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藝術形式案例,關於莎樂美的形式
西方女權運動開始西方女權運動如果與法國大革命相比,都有很多的共同的特性。首先他們都是以人權至上為他們的口號與標杆。以男士皇權為至高無上的步伐替代的權威和優越感已經開始動搖,在人們的內心意識中,已經開始恐懼女士作為一種統治的力量而存在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正在進行社會的重新洗盤。事實在畫面中類似莎樂美這種比較妖魔化的造型實際上是對1900s年代後的一種特殊社會縮影的變形。
圖片中的女性的心理是變態的、帶有強烈侵略性質的。他們表達出來的內容是女性的女權主義,但是同時又是非女性的,事實上,這是她與希律王的一場經濟博弈,用莎樂美的優雅的物資來交換施洗約翰的頭顱。不同於在一個父系社會,以女性的姿態來出現,她的身體、肉體是她唯獨可以談交易條件的東西,她將自己所有的氣息和理想都換取了對約翰的最後一吻,實際上,也是對於男權統治的一種反對和抗議。這種畫面有深厚的矛盾感在裡面。在伶俐悽厲的眼神中,在鮮花刺眼的顏色裡。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所謂矛盾中善良與邪惡相互交織相互對抗的矛盾性的文化碰撞。這種風格即是莎樂美象徵主義。代表人性善良與邪惡的矛盾對抗。
1900s,世紀末很多危機的感覺會誕生在人們的心中,社會動蕩不定不可以擁有新的可以替代的精神寄託,人們內心對於恐慌和無法擁有精神寄託的心理也再次爆發了人們對於人類內心的理解與渴求。莎樂美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19世紀後期的象徵主義的概念興旺的時候,女性形象恰如其分出現在當時的時代中,並且成為了大眾心目中十分理想的女性的形象。藝術家們統統開始用莎樂美的藝術作為了主題,並且結合了藝術自身的特點,描繪誕生出了更多各種色彩的富有韻味的攝影作品出來,這種形式就是莎樂美。
莎樂美現象的出現,就必須要同時去探究19世紀末西方在社會中的各個具體的社會現象,從實際的案例中反映出社會的具體問題。在當時的歐洲,19世紀,在經濟發展上蓬勃向前的同時,社會的藝術形態上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各種交通、電信產業的蓬勃發展,國際間的交流的渠道大大增加,藝術家們之間有了很多可以相互欣賞作品、溝通作品的渠道,甚至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然而伴隨著19世紀末的經濟危機的產生,大量的工廠倒閉、經濟紐帶破裂、工人們的大量失業,很多大眾無法從內心接受現實的轉變,內心無法平衡,從而更急需從精神層面上尋找寄託。因此,大豪大貴便在一中醉生夢死中,尋找另一個夢境中相對唯美而淡忘真實現實的世界。
細節,永遠是一個作品升華的重要因素,而這些細節,又是常人所不具備發現的,一個出色的畫家,能在大家都一目了然的事務中發現其隱藏在背後的痕跡,而也正是這些,將我們沉睡在心內深處最原味的直覺和感覺激發出來。就像埃德加愛倫坡那封遺失的信件中所寫到:真實,其實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我們看不見它,卻正是因為它太明顯與扎眼。哪怕一點點非常細小的遮掩就足以讓我們尋它不見。像而言,的確是如此:當畫家用畫筆來表達自我展現自我時,就像在表述:「請看,圖片裡的那個人就是最真實的我!」這件事,看似容易發現處理,但是其實在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
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和猜測,能夠只用於表達真實的自畫像其實和稀少,人類總是喜歡掩飾自己的缺陷,無論其有意無意,總是讓我們全心期待並充滿好奇地去尋覓畫像所隱藏,或者說作者在大膽表達的同時卻試圖隱藏的那些微小的細節裡。人們害怕去面對自己的缺失,進而在表現的時候,一部分隱匿的缺失永遠的喪失掉了真實。擁有的所謂的金碧輝煌、光鮮亮麗、剛正不阿等一切正面的形象。在那些最後的大畫家們之中,他們所創作的作品的內容有些卻是絕對會有所隱藏的。與此相反,同時也會有一些非常開放並且帶有主動引導的來表達他們作品的內容和展示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
那些現在依然流傳的震世名作讓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讀懂作家的內心想法,而這種想法又會在現在的人們心中引發巨大的共鳴,那種畫家所表達出來的經典和生命的意義,是現在的人們共同所追求的,這種情感的表達,更多的則是以悲壯、憂傷的負面情緒來感染的。對於那些認為自畫像的起源就是畫家在沒有添加任何的畫筆修飾並且細緻地畫下自己的面貌的話,那麼出現另外一種可以改變這種想法的人,便是義大利自畫像的出現。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義大利自畫像中,畫家所畫出來的神情特點,著實讓人們眼前一亮,記憶深刻。
當然我們需要提前了解的是,也就是從義大利自畫像出現的時期,整個歐洲社會也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貴權新興的社會階層,隨著這種階層的發展與壯大,人們對於藝術家的定義也不再是簡單的繪畫者或者是裝飾品製作者,而是將其定義為一種高雅文化的藝術象徵,是人們仰慕的貴族圈子,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在短期內就發生轉變的,但是一旦人們開始逐漸接受這種現實,對於藝術家中的畫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整個社會對於油畫的關注也會出現一個爆發的關注周期,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優勢資源向油畫家們靠攏時,藝術家們也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溶於其中,並加上自己的世界觀而被描繪出來。
在文藝復興初期,社會上開始形成一種風氣,就是畫家們對自己作品的創作構思和作品創意再挖掘,人們在得到視覺享受的同時,對作品的內涵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畫家們為了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這種需求,也對自身的作畫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自畫像的大發展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品質上的質的飛躍。特別是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上,畫家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對其進行二次感悟和二次發掘,留給我們的則是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藝術##微頭條名師團##油畫##中國畫頭條#
正如李奧納多達文西在義大利數學家帕喬利的《神聖比例》中所繪的經典插畫,讓人們意識到人正在逐步變為了社會萬物的主宰。與此同時,一些具有影響性的新規則和新事物的發明,也使得人們對藝術的看法更上了一個層次,這當中,鏡子的發明和推廣跟透視法的頒布和完善尤為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與此同時,從14世紀末開始的威尼斯藝術也變得越來越流行,在這種文化大交融的環境下,人們的藝術審美有了顯著的提高,對待油畫的看法也不再僅僅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這當中,收藏的價值也開始體現出來。人們將油畫藝術跟社會哲學來捆綁衡量起來,對其的深入思考也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不和諧不合理的象徵
有時意識狀態也通過不和諧形式來進行象徵,比如神秘畫家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人們能記住這幅作品,跟她自身的那種不和諧的因素也是有非常大的關係。
比方畫中的少女的衣著打扮和跟她這套服裝一點都不搭配的珍珠耳環,再加上少女透露出這種意味深長的眼神,這些種種不和諧不搭配從而產生了某些矛盾,這種不和諧、矛盾的結合體,非常富有歷史的意義,對現在的人們研究文化發展的歷史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後來有關這幅畫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導演斯嘉麗詮釋了他百分之八十的拍攝味道和感覺,剩下的二十分給她驚豔的美和躊躇的表情。這些足以說明這幅畫具有的矛盾的特性深入受眾群體的內心,久久不能忘懷。作者:薛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