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15日訊(記者 畢曉娟) 近日,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吳震在接受中國網財經等多家媒體專訪時表示,對於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識別,目前還存在三個難點。識別風險需要遠觀和近看兩個手段。
此外,吳震還介紹了互金專委會相關工作和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前海金融監控系統的上線情況。
互金專委會吳震 資料圖
互金風險識別存三難點 資產透明度是核心問題
在吳震看來,認識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可以分為發現平臺、預警、處置三個方面。但在風險識別方面,吳震坦言,目前還存在三個難點:第一,如何識別平臺對外披露數據的真實性問題;第二,金控集團的風險量化問題;第三個是資產透明性問題。
如何識別平臺對外披露數據真實性問題?吳震認為有兩個手段,一個是遠觀,一個是近看。所謂遠看,通過外部手段獲取互金企業運行情況,目前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現企業很多問題,但發現問題和全面準確預警還是有區別的。監控系統知道平臺存在很多問題,但到底什麼時候發出預警,還需要近看。所謂的近看就是企業上報其運營數據,但如何甄別運營數據又是一個問題。
吳震透露,為了解決互金企業運營數據的不透明和不可信問題,使投資者能夠實時了解互金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互金專委會於2017年4月開展眾包核驗功能,以獲取企業真實經營數據,督促投資平臺透明化、陽光化運營,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從目前來看,經過公眾核驗的互金企業,其產生的四個指標是可信的,即投資金額、投資人數、流動性、借貸餘額,但是對於一些虛假項目、資金池、備付金等情況還是比較難以判斷。因此,技術平臺還將在近期進一步採取技術措施增強互金企業上報數據真假性判斷。
金控集團的風險量化也是擺在面前的難題,吳震認為,「一些大型企業往金控平臺發展,可能存在多個平臺、多個業務、多個資金鍊可能存在相互纏繞,這樣的話,風險也會相互傳導。事實上,目前來看單一平臺、單一業務,風險相對來說較為容易量化,但是多平臺、多業務之間綜合風險還是難以量化的。」
此外,在資產透明度方面,吳震認為「也是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核心問題。」。
他舉例表示,貸款平臺的「借款人」至少應該有企業名稱等這樣的標識,這樣也是為進一步追查這個「借款人」是否真實存在,或者是否和互金平臺有關聯關係提供必要的條件。但目前很多互金平臺都不對外公布必要的資產數據,從而給從外部追查虛假項目和自融等行為帶來了困難。
專委會加強風險監控 推出前海金融監控系統
為了加強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風險監控,吳震介紹道,2016年初,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開始建設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以下簡稱技術平臺),技術平臺邊建邊用,已發揮了重要的監管支撐作用。該平臺在2017年10月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成為迄今為止國家唯一批覆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支撐技術平臺。而專家委員會則為平臺提供專家智庫支持。
據了解,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主要功能有:事前摸底,事中監測,事後跟蹤,綜合分析和業務探索等,整體上實現了從網際網路金融的事前總體情況摸底到事中企業風險監測,再到事後事件預警跟蹤的風險應對的閉環體系。
去年年底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與深圳前海管理局聯合推出了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前海金融監控系統(簡稱「前海金融監控系統」)。
「前海金融監控系統監測範圍包括前海地區的2000家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和5萬餘家類金融機構,涵蓋5大功能:總體態勢、平臺畫像、關聯分析、風險監測和區域對比。」吳震進一步指出,該系統作為國家互金技術平臺的地方版本,是技術平臺在全國自貿區內的第一次工程實踐與業務應用,同時進一步擴大了技術平臺的監測對象,從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擴大到類金融企業。前海金融監控系統已初顯成效,發現各類違法違規機構上百家,預警高風險機構近20家。
除了監管支撐,互金專委會還針對行業還推出了理財安全助手APP、電子合同備案平臺、反欺詐平臺資源庫、網絡安全監測平臺等多種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