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林不到1小時,發現30餘種鳥!貴陽一對夫婦15年時間練就觀鳥絕技

2020-12-03 湘湘愛旅行

他們身居鬧市,卻一直心系自然。

為調查和監測省內鳥類的變化,貴陽的一對夫婦憑著聽聲辨鳥的絕技,15 年來,入森林、走沼澤、過草地,記錄下了貴州數百種鳥類,其中一些鳥類,刷新了貴州鳥類記錄。

5 月 25 日,記者跟隨這對鳥類專家來到登高雲山森林公園、鹿衝關森林公園觀鳥,一路目睹他們的聽鳥、觀鳥、記鳥的絕技。

入林 1 小時 發現 30 餘種鳥

這對貴州鳥類專家是來自貴陽市野生動植物管理站的吳忠榮和來自貴州省生物研究所的匡中帆。

按照與順海林場管理處籤定的合作協議,當日上午,他們專程前去登高雲山森林公園和鹿衝關森林公園開展鳥類調查和監測,旨在摸底林中的鳥類。

鴛鴦

上午 8 時許,登高雲山森林公園,兩人在門口分好任務後,拿起望遠鏡和照相機等設備,開始進行鳥類調查。

記者跟隨吳忠榮老師上山後,邊走邊小聲地聊著鳥事,走了不到 20 米,她突然拿起相機朝 10 米開外的松樹梢按了幾下快門,鏡頭中出現了一隻漂亮的鳥兒。

" 這是松鴉,常在針闊葉混交林活動。" 吳老師說。

松鴉

原來,在長期調查過程中,為了找鳥,她習慣性地對樹梢及天空進行掃視,這隻松鴉就是在行走中,在記者尚未作出任何反應時,她發現樹梢上的鳥後,條件反射式地就將其拍了下來。

上山途中,吳忠榮老師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記,對鳥的叫聲和樹叢裡的動靜相當地敏感。

走不到 300 米的距離,她就通過聽鳥辨音,相繼發現了麻雀、大山雀、松鴉、山斑鳩、領雀嘴鵯、強腳樹鶯、紅頭穗鶥、白頰噪鶥、白鶺鴒等 9 種鳥類。

紅隼

越往山上走,越是安靜,但在吳老師的眼裡、耳裡、鏡頭裡,到處都發現了鳥兒:有的在樹梢上,有的在樹幹上,有的則在地上,有的在遠處,有的則在近處。

兩三公裡的路程,吳老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走一邊拍,還一邊向記者介紹:" 『嘰嘰喳喳』叫的是麻雀,『吱加加,吱加加』叫的是大山雀,發出『呵呵呵呵』聲的則是紅頭穗鶥,『滋滋滋,滋滋滋』叫的則是棕臉鶲鶯,『貴貴陽、貴貴陽』聲的則是鷹鵑 ……

一些鳥叫聲很難分辨,但在她的提醒下,記者仔細聆聽、辨別,也聽出了些許端倪,但過不了一會,就又分辨不清了,特別是大山雀和綠背山雀的叫聲非常相像,區別很小,實在難以區分,真不知道她的腦海中,記下了多少種鳥兒的聲音。

黑頸鶴

近 1 個小時的山路,6 個監測點,吳忠榮老師發現了 20 多種鳥兒。而他的先生,在 4 個觀測點,同樣也記錄到了 20 多種鳥兒。

森林深處 邂逅 " 鳥浪 "

在登高雲山的密林深處,記者和吳忠榮老師邂逅了一群正在林中覓食的鳥兒,雖然看不到鳥的身影,卻到處聽得到鳥叫聲。

" 這是一群紅頭長尾山雀,裡面還有柳鶯、慄耳鳳鶥、綠背山雀等混在其中。" 吳忠榮老師說," 在平時的調查中,只要天氣適合,時間適合,生境豐富,運去好的話,經常遇到這種鳥類集群現象—— " 鳥浪 ""。

北紅尾鴝

這麼多的鳥兒一起覓食,會不會產生競爭?

吳老師說,其實,這些鳥兒能根據不同的生態位,找到各自的需要食物:噪鶥類鳥類喜歡在在地面,啄木鳥、大山雀等鳥在樹幹,慄耳鳳鶥、紅頭長尾書脊等喜歡在樹枝,山椒鳥等喜歡在樹頂,各種習性鳥的混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群,遊蕩來遊蕩去地一起覓食。鳥浪對其中的鳥有諸多好處,比如不同習性的鳥,可在樹林的不同位置找到自己的食物,吃果實的鳥可能驚起一些昆蟲,幫助食昆蟲的鳥更易獲得食物。鳥多眼就尖,鳥浪裡的鳥更容易發現隱藏的危機,警戒的叫聲能讓它們快速逃離,躲避危險。多的時候,一個鳥浪裡面,有二三十種鳥類。而要從這麼多的鳥叫聲中,分別出是哪種鳥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

據了解,當年吳忠榮和匡中帆老師讀研時,研究的方向就是鳥類學。剛開始,他們對這個專業其實也很迷茫。

吳老師說,她是 2005 年 9 月,在工作 8 年後,重新回到學校讀研究生的,導師是個湖南人,當年國慶節開車回湖南時途經貴陽,她邀請導師一起去黔靈山公園觀鳥,當天就記錄了 46 種鳥,這讓她覺得非常神奇,從未想過自己來來回回工作的地方竟然有這麼多鳥,之前腦子裡面印下的就是烏鴉、燕子和麻雀,因此,她一下子就對這個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山雀

回到學校後,她開始加入了觀鳥會,買來望遠鏡和觀鳥書,比對學習,跟著大家走上觀鳥路。而她的先生匡中帆後來也愛上了這個專業。兩口子在導師的帶領下進入鳥圈,不斷探索鳥類的秘密,日積月累,他們聽音辨鳥的水平也越來越高。

記者疑惑地詢問吳忠榮老師,她的腦海中究竟裝了多少只鳥兒的聲音。

" 貴州有近 500 種,貴陽市有 264 種,我能記下來的,也就百十來種。" 吳忠榮老師謙虛地說,她的先生匡中帆老師,幾乎將貴州的山川走遍,目前通過聽音辨鳥,能聽出 200 來種鳥類。

鳥的叫聲 也有 " 方言 "

" 在西南地區做鳥類調查,不同於北方,北方的視線開闊,大部分是靠看來辨鳥,南方則山高林密,經常看不到鳥,百分之七八十的鳥要靠聽來辨別,所以,你必須會聽音辨鳥技能,聽不懂就沒法記錄,鳥類的記錄就損失了一大半。" 吳忠榮老師說。

但這幾百種鳥兒,發出的叫聲,也並非千篇一律,不同的鳥兒,在不同的季節發出的叫聲也不一樣。同樣的季節,行為不同,叫聲也不同。因而,聽音辨鳥,很考一個人的技術。

白頰噪鶥

匡中帆老師說,鳥的叫聲一般是分季節的,同一種鳥,在繁殖季節和非繁殖季節的叫聲不一樣,非繁殖期時,鳥類的叫聲就比較簡單。如強腳樹鶯,在冬天會發出 " 喳 ^^ 喳 ^ 喳 ^ 喳 " 的聲音,在這個季節求偶時,則會發出另外一種鳴囀的叫聲;不同的環境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如紅嘴相思鳥、灰眶雀鶥等發現危險,就會發出 " 喳喳喳喳喳喳喳 " 聲,提醒周邊的鳥有危險。

而即使是同一種鳥兒,在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口音。

" 不僅南北有別,即使在南方,貴州和雲南,同一種鳥的叫聲也不一樣。如黑頭奇鶥,兩地叫聲差異就比較大。雲南做鳥類的朋友來到貴州,聽到黑頭奇鶥的叫聲,也會覺得這個聲音很奇怪,要聽貴州這邊說了,才明白。" 匡中帆老師說,鳥的叫聲其實也有方言。

因而,即使他將貴州大部分市縣跑遍,剛開始記錄到一些鳥類的時候,也是通過後期的比對才能確定,其後再將鳥的長相、名字,牢牢地記在心裡,再次聽到這種鳥的叫聲,就能認出來了。

" 在貴州省搞鳥類研究的,沒有哪個有他們兇。" 省林業部門一位專業人士說。

貴州鳥類 不斷增多

據悉,在多年的觀測中,這對夫婦發現的鳥類中,聲音奇特的比比兼是,有的像人在笑,有的像嬰兒啼哭,有的發出的聲音就和小雞一樣,其中,分布範圍最廣的是麻雀,最大的鳥類是鶴類和一些猛禽,最小的則是柳鶯、太陽鳥和啄花鳥,有些只有十幾克重。

這些鳥類中,不少是第一次在貴州記錄到,刷新了貴陽乃至貴州的鳥類記錄。

有一年,匡中帆在草海拍到了一隻鳥,一開始,他以為是一般的鳥,由於忙於調查,就沒大注意,後來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它不一般:這可是貴州鳥類新記錄:黑翅鳶;另外一次,吳忠榮老師在梵淨山搞調查時,聽到了啄花鳥的叫聲,因當時沒有目擊到鳥,她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聽錯,因為此前梵淨山沒有啄花鳥的記錄。後來,南京那邊來了幾個鳥友要去梵淨山觀鳥,她就跟他們說,梵淨山可能有啄花鳥,希望他們留意一下。

後來,這些觀鳥的朋友果真拍到了啄花鳥,經辨認,的確是紅胸啄花鳥。這一發現,給梵淨山增加了一個鳥類新記錄。

據了解,15 年來,這對鳥類專家夫婦,一直在鳥類調查和監測,在貴州省的茂蘭和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監測已經堅持了 10 年。下一步,他們打算把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貴州鳥類的生境、鳥類變化後,再將其評估後,交給環保部。

" 記錄鳥,其實也是在記錄著時光,每年看著它們飛來,又看著他們遷徙走,很感觸也很欣慰。" 吳忠榮說,15 年的觀鳥、調查鳥的生涯中,給她最大的印象是,這些年,隨著人們對鳥類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非法獵捕現象越來越少,很多人都心系鳥類、心繫生物、心系自然,相信貴陽市乃至貴州省的鳥類會越來越多,帶給我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崇明一對夫婦捕殺野鳥 被「罰」1800小時義務勞動
    周到君獲悉,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還曾經受理過另外一起案件,該案件中,崇明一對夫婦因非法捕捉野生鳥類但經濟賠償存在困難,被罰1800小時義務勞動,參與巡護拆除鳥網、林業養護、河道養護等生態工作。2頂,用於捕獲野生鳥類,掛網範圍長12餘米,先後捕獲烏鶇、白腹鶇等37隻野生鳥,並將捕獲鳥捕殺後藏匿於家中,用於個人食用。
  • 2小時辨識31種鳥 南充女大學生成觀鳥冠軍
    不過愛鳥也並非老年人所專屬,在日前結束的首屆成都限時觀鳥賽上,來自西華師範大學的22歲女生苟雪憑藉在2小時內記錄31種鳥類的最高紀錄,最終獲得冠軍。 1 專業選擇 她愛上觀鳥 採訪苟雪,是在5月7日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她還要去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見習。對一個大三女孩來說,苟雪的生活節奏略顯忙碌,但她樂此不疲,「都在我的專業範疇之中,我十分喜歡,不覺得累。」
  • 寬闊水尋猴觀鳥之三:聽音辨鳥 追蹤紅腹錦雞
    這裡是觀鳥勝地。步行一小時就能環湖一周的水庫邊,已被拍攝到的鳥類有近 200 種。但這只是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發現鳥類數量的一部分。每年都有很多人,不遠千裡,帶著昂貴的攝影器材,到這裡拍鳥。村民蔣幫權,不論天晴下雨,每天起床後,都會去屋後觀鳥點察看。
  • 七旬老翁護鳥一生:種下十畝林 但使群鳥歸
    從遵義市區到琊川平安組,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其中近半時間需耗費在鄉村公路上,但這並不能阻擋攝影愛好者的熱情,他們利用周末來此觀鳥。胡光明老人也不吝嗇,特地在一棵大樹下支起 7 米多長的梯子,供這些持長槍短炮者 " 打鳥 "。說起護鳥故事,胡光明老人興趣盎然滔滔不絕:" 我家祖祖輩輩都喜歡鳥,從不捕鳥殺鳥。鳥是大自然中的重要成員,是森林的生機和靈氣。"
  • 粉絲來稿 | 「魔術林」觀鳥
    今年國慶期間,我跟隨城市荒野工作室的蒲公英老師到南匯東灘觀鳥。秋日的清晨,寒露剛過,雲淡風輕,我們來到了南匯海堤邊被稱為「魔術林」的地方。這不就是一片小槐樹林嗎?有什麼神奇的?你是否和我有一樣的疑問?那就隨我一起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 2018滇西拍鳥、觀鳥攻略(一)
    白喉扇尾鶲,卜紅馨攝前言: 中國有1400多種鳥類,雲南省的鳥類種數大約佔全國的六、七成,是鳥類資源的第一大省,眾多的鳥類資源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觀鳥拍鳥者。筆者曾28次到過雲南拍鳥觀鳥,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的春節前,此行還能拍到將近10種沒有見過的鳥種,回味無窮,特此寫此文,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滿心的歡喜。
  • 小關的第7個觀鳥大年小記·15地,365天,1000鳥
    2017年最大的必須是臺灣,兩周共記錄211種鳥類,收全了近30個臺灣鳥類特有種,全程共加新46種。臺灣之行最大的收穫是,當地對於保育和科普做的很到位,很多鳥類、獸類都不大懼人,甚至見了倆不足五米的黃喉貂,請不要問我為啥沒拍到!臺灣的動植物科普書做的真是精美。
  • 重慶觀鳥愛好者捕捉到30個鳥類新記錄
    他們就是觀鳥愛好者。這兩年,通過他們的鏡頭,在重慶捕捉到30個鳥類新記錄,其中更有13個新記錄來源於重慶都市區。今天,我們跟隨他們的鏡頭,一起去探尋春天的奧妙。鏽胸藍姬鶲、點斑林鴿「鳥痴」保安:發現總在無意間新增的30個鳥類新記錄中,「鏽胸藍姬鶲」和「點斑林鴿」,就是在照母山森林公園和鴻恩寺森林公園發現的。
  • 3小時內觀察到42種鳥類,成都觀鳥賽新紀錄誕生!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記者10月26日從成都觀鳥會獲悉,昨日在成都錦城公園舉行的第七屆成都限時觀鳥賽誕生新紀錄:3小時內觀察記錄42種鳥類。比賽以錦城公園4個湖區及桂溪生態公園為賽區,採用1人1隊的方式,從上午9:00到中午12:00限3小時,共收回記錄表58份。
  • 探秘百花嶺觀鳥旅遊之路
    2001年1月,香港觀鳥會再次組團來到高黎貢山觀鳥,這一次的成績是14天觀察記錄了350種鳥類,還在百花嶺創造了一天內觀察到97種鳥類的特別記錄。自此,香港觀鳥會的人員幾乎鎖定了高黎貢山,幾乎每年都來高黎貢山百花嶺觀鳥。後來,臺灣的黃玉民先生在韓教授的陪同下,在百花嶺「淘」到了楔嘴鷯鶥。香港和新加坡的觀鳥者也在百花嶺觀察到了劍嘴鶥。
  • 新疆觀鳥12年 發現10種中國鳥類新記錄
    人民網烏魯木齊12月7日電 (記者胡仁巴)「今年4月12日,新疆鳥友會會員在烏魯木齊南郊溼地拍鳥時,在蘆葦蕩裡非常意外地發現一種國內新鳥類——須葦鶯。」7日,新疆觀鳥會會長苟軍介紹,新疆觀鳥會會成立12年來,鳥友們已在新疆發現了10種中國鳥類新記錄和36種新疆鳥類新記錄。
  • 武漢光谷觀鳥地圖:十幾個觀鳥點,200餘種鳥,還有「水中鳳凰」
    其實,四月除了看風景、賞繁花與新綠,也是觀鳥的好時機。湖北省的「愛鳥周」是在每年4月份的第一周。這段時間,枝頭上、小河旁到處都是鳥的蹤影,唧唧喳喳的鳥鳴終日不息。無論你是一位想尋找稀有品種的發燒級愛鳥者,還是只想用鳥鳴潤潤耳朵,都不妨嘗試用觀鳥的方式來親近自然。
  • 浙江麗水舉辦首屆鳥類觀察邀請賽,24小時發現鳥類133種
    在如此美麗的鳳陽山,24小時,會看到多少種鳥類?  由麗水市生態環境局和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主辦,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鳳陽山管理處、麗水市生態環境局龍泉分局聯合承辦的2020年麗水首屆鳥類觀察邀請賽(以下簡稱觀鳥賽),近日在麗水百山祖國家公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達人共觀測到多達133種鳥類。
  • 廈門可觀察到373種鳥 黎明時分是觀鳥最佳時機
    五緣灣溼地公園:島內鳥種類最多根據廈門觀鳥協會的「鳥人」們介紹,廈門觀鳥得天獨厚,由於廈門生態環境優於周邊一些城市,所以不少鳥類都選擇廈門作為遷徙的落腳地點,城市中心就能觀看到各種各樣的鳥類。目前,我們在廈門觀察到373種鳥,島內以蓮坂為中心半徑10公裡內就可以看到100多種鳥類。
  • 自然散步 | 上海南匯,竟然藏了個觀鳥「魔術林」
    本文均為 張海華 圖在鳥友們口中,有很多「專業術語」,如:將貓頭鷹稱為「貓」,把極小概率出現的鳥稱為「妖怪」,把常有「好鳥」來停棲的樹稱為「神木」......而「魔術林」,則是近些年流行的又一個新的熱詞。在我印象中,「魔術林」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2008年或2009年前後,當初特指江蘇如東縣洋口鎮海邊的一片樹林。
  • 小區裡的觀鳥人:記錄北京城的「鳥跡」
    小區裡的觀鳥人:記錄北京城的「鳥跡」6年在小區記錄174種鳥,包括大鴇、黑鸛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草原雕等2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在小區裡「巡邏」的時候,王曉波習慣把相機快門速度調到1/1600秒,光圈5.6,ISO感光度設成自動,動態對焦。這樣適合抓拍天空中的飛鳥。
  • 德國觀鳥愛好者在川找到易危金額雀鶥
    他的望遠鏡裡出現了一隻頭頂黑白,頸背淺黃,翼黑而肩白,黃色羽緣成兩道翼紋的鳥——金額雀鶥(Pseudominla variegaticeps)。金額雀鶥是只喜歡藏在矮木叢中的鳥,常活動於森林林下植被,屬全球性易危動物,僅在四川中南部及廣西瑤山的幾個地點有記錄。
  • 自然教育直通車第二站:貴州畢節觀鳥培訓活動花絮
    2018年1月,陽光鳥會第一次到畢節推廣觀鳥活動,受到了當地師生家長的熱烈歡迎。2020年12月30日至1月5日,我們再次來到畢節,為兌現當時的承諾----等高鐵開通後再來畢節觀鳥,不忘初心,我們推廣觀鳥的腳步一直在前進。
  • 八月馬來西亞(西馬)觀鳥拍鳥活動火熱報名中
    7天6夜拍鳥觀鳥行程(2018年)(吉隆坡國際機場 - 吉隆坡 -美麗島 -烏魯冷嶽森林 -武急丁宜山 - Krau Forest - Merapoh國家公園-福隆港- 吉隆坡國際機場 - 中國)日期:2018年8月18-25日(8天)第一天(18日)22:00廣州白雲機場集合,辦理登機手續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