • 對談丨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
    9月14日下午,為紀念編輯家、出版家範用先生逝世十周年,新聞出版博物館在楊浦區四季廣場1號樓舉辦了名為「三聯書店與進步出版傳統」的對談會。汪家明對此深有體悟和感觸,認同親手為作者寄書,是將自己的感情打包在一起。「他抄信的時候,我看了著急,他一筆一筆寫,我說我拿去掃描一下就行了,也不會漏字。他不要。不放心是吧,不放心我把信拿走,我拿掃描儀到你家裡來掃描。他也不要。他就要自己抄,重溫跟這些書友、同事、朋友的感情,他抄得很認真,端端正正。」他認為範先生是帶著感情、理想做出版的。
  • 古代女子,打出生就坐擁一筆財富,王熙鳳憑「它」在賈府撐腰
    古代女人的嫁妝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男方送來的彩禮,女方家裡是不截留的,另一部分,是娘家人置辦的謂之添妝,這部分可不是一點點象徵性的,俗語有「盜入五女之門」,說的就是家裡有五個女兒連盜賊都嫌棄他家窮,從這兒就能側面說明古代女人嫁妝添妝之重,有錢人陪嫁金銀珠寶、地契房契、丫鬟奴僕,貧苦人家也是會咬牙置辦很多細軟。
  • 「城市精神地標」三聯書店重新開業 曾是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
    12月30日,北京美術館東街22號,閉店兩年多的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門迎客。零下12攝氏度的低溫抵擋不住讀者的熱情,上午10時,封面新聞記者在三聯書店看到已有不少讀者在讀書,其中不乏頭髮花白的老年人。12月30日,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業。
  • 紀念黃大年:用廣西故事傳頌光輝事跡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精神及中央和自治區的有關部署要求,深入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弘揚他的高尚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 自治區高校工委、教育廳開發「黃大年紀念館」並於9月6號正式啟用!(9月15日廣西教育廳)   黃大年醉心學術,專業素養爐火純青。
  • 三聯書店新變: 走進寬窄巷子的三聯,靠什麼觸動年輕一代?
    三聯選擇成都的原因不止於此。在記者採訪三聯成都店中,負責人胡曉燕反覆提到成都的文化氛圍,從三聯打造文化高地上來說,成都似乎是三聯的不二之選,「作為歷史上兩個從未改過都城名字的城市之一,成都的文化底蘊符合三聯精神。」大概很少有書店會如此頻繁地把「精神」一詞掛在嘴邊。
  • 2020再添一筆 冰島火山即將噴發
    LadBible網於10號報導,專家稱冰島的一座活火山——格裡姆火山似乎要再度噴發了,這個消息貌似要給不幸的2020年再添一筆麻煩。 上一次格裡姆火山噴發還是在2011年,那次的噴發導致大約900次航班停飛。但轉念一想,現在大家因為疫情原因都減少出門,所以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對不?
  • 三聯書店旗下新媒體品牌聯合舉辦「新知大會」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 4月22日,世界閱讀日前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東城區的77文創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閱讀與知識分享活動——「三聯·新知大會」。 知識永遠承諾開放:將學者的研究轉化為大眾都能享有的財富 我們的時代,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人文社科乃至藝術領域,新發現、新探索和新成果層出不窮,無數的學者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書立說。可惜的是,他們的新見解、新想法,往往只是發表在專著和論文中,只在學術討論時闡述,只在學術圈子中流傳。
  • 菩提一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 磨難是一筆財富_佛教_鳳凰網
    古今中外,但凡有所作為者,無不歷經曲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經受許多磨難,這些經歷成為人生途中的一筆珍貴財富。 據史料記載,鑑真大師自小聰明好學,有極高的悟性,在14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居大雲寺。也該為寺裡省省了吧?」師父笑了笑拉起鑑真說:「你隨我出去走走吧。」 鑑真隨師父來到寺前的一條小路上,路上滿是泥濘。師父問:「你想做什麼樣的和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是做一個光大佛法的名僧?」鑑真答:「當然要做名僧了。」 師父又對鑑真說:「你昨天一定走過這條路吧?你能找到昨天的足跡嗎?」 「不能。昨天路又硬又光,怎麼可能留下腳印呢?」鑑真急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