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間也許歷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但...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利益日益融合,國家之間也許歷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但互利共贏卻是最大的公約數

  「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是希臘著名作家斯託貝的名言。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什麼是朋友?什麼是財富?在亞投行「朋友圈」迅速擴大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意蘊深長的涵義。

  亞投行的意向創始成員國覆蓋五大洲,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顯示了超地域性和廣泛代表性。中國給世界搭建起「互利共贏」平臺的同時,各國和地區也紛紛向中國投下「滿懷期許」的信心票。

  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是為所有意向成員國服務的機構。對於中國在籌建亞投行中發揮的領導作用,各國均表示認可。秘書處在籌建過程中秉承開放包容的原則、廣納人才的做法,也得到了各國的認同。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同時倡議建立亞投行,在亞洲地區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各方對此寄予厚望。如今,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亞投行的「朋友圈」不僅將眾多國家和地區凝聚在一起,其散發的眾籌之力更是吸引著世界各國和衷共濟、相向而行。

  亞投行之所以展現出無窮的魅力,是因為它順應了當今亞洲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抓住了順時應勢的「利益」紐帶。

  經濟總量佔全球三分之一的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之一,而基礎設施正是撬動發展的「金鑰匙」。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電,都白建。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從現在到2020年,亞洲國家和地區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都沒有辦法滿足這個需求的情況下,亞投行提供了全新的融資選擇。亞洲國家和地區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缺少的只是融資機制,我們需要搭建一個專門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以充分利用本地區充裕的儲蓄。

  作為一個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中方倡導建立的亞投行,將通過承擔更多的責任來促進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和多贏;同時,基礎設施的大發展也必將打造區域互聯互通新格局,有望帶動亞洲實現新一次經濟騰飛。

  事能利人皆德業,言堪維世即文章。「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前不久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主席在主旨演講中許下莊嚴承諾。亞投行是中國倡議發起的銀行,但不是一家「中國的銀行」,而是一個「世界的銀行」,是一個互利共贏的銀行。身為第一大股東的中國,將為亞投行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然而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不是特權,而是責任,是擔當。

  今後,隨著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參與,中國將會逐步減少自己的股份,即便在初期,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中國也將遵守國際通行準則,不會以老大自居,而是平等待人,有事好商量,儘量以達成一致的方式決策,而不是靠投票權決定。

  亞投行已經創造了歷史,對此,世界應無疑義。同時,不應忘記,亞投行是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產物,是對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進,而不是顛覆,其實質是對多邊開發金融機制進行的「增量」改革。亞投行是由所有成員國通力合作共創的多邊金融機構,將會廣泛代表各個成員國的利益,充分借鑑現有多邊開發機構的良好做法和經驗,同時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相信通過共同的努力,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個具有21世紀先進治理理念的新型國際多邊機構。

  亞投行是國際金融領域的一個偉大實驗。令人欣慰的是,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都對中國倡導建立的亞投行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回應,亞洲大陸茫茫大地一望無際,太平洋、印度洋浩浩蕩蕩,完全容得下所有這些機構,相信絕不會發生互相「踩踏」的事件。

  吹盡黃沙始到金。亞投行建設不會在意一時的榮光,將與地區經濟繁榮和全球金融穩定相聯結。展望亞投行的發展遠景,它將致力於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包括為「一帶一路」沿線亞投行成員國的相關基建項目提供融資平臺和資金的支持,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與此同時,作為一家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重視亞洲地區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利益,中國歡迎北美、歐洲和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一起合作,共享亞洲地區發展的豐厚收穫。

  對腐敗零容忍是亞投行的另一個宣示。亞投行的核心理念是精幹、廉潔、綠色。亞投行將是高度精簡的機構,專業人員全球公開招聘,堅決杜絕機構臃腫;將建立防腐機制,對腐敗實行零容忍態度;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將注意促進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從孕育之初,亞投行就被賦予了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內涵。如今,在全世界熱切目光的注視下,這列承載著夢想與未來的列車已經整裝待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亞投行將永遠秉持著公開、透明、包容的理念前行。

  (作者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

  左上圖:共贏之舉(漫畫)。

  新華社發 徐 駿作

(來源:中國軍網)

相關焦點

  • 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巴勃羅·畢卡索(西班牙) 帶鳥的步兵  146×114cm 布面油彩 1971年  如果要找出一種能夠超越種族、宗教和文字的壁壘,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蔡元培先生上世紀初所提倡的「美育代宗教」說,就是有感於當時「見彼國社會之進化,一切歸功於宗教」者「欲以基督教勸導國人」的觀點,以及「沿習舊思想者,以孔子為我國之基督,遂欲組織孔教」的思想甚囂塵上,這兩種宗教化的解決方案都不具有中國現實意義上的普遍價值。蔡先生認為美育則不同,「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
  • 信科學與宗教都是信仰,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信仰科學與宗教是這個世界的主流,也就是講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宗教的人士,他們就不相信科學了嗎,也不是的,只是他們不是把科學當成信仰而是工具,不少大科學家他們本身也是信仰宗教的,所以相信科學與信仰科學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信仰是啥,信仰就是世界觀,說得再直白些就是你認為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世界的一切是怎麼來的,它將向哪裡去。
  • 讓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不同的芳香
    不同文明背景、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就好像五顏六色的鮮花競相綻放。我們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同樣的芳香,否則地球這個百花園就會因千篇一律而失去生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我們黨著眼於當前國內外形勢發展而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的理論和實踐。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希伯來排斥不同信仰,為何要吸收、改造巴比倫神話,找「不痛快」?
    一、絢麗瑰寶,神話光輝了解到希伯來人性格、歷史、環境,就能了解希伯來人神話與巴比倫神話為何不同並加以改造和創造,古希伯來人的神話雖然不像希臘,北歐神話那麼豐富和完整,但卻有自己的模式和特色,神話無外乎涉及到宇宙起源、人類起源、文化起源。這三類神話當中都有從巴比倫神話中借鑑的痕跡。
  • 古老的文明國度,9大令人驚嘆的歷史遺蹟,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
    古老的文明國度,9大令人驚嘆的歷史遺蹟,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印度是一個極端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宗教、語言、信仰和傳統。印度的歷史名勝反映了許多古代建築風格和文化。以下是印度10個令人驚嘆的歷史遺蹟。事實上,這座宮殿沒有樓梯可以到達頂部,不同的樓層由斜坡連接。為哈瓦馬哈建造953扇窗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皇室女性,她們從未在公共場合露面。這些窗戶有助於,觀察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得到城市的絕佳景色。8、細胞監獄位於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的細胞監獄,這個建築群無聲地見證了印度獨立活動人士所遭受的折磨。它始建於1906年,今天被發現是該國的國家紀念碑之一。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綜述。在18個月內,這項在線調查記錄了來自23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做出的4000萬項決定。 其發現是,無論年齡、性別或者居住過差異如何,大多數人都決定首先拯救人而不是寵物的生命,先拯救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的生命。這些回應跟也許是目前有關無人車的唯一政府性指南(2017年德國道德委員會關於自動化及聯網駕駛的報告)建議的規則是一致的。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綜述。目前好幾家主流技術公司和汽車製造商都在開發著無人車。在18個月內,這項在線調查記錄了來自23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做出的4000萬項決定。其發現是,無論年齡、性別或者居住過差異如何,大多數人都決定首先拯救人而不是寵物的生命,先拯救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的生命。這些回應跟也許是目前有關無人車的唯一政府性指南(2017年德國道德委員會關於自動化及聯網駕駛的報告)建議的規則是一致的。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 歷史總是能不同地理解和解釋,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
    宗教和歷史都講述了存在之變在(being in becoming)的時間事跡,但關於存在之變在的兩種時間故事之間卻有著一種緊張關係。宗教往往指向一個歷史的終結,而歷史卻不願意終結而傾向於無限性,或者是永遠變化的運動(比如中國歷史觀的想像),或者是一種無限循環(比如希臘歷史觀的想像)。宗教所建立的歷史觀預設了歷史的終結,這意味著一種終極解釋,也是宗教的吸引力之所在。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作者試圖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不同帝國統治術,告訴人們,除了民族國家這一種權力模式之外,人類歷史中似乎還存在著其他選項,這些選項在權力遊戲中能夠更好地安頓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民族國家林立並沒有給世界帶來可以維持長久穩定的政治架構,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民族國家組成的國家集團正處在演變過程之中,未來世界政治的結構似乎不太可能是一個民族國家林立且各民族國家之間能夠真正平等和睦相處的世界。歐盟和非洲都處在這種演變的過程中,俄羅斯、中國和美國都是帶著「民族國家」假象的、現實的或成長中的「帝國」。第二,帝國政治在歷史上和在當代都是現實。
  •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前幾天,一位大學老師在專業課的課堂上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因為我們在這樣一個制度的國家,也許政治代替了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
  • 不同的文化給出不同的答案
    但在那之前,除了還有技術上的障礙需要克服,我們在享受自動駕駛帶來的便利前,可能還須先解決一個也許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的倫理問題:自動駕駛領域的「電車難題」。交通事故的發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概率事件。「道德機器」得到的結果還顯示:不同國家的道德偏好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地理因素,如歐洲和亞洲國家之間存在差異;文化因素,比如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間的差異。
  • 中國的宗教特殊在哪裡
    主要特點是,它可以獨立於世俗體系之外運作,自成一種社會制度。在傳統社會,有三種制度性宗教方式。第一種是起源於巫文化的本土宗教,成型於商代,盛行於先秦到西漢時期。在中國,分散性宗教普遍地滲透進了世俗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宗族秩序、政治網絡這些社會制度的一部分。中國的分散性宗教,主要表現為一種存在狀態,不是哪種具體宗教。在中國傳統的宗教局面,是佛教道教和世俗民間信仰混合在一起,類似於「大雜燴」的狀態。
  • 宗教翻譯文學:近代以來理解梁發的不同思路
    一個並未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印刷工人,在有幸進入跨文化、跨國界的「異度空間」以後,究竟在何種程度上改變了「文化自我」?梁發的道路,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演進軌跡有何交織,意義如何?[6]梁發比王韜、李善蘭等人更早地進入了一個跨越民族、國家、語言界限的「混雜的社會環境」。梁發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科舉功名,因此他後來的作為也就更值得重視。與後來的王韜、李善蘭等人不同,梁發的「環境」不只「混雜」,而且危險。他兩次被地方政府逮捕,挨過官府的大板,被痛打到出血[7]——19世紀上半葉的中西碰撞,在他身上留下過真實的「血痕」。
  • 虛無主義是資本主義派生物——世俗時代的信仰何以可能
    對於一個民族、國家和社會來說,信仰超越了個體的層面,構成了一個共同體賴以生存發展的內在靈魂和終極信念。在不同文化傳統中,不同的人性理解規定了一個民族和文化的思想視域,也內在規定了信仰精神的不同方向。西方人以理性的方式面向世界,在信仰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兩極對立中追尋抽象的超感性世界,從而在對此岸世界的外在超越中把信仰精神實體化,從而導致信仰的宗教化。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問稱 ,他的老師說:無神論的國家很可怕,所有人都缺少一種信仰。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最杯具的地方是沒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不了解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讓其保有一種莊嚴,不能去褻瀆它。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激活數學文化力量,凝聚地球人創造力
    天南地北的人走到一起,語言不通,溝通困難,但大家都認識數學,都把數學當作自己的工具,隨心所欲地用,於是就形成了我們共有的文化——數學文化。文化,本義是以文化人,即使用非武力的方式來徵服、教化民眾。在本質上,文化是一種傳統與歷史積澱的東西,是一種思想慣性的產物,是某個社會集團共同擁有的「集體性」的觀念、思維和行為方式。
  • 不同而和 讓文化和文明共生共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並發表演講。習總書記在演講中強調:「我認為,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9月24日中國文明網)   生活當中,我們假如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看到自然是片面,看事情就會發生誤差,更不要說站在世界的角度看發展了。
  • 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而人類的現在和未來是根植在既往的文明之上,請聽清楚我們說的是人類整體文明,而不是某一個民族或者國家。既往的文明包含著兩部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我們了解世界歷史和考察人類文明總體演化的時候,我們總是繞不過一個久遠而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宗教和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