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家電企業,就不得不提到海爾、美的、格力這三大知名品牌。其中的海爾因為一部動畫片《海爾兄弟》更是家喻戶曉,兩個小男孩的經典品牌形象被人們熟知。如今,這兩個穿著短褲的兄弟倆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又有誰知道海爾在當初只是一個快要倒閉的小工廠呢?
起死回生
海爾創建於1984年,那時的海爾工廠現狀極差,廠房裡面垃圾遍地,員工看不到工廠的起色,都是懶懶散散的混日子,甚至工廠裡面還出現監守自盜的情況。長都已經連續換了三個了,但是依舊沒有起色,一直等到海爾的現任CEO張瑞敏的到來,才徹底改變了海爾的命運。張瑞敏對工廠裡面進行了整改,對那些性質惡劣的員工,直接開除。工廠裡的風氣一下就被制止住了,整體風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許多企業紛紛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以及設備,包括海爾。那個時候家電市場更是供不應求,許多企業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開始大量生產,為了滿足數量的需求而不注重質量。張瑞敏深知如果要徹底改變海爾的狀況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要麼不幹要麼就要做到質量第一,於是海爾開始專心致志的做冰箱。
為了緊抓質量,海爾發生了一件引人爭議的事情,1985年,有顧客反映海爾生產的冰箱有問題,於是張瑞敏親自去工廠檢查,發現工廠內有76臺冰箱存在瑕疵。當時在討論關於這幾十臺冰箱的處理問題時,張瑞敏讓那些生產員工親自砸了這些瑕疵品,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深刻的明白質量的重要性。許多員工都認為這個行為匪夷所思,因為當年的物資並不是很富裕,一臺冰箱的價格約等於一個工人三年的工資。但是經過這件事,張瑞敏對於質量的嚴格要求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那些員工。而那把砸冰箱的大錘還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為國家文物,編號為「092」。
激活「休克魚」
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國家鼓勵企業之間進行兼併重組,然而一些企業兼併後卻面臨做不下去甚至倒閉的狀況。當時的海爾提出了「休克魚」的概念,張瑞敏對此的解釋是,進入休克的魚是比喻一家企業的整體還算完整,但是思想觀念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停滯不前的狀況,一旦這些企業能夠把思想觀念換一換,就能重新激活,獲得新生。隨即海爾先後兼併了國內十八家企業,成為了業內第一,甚至還成為了中國家電行業的象徵。哈佛大學還把「休克魚」這一理念寫進了教學案例,並邀請張瑞敏參加了研討會。這也是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中國企業家。
轉型後的現狀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線下銷售的份額逐漸開始降低,於是海爾開始進行戰略轉型,改變了相關的管理機制和架構。但是相較於美的集團的垂直管理方式,海爾實行的矩陣式管理略遜一籌,尤其在渠道的執行力上更是有著很大的不足。雖然這個管理模式能讓資源更好的分配利用,但是經過的環節過多,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對市場的反應無法做到快速的應對。根據海爾最新的財報來看,它與美的、格力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雖然海爾在市場中的勢力並不可小覷,但是已經很難回到曾經的巔峰時期了。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的國內品牌出現,同時格力與美的這兩大企業也給予了一定的壓力,海爾在公司的管理和產品上恐怕還要做更多的優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