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居鬧市,卻一直心系自然。
為調查和監測省內鳥類的變化,貴陽的一對夫婦憑著聽聲辨鳥的絕技,15 年來,入森林、走沼澤、過草地,記錄下了貴州數百種鳥類,其中一些鳥類,刷新了貴州鳥類記錄。
5 月 25 日,記者跟隨這對鳥類專家來到登高雲山森林公園、鹿衝關森林公園觀鳥,一路目睹他們的聽鳥、觀鳥、記鳥的絕技。
入林 1 小時 發現 30 餘種鳥
這對貴州鳥類專家是來自貴陽市野生動植物管理站的吳忠榮和來自貴州省生物研究所的匡中帆。
按照與順海林場管理處籤定的合作協議,當日上午,他們專程前去登高雲山森林公園和鹿衝關森林公園開展鳥類調查和監測,旨在摸底林中的鳥類。
鴛鴦
上午 8 時許,登高雲山森林公園,兩人在門口分好任務後,拿起望遠鏡和照相機等設備,開始進行鳥類調查。
記者跟隨吳忠榮老師上山後,邊走邊小聲地聊著鳥事,走了不到 20 米,她突然拿起相機朝 10 米開外的松樹梢按了幾下快門,鏡頭中出現了一隻漂亮的鳥兒。
" 這是松鴉,常在針闊葉混交林活動。" 吳老師說。
松鴉
原來,在長期調查過程中,為了找鳥,她習慣性地對樹梢及天空進行掃視,這隻松鴉就是在行走中,在記者尚未作出任何反應時,她發現樹梢上的鳥後,條件反射式地就將其拍了下來。
上山途中,吳忠榮老師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記,對鳥的叫聲和樹叢裡的動靜相當地敏感。
走不到 300 米的距離,她就通過聽鳥辨音,相繼發現了麻雀、大山雀、松鴉、山斑鳩、領雀嘴鵯、強腳樹鶯、紅頭穗鶥、白頰噪鶥、白鶺鴒等 9 種鳥類。
紅隼
越往山上走,越是安靜,但在吳老師的眼裡、耳裡、鏡頭裡,到處都發現了鳥兒:有的在樹梢上,有的在樹幹上,有的則在地上,有的在遠處,有的則在近處。
兩三公裡的路程,吳老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走一邊拍,還一邊向記者介紹:" 『嘰嘰喳喳』叫的是麻雀,『吱加加,吱加加』叫的是大山雀,發出『呵呵呵呵』聲的則是紅頭穗鶥,『滋滋滋,滋滋滋』叫的則是棕臉鶲鶯,『貴貴陽、貴貴陽』聲的則是鷹鵑 ……
一些鳥叫聲很難分辨,但在她的提醒下,記者仔細聆聽、辨別,也聽出了些許端倪,但過不了一會,就又分辨不清了,特別是大山雀和綠背山雀的叫聲非常相像,區別很小,實在難以區分,真不知道她的腦海中,記下了多少種鳥兒的聲音。
黑頸鶴
近 1 個小時的山路,6 個監測點,吳忠榮老師發現了 20 多種鳥兒。而他的先生,在 4 個觀測點,同樣也記錄到了 20 多種鳥兒。
森林深處 邂逅 " 鳥浪 "
在登高雲山的密林深處,記者和吳忠榮老師邂逅了一群正在林中覓食的鳥兒,雖然看不到鳥的身影,卻到處聽得到鳥叫聲。
" 這是一群紅頭長尾山雀,裡面還有柳鶯、慄耳鳳鶥、綠背山雀等混在其中。" 吳忠榮老師說," 在平時的調查中,只要天氣適合,時間適合,生境豐富,運去好的話,經常遇到這種鳥類集群現象—— " 鳥浪 ""。
北紅尾鴝
這麼多的鳥兒一起覓食,會不會產生競爭?
吳老師說,其實,這些鳥兒能根據不同的生態位,找到各自的需要食物:噪鶥類鳥類喜歡在在地面,啄木鳥、大山雀等鳥在樹幹,慄耳鳳鶥、紅頭長尾書脊等喜歡在樹枝,山椒鳥等喜歡在樹頂,各種習性鳥的混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大群,遊蕩來遊蕩去地一起覓食。鳥浪對其中的鳥有諸多好處,比如不同習性的鳥,可在樹林的不同位置找到自己的食物,吃果實的鳥可能驚起一些昆蟲,幫助食昆蟲的鳥更易獲得食物。鳥多眼就尖,鳥浪裡的鳥更容易發現隱藏的危機,警戒的叫聲能讓它們快速逃離,躲避危險。多的時候,一個鳥浪裡面,有二三十種鳥類。而要從這麼多的鳥叫聲中,分別出是哪種鳥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
據了解,當年吳忠榮和匡中帆老師讀研時,研究的方向就是鳥類學。剛開始,他們對這個專業其實也很迷茫。
吳老師說,她是 2005 年 9 月,在工作 8 年後,重新回到學校讀研究生的,導師是個湖南人,當年國慶節開車回湖南時途經貴陽,她邀請導師一起去黔靈山公園觀鳥,當天就記錄了 46 種鳥,這讓她覺得非常神奇,從未想過自己來來回回工作的地方竟然有這麼多鳥,之前腦子裡面印下的就是烏鴉、燕子和麻雀,因此,她一下子就對這個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山雀
回到學校後,她開始加入了觀鳥會,買來望遠鏡和觀鳥書,比對學習,跟著大家走上觀鳥路。而她的先生匡中帆後來也愛上了這個專業。兩口子在導師的帶領下進入鳥圈,不斷探索鳥類的秘密,日積月累,他們聽音辨鳥的水平也越來越高。
記者疑惑地詢問吳忠榮老師,她的腦海中究竟裝了多少只鳥兒的聲音。
" 貴州有近 500 種,貴陽市有 264 種,我能記下來的,也就百十來種。" 吳忠榮老師謙虛地說,她的先生匡中帆老師,幾乎將貴州的山川走遍,目前通過聽音辨鳥,能聽出 200 來種鳥類。
鳥的叫聲 也有 " 方言 "
" 在西南地區做鳥類調查,不同於北方,北方的視線開闊,大部分是靠看來辨鳥,南方則山高林密,經常看不到鳥,百分之七八十的鳥要靠聽來辨別,所以,你必須會聽音辨鳥技能,聽不懂就沒法記錄,鳥類的記錄就損失了一大半。" 吳忠榮老師說。
但這幾百種鳥兒,發出的叫聲,也並非千篇一律,不同的鳥兒,在不同的季節發出的叫聲也不一樣。同樣的季節,行為不同,叫聲也不同。因而,聽音辨鳥,很考一個人的技術。
白頰噪鶥
匡中帆老師說,鳥的叫聲一般是分季節的,同一種鳥,在繁殖季節和非繁殖季節的叫聲不一樣,非繁殖期時,鳥類的叫聲就比較簡單。如強腳樹鶯,在冬天會發出 " 喳 ^^ 喳 ^ 喳 ^ 喳 " 的聲音,在這個季節求偶時,則會發出另外一種鳴囀的叫聲;不同的環境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如紅嘴相思鳥、灰眶雀鶥等發現危險,就會發出 " 喳喳喳喳喳喳喳 " 聲,提醒周邊的鳥有危險。
而即使是同一種鳥兒,在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口音。
" 不僅南北有別,即使在南方,貴州和雲南,同一種鳥的叫聲也不一樣。如黑頭奇鶥,兩地叫聲差異就比較大。雲南做鳥類的朋友來到貴州,聽到黑頭奇鶥的叫聲,也會覺得這個聲音很奇怪,要聽貴州這邊說了,才明白。" 匡中帆老師說,鳥的叫聲其實也有方言。
因而,即使他將貴州大部分市縣跑遍,剛開始記錄到一些鳥類的時候,也是通過後期的比對才能確定,其後再將鳥的長相、名字,牢牢地記在心裡,再次聽到這種鳥的叫聲,就能認出來了。
" 在貴州省搞鳥類研究的,沒有哪個有他們兇。" 省林業部門一位專業人士說。
貴州鳥類 不斷增多
據悉,在多年的觀測中,這對夫婦發現的鳥類中,聲音奇特的比比兼是,有的像人在笑,有的像嬰兒啼哭,有的發出的聲音就和小雞一樣,其中,分布範圍最廣的是麻雀,最大的鳥類是鶴類和一些猛禽,最小的則是柳鶯、太陽鳥和啄花鳥,有些只有十幾克重。
這些鳥類中,不少是第一次在貴州記錄到,刷新了貴陽乃至貴州的鳥類記錄。
有一年,匡中帆在草海拍到了一隻鳥,一開始,他以為是一般的鳥,由於忙於調查,就沒大注意,後來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它不一般:這可是貴州鳥類新記錄:黑翅鳶;另外一次,吳忠榮老師在梵淨山搞調查時,聽到了啄花鳥的叫聲,因當時沒有目擊到鳥,她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聽錯,因為此前梵淨山沒有啄花鳥的記錄。後來,南京那邊來了幾個鳥友要去梵淨山觀鳥,她就跟他們說,梵淨山可能有啄花鳥,希望他們留意一下。
後來,這些觀鳥的朋友果真拍到了啄花鳥,經辨認,的確是紅胸啄花鳥。這一發現,給梵淨山增加了一個鳥類新記錄。
據了解,15 年來,這對鳥類專家夫婦,一直在鳥類調查和監測,在貴州省的茂蘭和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監測已經堅持了 10 年。下一步,他們打算把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貴州鳥類的生境、鳥類變化後,再將其評估後,交給環保部。
" 記錄鳥,其實也是在記錄著時光,每年看著它們飛來,又看著他們遷徙走,很感觸也很欣慰。" 吳忠榮說,15 年的觀鳥、調查鳥的生涯中,給她最大的印象是,這些年,隨著人們對鳥類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非法獵捕現象越來越少,很多人都心系鳥類、心繫生物、心系自然,相信貴陽市乃至貴州省的鳥類會越來越多,帶給我們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