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伍仞 通訊員魏星)帕金森病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中,以震顫、肌肉強直、姿勢異常、行動遲緩四大運動症狀為主徵,近年醫學界還發現,患者在這些運動症狀出現前的三四年,可能早已出現一些非運動症狀,加以追蹤觀察,有機會早期發現帕金森病。剛開始接受藥物治療的帕金森患者,可能為了追求最好地控制療效而擅自加藥,專家介紹,帕金森病藥物治療不應追求「全效」,以避免毒副作用過早出現。
非運動症狀早三四年出現
帕金森病的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潘小平介紹,震顫、肌肉強直、姿勢異常、行動遲緩是帕金森病的四大主徵,但是近年的帕金森病診斷新概念認為,帕金森病的一些非運動症狀,可能比「四大主徵」還要早三四年出現,是早期帕金森病的重要信號。這些非運動症狀包括:嗅覺下降,如香臭不分;睡眠異動症,深睡期夢囈、吵架、手舞足蹈、踢人等;抑鬱、焦慮等情感障礙;便秘、多汗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
這些非運動症狀並不具有特異性,但提示患者及家屬要跟蹤觀察,不要錯過早期發現帕金森病的機會。「帕金森病早期的抑鬱、焦慮和普通的抑鬱、焦慮表現沒有區別,在未出現帕金森病的主徵前,也還是按照常規的方法來處理,但抑鬱、焦慮的出現提示患者和家屬,最好及時看醫生,追蹤觀察,觀察有無出現手震、行動緩慢等主徵,有時候症狀不太突出,可能還要定期複查,看看症狀有無變化,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餘健敏說。
「年老手震」並非都正常
震顫是帕金森病的主徵之一,而臨床上總會遇到一些老人認為「年紀大了,手震很正常」。餘健敏介紹,「手震」其實分為很多類,像沒有特殊原因引起的特發性震顫,1/3有家族史,往往是在年輕時就已出現,從年輕到老年的數十年間症狀沒有加劇;長期大量喝酒,也可能引起撲翼樣震顫;而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顫,可能進展較快。帕金森病的高發期在老年,老年人出現手震,不要掉以輕心,應該及早就醫。
餘健敏表示,目前SPET、MRS等影像學手段可以用於觀察多巴胺的代謝情況,早期判斷有無發展為帕金森病的可能,然而這些方法一來比較昂貴,二來尚缺乏大規模人群研究證據顯示其有效性,還不是太準確。「帕金森病的確診,臨床追蹤觀察是金標準。」潘小平說。
治療不求全效,要細水長流
潘小平介紹,內科治療藥物包括多巴胺替代治療和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由於患者開始治療用藥時運動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一些患者喜歡自己調整醫生的處方來使症狀「消失」。潘小平指出這個做法非常不可取,「早期大量使用多巴胺藥物,時間長了會出現很多毒副反應,導致異動、開關現象、劑末現象等,很難控制。因此帕金森病藥物的治療原則是『不求全效,細水長流』。」
餘健敏表示,現在人均期望壽命提高了,不少帕金森病患者壽命長達20年,為了以後治療考慮,一開始用藥就不能太「猛」,目前治療指南推薦70歲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一線藥物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相關連結:
世界帕金森病日當天,即4月11日下午2:30,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將在該院影像樓6樓舉行帕金森病健康講座,主講人:潘小平、餘健敏。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