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能不同地理解和解釋,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

2020-12-06 澎湃新聞

歷史總是能不同地理解和解釋,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

2020-05-12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 | 趙汀陽

作者簡介:趙汀陽,中國哲學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長城學者,主要研究元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美學等。

或有人對遠方不感興趣,但少有人對歷史不感興趣,也少有人對未來不感興趣。這似乎意味著,在人類意識裡,時間概念的影響力強於空間概念。對此可以有一個存在論的解釋:時間與存在有著最高的相關度,以至於唯有時間性能夠顯示存在之所以確實存在,因此,時間性幾乎等於存在性。不過,對存在自有不同理解,按照「巴門尼德—柏拉圖」傳統,時間性的存在被認為是俗世的存在,或者是非本真的存在,而純粹的或絕對的本真存在是無變化的因而也是超時間的。可是有個問題:即使絕對存在不是虛構,也是無從了解的;即使能夠在純粹概念上去理解它,既然它與事實的時間性無關,也就與生死和命運問題無關,而人們之所以關心存在,實際上關心的是存在的時間性。如果存在與時間性無關,也就與人無關了。關於純粹存在(being)的概念僅僅是概念,而關於變在(becoming)的事跡才是關於時間性的故事。

宗教和歷史都講述了存在之變在(being in becoming)的時間事跡,但關於存在之變在的兩種時間故事之間卻有著一種緊張關係。宗教往往指向一個歷史的終結,而歷史卻不願意終結而傾向於無限性,或者是永遠變化的運動(比如中國歷史觀的想像),或者是一種無限循環(比如希臘歷史觀的想像)。宗教所建立的歷史觀預設了歷史的終結,這意味著一種終極解釋,也是宗教的吸引力之所在。人怕勞動,但更怕思想,因此樂聞最後答案,以便可以停止苦苦的思索。可是,終極答案只是一個信念,卻無從得見,永遠尚未來臨,也就難以有效地解釋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和歷史。因此,對於沒有耐心等待永不來臨的戈多的人們,歷史終究只能歷史地解釋,就是說,歷史必須在歷史中解釋自身。

如果歷史不可能為自身提供任何終極答案,那麼,歷史就總是能夠不同地理解和解釋,於是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因此歷史不可能成為一種真正的知識。那麼,我們為什麼對歷史感興趣?歷史為什麼會使人樂於思想或勇於思想?我們在歷史中到底在尋找什麼?這些問題似乎也可以不同地理解。從人們最直接的興趣來看,歷史敘述的是一個共同體值得追憶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敘事建構了共同體經驗和共同體記憶,是一個特定共同體的生命事跡,既包括輝煌成就也包括教訓和苦難,更準確地說,是在苦難和輝煌中的生長方式。既然歷史不是一種嚴格的知識,那麼歷史就是包含創造性的敘事,正是歷史敘事創造了共同體記憶和共同體經驗,使歷史成為文化傳統自身複製的一種形式,它給每一代人解釋了「我們」從哪裡來、是什麼樣的、做過什麼偉大事跡或做過哪些愚蠢的事情,它塑造了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一致默會的忠告、不言而喻的共同情感和作為共同話題的記憶,總之,歷史是承載著可以共同分享的精神故事,而這些故事又成為解釋現實生活具有何種意義的精神傳統。正是通過歷史,一個共同體才得以確認其文化身份,而歷史所構造的文化身份是一個共同體(國家或民族)的精神支柱,龔自珍深刻意識到這一點:「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①

歷史對文化身份或共享精神的建構不是一個知識論問題,而是一個存在論的問題,就是說,不是通過主體的純粹思想(cogito,我思),而是通過主體的行為(facio,我行)去定義一種存在的身份和意義。「我思」只能證明「我在」,卻不能證明「我是什麼」或「我如何在」。純粹思想沒有故事,沒有事跡,純粹思想是無歷史的或者是超歷史的,只能證明概念性的、無變化的存在本身(being qua being),因此,要理解變化中的實際存在(existence),就只能通過其所為去理解,我是什麼只能在我做什麼之中被定義、描述和解釋。因此,我們有理由說,如果一種存在具有歷史性和未來性,那麼,關於這種存在的敘事就必須基於「行」而不是「思」,其背後的奠基性哲學原則只能是「我行故我在」(facio ergo sum),而不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雖然歷史敘事超越了知識論問題,但並不是說,歷史無關真相,而是說,真相、假象以及想像都一起服從某種精神追求而一起建構了歷史,建構了某個國家和民族需要自我肯定的形象、經驗、忠告、情感和記憶。在這個意義上,歷史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含有知識的文化。歷史敘事試圖揭示的「真理」既不是邏輯的也不是科學的,因為它表達的不是客觀必然性,而是關於人與人、人與事之間互動的可能性,它涉及人類命運的秘密,一種與不確定變化有關的秘密,一種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秘密,就像司馬遷所說的,是關於「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的秘密①。在嚴格意義上說,不確定性或未來性是不可知的,歷史學家不可能從已知的事實推論未來的未定之事,甚至,已知事實對於未來具有何種意義,也無法預知。因此,歷史試圖發現的「存在之道」並非必然之路,而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語境中的一種動態函數關係,其中當然有一些千古皆同的「常數」,比如說,幾乎從無變化的人性和欲望,以及一些理性的行為模式,但由於諸多變量無法預料,因此,歷史總是具有創造性的故事,而不是一個註定的過程。

在古希臘的知識體系裡,歷史也被認為不是一種真正的知識。在希臘人看來,萬物之理(logos)以及思想之理(logic)屬於哲人,而歷史屬於歌者,這與希臘人對永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偏愛有關:永恆不變意味著不會時過境遷而失效,所以才是真理,而偶然的歷史故事在永恆面前總是渺小的,至多能夠說明特定的事情和情形而不能普遍解釋所有事情,因此只有特定的意義。希臘人對永恆和普遍必然性的知識興趣可以解釋,為什麼全才的亞里斯多德寫作了當時幾乎所有門類的知識,唯獨沒有重視歷史的知識,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已經發生的事情用不著考慮,需要考慮的是將要發生和可能發生的事情」①。看來亞里斯多德不大相信「前車之鑑」之類的想法。後來,休謨關於從以往之事推論不出未來之事的強大論證進一步否定了以往知來的必然性。

既然歷史學家不可能知道必然規律,不可能知道未來,為什麼我們堅信歷史的重要性?問題的關鍵在於,重要的未必都是知識。儘管歷史供給人們的不是一種必然知識,卻是一種有意義的「消息」。什麼樣的消息如此重要?消息並不是告知必然性,而是提示了可能性。必然性是唯一答案,超越了歷史性,但是在缺乏必然性的地方,可能性就是最重要的消息,它留出希望的餘地,有希望的地方才能夠創造歷史,才能創造意義。有一點不能忘記:必然性正是意義的終結,而可能性才是意義的基礎,沒有可能性就不再有任何意義,因此,可能性所留出的「餘地」就是一種生命或文明的最重要問題。如果說,以概念作為對象的「我思」尋找並發現必然性,那麼,「我行」的問題卻通向可能性所構成的未來。所謂「我行」,就是將某種可能性化為事實的行動。做過的事情對於將做什麼有什麼教益、忠告或者指引?過去與未來有什麼相關意義?存在的過去時對於存在的將來時有什麼聯繫?這些都意味著行動的當代性,而當代性蘊含著未來性,我行的每一步都是變化的臨界點,都是對過去的告別,但是,我行的每一步雖然是告別卻不是遺忘,否則,任何行動就都無法建立意義和價值。因此,我行的未來性既是告別過去,同時也必須是在捍衛歷史,否則就只是無意義的運動而不是行動。這也許就是歷史消息的謎底:可能性意味未來性,而未來必須延續歷史的意義才能具有意義。就是說,未來性必須同時是延續性才能夠創造意義。這不是知識,而是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信仰。

摘自《沒有答案:多種可能世界》

作者: 趙汀陽

出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和不確定性一起科學地生活下去
    我們都知道生命終將逝去,但卻無法為之做好準備,誰也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臨。切實存在的不確定性還會超出我們的個人生活範圍進入到社會領域,比如在北部灣事件上模稜兩可的解釋造成了越南戰爭升級,而這也重塑了一代人的生活。我們也許可能會天真地認為,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僅僅反映了信息的缺乏,只要追尋到缺失的信息,我們就能清除未知的迷霧。
  • 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波與粒子的矛盾應該說,上面的解釋可以作為不確定性原理的定性理解方式。想要從最嚴格的角度解釋不確定性原理,我們還需要適當引入一些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    不確定性原理的精確解釋    開始之前先說一下,量子力學和其它很多學科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會給所有東西都起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
  • 索羅斯:人的不確定性原則
    脈衝需要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被濃縮、整理和解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錯誤和曲解。腦學科為我最初的論點增添了許多新的細節,即我們對在其中生活著的世界的認知理解,是天生不完美和有缺陷的。 反身性的概念需要多做一點解釋。它僅適用於有思維的參與者的情況。
  • 不確定性原理,科學與宗教的又一次交匯和碰撞
    但是,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在科教興國理念成長起來的一代,我更願意以一種近乎冰冷的態度,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盡我所能地對這種話題展開思考。篇幅有限,今天先從不確定性原理引發的科學與宗教的碰撞談起。什麼是不確定性原理個人以為不確定性原理可以這樣去理解。
  • 回顧歷史:朱棣文參與研究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
    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的研究,是當代物理學的熱門課題,十幾年來成果不斷湧現,前景激動人心,形成了分子和原子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操縱和控制單個原子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固體和液體中的原子處於密集狀態之中,分子和原子相互間靠得很近,聯繫難以隔絕,氣體分子或原子則不斷地在作無規亂運動,即使在室溫下空氣中的原子分子的速率也達到幾百m/s。在這種快速運動的狀態下,即使有儀器能直接進行觀察,它們也會很快地就從視場中消失,因此難以對它們進行研究。降低其溫度,可以使它們的速率減小;但是問題在於:氣體一經冷卻,它就會先凝聚為液體,再凍結成固體。
  • 人生沒有答案,本是一道無解的題
    你的無解,是她人的困惑,你的困惑,是別人不解。你是將痛苦和快樂都質化了。誰不好,誰好,你總以情緒感受來主導,那麼只能將一切帶入了無解的境地。生物植物的機理,人與人紛爭,天與地的長存,山與水的默契。你拒絕呼吸,抗拒規律,無法通融,將讓自己陷入惡劣循環之中惶惶不可終日!自然就不能葉落歸根安享棲息。這不是佛法或玄奧,而是大道至理。
  • 呂多加:不確定性與信息缺失
    這個定義簡短,也很簡單,但實際上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理解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例如,怎樣理解不確定性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為了緩解使用者對風險的定義的困惑,也是為了包容不同的專家群體對不確定性概念的不同的理解,風險定義下面的注5對於不確定性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注5說:「不確定性是指對事件及其後果或可能性的信息缺失或了解片面的狀態」。
  • 網友問:對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都有哪些解釋?
    表述為:我們不可能同時、準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兩者不確定性的乘積,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於4π,即ΔxΔp≥h/4π。這條原理可以看作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且已被眾多實驗所證實,不確定性原理的概念,不同於宏觀世界的其他定理,因為在宏觀世界裡,一切事物都嚴格地遵循著特定的物理規律發展。
  • 傅立葉變換和不確定性原理
    這兩個函數一個定義在時域(或空域)上,一個定義在頻域上,看起來的樣子通常截然不同,但是它們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歸地描述著同一個信號。它們就象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乍一聽完全不相干,但是其實可以精確地互相翻譯。在數學上,這種翻譯的過程被稱為「傅立葉變換」。
  • 周其仁教授:如何理解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不意味著一定是壞事情
    現在要討論怎麼對付通過經驗沒有辦法推斷的不確定性事件,其實關於對付不確定事件,人類的經驗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我理解對付市場不確定性最主要的一個工具,一個機制就是企業組織。  大家看一個企業有哪些要件,第一個要件是要有資本金,而為什麼要有資本金?搞企業要有錢好理解,否則怎麼買設備,請人,買原料,但這個錢為什麼一定要是本金?為什麼不能借錢來?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這會暴露電子的位置,但光子也會把能量傳遞給電子,使它發生位移。探測電子的位置會不確定地改變它的速率,而測量行為引發的不確定性足以讓這個原理成立。
  • 人類不確定性原理:一切複雜與偏見背後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經濟學家總是出於對確定性的需要而刻意忽略以上兩大常識性原理。換句話說,不確定性正是人類事務的關鍵特徵——它被嚴重低估了。在黑天鵝事件頻發,不確定性、複雜性加劇的今天,索羅斯的方法論及思考框架發人深省。文章讀來略為抽象艱深,但良藥苦口,相信它將為我們學習與不確定性的常態相處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
  • 不同時間尺度下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如果你能掌握量子層面微觀世界的時間尺度和能量尺度,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會如何?量子微觀世界的時間尺度和能量尺度比宏觀世界小几億-億億倍。宏觀世界去看微觀世界,因為時間尺度太大了,不能分辨微觀尺度下的各種粒子(量子)的高速變化情況,只能用概率和統計方法去分析了。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 所有的困難都畫成可愛的問號,插畫家開朗探問生活的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像兇惡的潮水,破壞大家的經濟、生活、各式各樣的規劃,全世界的人幾乎都陷在這困難的同一艘船上,不斷提問著相同的問題。這種困境讓人無所適從,不過插畫家Andra Badea設法將這樣困難而疑惑的情緒,用她可愛且趣味的圖像表達出來。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看到不同的事物。拿盲人摸象的故事來說,有人摸到象腿,認為大象長得像柱子;有人摸到耳朵,認為大象長得像扇子。這些都反映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研究表明,四種氣候預估情景下,全球陸地夏季風降水明顯增多,其中高排放情景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多(5.75%)和不確定性範圍(-0.17%~11.68%)最大。降水增多主要是因為升溫後大氣水汽含量增多,水汽垂直輸運增強。預估不確定性則與預估中季風環流變化的不確定性有關。
  • 《醉漢的腳步》: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理解隨機性所發揮的作用
    生活的走向總是不確定又難以預料的,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全球化以及技術的發展,這種不確定性在本世紀的增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迅速。我們應該怎樣去解讀有關醫學、醫療保障以及氣候的種種說法和統計數據?又是怎樣的統計錯覺,讓一個糟糕的投資決定看起來還不錯,或者讓一個不錯的決定看起來很糟糕的呢?
  • 關於分式方程無解的探討和反思
    通過對近幾年中考數學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在中考中頻繁出現考查分式方程無解的題型.然而很多學生在碰到無解的題型時往往會有些自我懷疑,擔心分式方程無解是由於解題過程不正確導致的,會重複計算,這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我們在實際解題中能夠正確地應用分式方程無解的性質,有助於有效提高我們的解題效率
  • 愛因斯坦仍未解釋的難題:時間能回退嗎?我們應如何理解時間?
    最早的時間測量的目的是對自然界周期的觀測,使用白天到黑夜和季節到季節的變化模式來建立日曆。同時也有像手機手錶那樣的精確到秒的時間「測量」。 但是,我們要測量的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存在於身體上的東西, 還是僅僅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起初答案似乎很明顯 ,當然時間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