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話相遇,獲得詩性的生存

2020-11-28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一個人,應該在最美好、最富於想像力的年華與神話相遇。不必去熟記宇宙的半徑尺寸,不必去了解地球在銀河系懸臂上的位置,不必去探索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歷程。與神話相遇,把知識放空,把靈魂放空,以敬畏之心感受時間深淵的壯美,在對神話細節的無窮擁抱中獲得詩性的生存。與神話相遇,體悟神話與科學在深層血脈中的相通與互補,讓被現代科技的橫暴撕裂的心靈得到安撫,並保持深醉的寧靜。

——嚴優

說起中國古代神話,你能想到的是「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的創世大神盤古,還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大母神女媧?是「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還是「誅鑿齒,殺九嬰,上射九日」的大羿?……中國神話裡有多少男神女神?他們是如何創世?又是如何造人?中國神族有沒有家譜?在女作家嚴優的《諸神紀》中,描繪了一幅神奇瑰麗、更具系統化的神話世界,為讀者了解中國諸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用該書序言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利慧的話說:「一冊《諸神紀》在手,便能知曉許多中國著名神話,省去了多少查找七零八碎的文獻的麻煩!」

楊利慧在二十多年的神話學教學和研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去哪裡找中國神話?」「古希臘有《神譜》,日本有《古事記》,我們有什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有體系化的神話?」嚴優在《諸神紀》前言中也坦承,「進入有意識閱讀神話階段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一張清晰、完整、系統的中國古代神譜」,尋而不得也會自然產生疑問:「中國完整的神話世界在哪裡?」經過多年的苦苦探尋,儘管嚴優認為,「終極版神譜是一把雙刃劍,沒有它未嘗不是一件幸事」,而且認定「本書也不會致力於呈現或者拼合出一個完整的神祇譜系」,但《諸神紀》還是力圖對這一困擾有所回應和解答,對大大小小的諸多神祇及其相關的神話故事進行了連綴、貫通和闡釋,使原本分散的、彼此不相關的甚至矛盾的碎片連接成為一個合理性的整體。用楊利慧的評價,《諸神紀》「是對中國神話的體系化做出的一個新探索」。

神話自人類的童年時期便開始產生,並伴隨著人類的成長。世界很多民族都擁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神話,而中國的遠古神話,有著古中國獨特的風貌。在嚴優看來,古代神話不應該是精神創可貼、文化燕窩湯,而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幹細胞,是所有表達的元表達,是所有意義的元意義,是所有結構的元結構」。神話不僅原生性地表達著民族精神中最穩固最恆定的部分,承載一個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類內心底層的問題,人類內在的奧秘」相關。

與在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歷史化的溫文爾雅、「偉光正」的諸神形象不同,《諸神紀》裡描繪的上古諸神大多充滿野性之美和偉岸之力:喜歡追著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媧、人獸共體的西王母、銅頭鐵額的蚩尤……這些樸野的形象和他們身上那種氣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對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謳歌,對在科技文明的重壓下生命力日漸委頓的現代人不啻為精神的解毒劑;而上古神話中所體現的中國智慧,通過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動而不乏深度的呈現:混沌神話所體現的中國人混融無間的宇宙觀、上古神樹的故事背後體現的中國人萬物有靈的自然觀、南楚大司命神話背後體現的「方生方死,生死一體」的生命觀等等,對深陷環境危機、資源危機、倫理危機的現代社會,都是可資借鑑的精神資源。

可以說,中國古代神話擁有高遠而深刻的文化內質和精神內涵,理應成為一種優秀的國民教育資源,然而,迄今為止,優秀的神話教育、普及作品屈指可數。這一方面與中國古代神話自身碎片化、不成體系的存在形態有關,另一方面也歸因於深奧難懂的古漢語,使得普通大眾對諸神敬而遠之。怎樣讓普通讀者親近神話、體會到神話內涵的精神?在《諸神紀》裡,作者對古漢語神話的現代重述和解讀進行了可貴的嘗試。書中的每個主題都包含幾個板塊:「故事導言」開宗明義,引導讀者在整體的框架中把握該神話的位置和意義;「故事文本」是作者體系化以後重述的神話故事,活靈活現又述之有據;「原文出處」列述各類相關文獻,便於讀者按圖索驥查找出處;「掰書君曰」則是對故事的解讀和闡釋,妙趣橫生又不失學理。筆者最偏愛的就是「掰書君曰」,靈動、俏皮和時尚的語言隨處可見,作者的慧心和專業功底盡顯其中,這些俏皮時尚的表達為古老的神話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高大上的諸神變得更「食人間煙火」。

《諸神紀》中,作者這種抱著「玩」的心態來「掰」神話,在一本正經的學術研究和東拉西扯的民間演義中,給出了自己的獨特發現和解讀,這種「輕學術」的表達方式,使整本書讀起來頗有「魚與熊掌,二者得兼」的雙重妙處:既有娓娓動人的故事可看,又有豐富風趣的學理闡發。相信這樣別具匠心的設計,能使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讀者從中獲益。

如果說理性之美美在思辨,那麼感性之美,則美在詩情畫意。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才生,在嚴優眼裡,神話是詩情與畫意的完美結合,是共時與歷時的完美混融,是綿長無盡的時空隧道的驚豔起點。身逢一個科技理性至上的時代,即便我們在與科技暴力的撕咬中傷痕累累、四肢殘缺,即便我們迷失本心、找不到方向,神話始終「為人類提供返歸自身的航向與能力」。「只要回到神話那裡,我們終將獲得重塑與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們終將平心靜氣、修復瘡痍,放下包袱、滿血復活。」(梁傑)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26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的詩性生存
    當時間的塵埃將數以千百計的皇帝和宰輔大臣無情淹沒的時候,那些至情至性的詩人們,依然意氣風發、自由飄逸在歷史的長空裡。《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人用詩歌抒發愛與赤誠,詩歌也給予了他們最為酣暢的慰藉與歡欣。詩歌是中華大地上最為飽滿、最為神奇的精神的種子,植入追求自由精神的知識分子的心田,亦植入堅韌地生活著的尋常百姓心裡。
  •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評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作者:劉小波(《當代文壇》雜誌編輯)  作家凸凹的《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一部圍繞歷史名人李冰生平而鋪陳的長篇小說。
  • 自然文學 | 詩性的自然文學
    尤其是面對自然,面對一棵樹,面對一根草,面對一汪水,面對它的神聖、細膩和獨特,自然文學的詩性寫作應運而生。所謂應運而生,並不是人人可以得而為之,它需要追問:為什麼中華文化始於《詩經》?詩性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使孔子告誡他的學生「不學詩,無以言」。
  • 給科學加一點詩性 | 軟科普計劃 Vol.7
    這種天然的好奇心可以是詩性的,就像科學也可以是浪漫的一樣。科學家改變的是人類認識宇宙的方式,幫助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想像時間誕生於熾熱,並終結於永恆的冷寂。或者用濟慈的話說,是科學讓我們「直接躍向宇宙」。以下這段文字,猜猜看是出自於誰?
  • 詩性的程腔
    詩以境為上,以品格為上。魏晉及先秦的古詩,歷來為詩家稱道。古詩拙樸,往往流露最純真的性情。古詩不囿于格律,卻以篇為律,以氣為格,實為上品。魏晉的士大夫風氣,更為世人所推重。國之名士,養浩然之氣,胸懷天下,而其行為不與世俗人同,狂狷、簡傲。程先生之為人好比三國阮籍,不事權貴,善飲,性豪爽。而先生蟄居務農時,不忘天下,不廢其藝,還嘗設義學,文能詩畫,武能痛擊敵偽,保持名節,實為國之名士。
  • 影之詩克蘇魯體系介紹,SV神話體系介紹[多圖]
    影之詩作為一款卡牌遊戲,遊戲中的卡牌裡有多個世界觀以及神話故事,今天遊戲鳥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古神克蘇魯體系。       影之詩作為一個本質萌豚遊戲卡面實用好舔,同時也有著巨大的世界觀.(詳見參照神擊的巴哈姆特).本專欄旨在介紹各張卡背後的神話背景.克蘇魯體系概述       要了解克蘇魯神話體系就需要先了解H.P.洛夫克拉夫特。大佬創作的一系列恐怖小說構成了克蘇魯體系的主要基調——不可名狀的恐懼。
  • 李磊:詩性的抽象
    原標題:李磊:詩性的抽象 因此在欣賞他的作品時,看到音樂的律動性,以及充滿戲劇性、具有張力的情感。透過大膽的用色與富節奏性的筆觸,李磊創作的一幅幅既有現代感又充滿恬靜詩意的作品,不僅能引起觀者情緒上的共鳴,更令觀看體驗轉化成既親密又富情感的一場對話,帶領觀者從宇宙的起源與發展,延續至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從中探討生命的意義。
  • 希臘神話是人類美麗偉大的詩,具有不朽的魅力
    提到神話,想必不少人會想起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同時是我國古代的神話的《西遊記》吧。而西方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卻是西方的一本不朽之作。這本書主要講古希臘神話故事充滿智慧和神奇的色彩,講述的是宙斯統制天國時期圍繞諸神和英雄們發生的曲折跌宕的故事,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傳說。
  • 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 希臘神話來源:赫西俄德的神譜——荷馬史詩——悲劇詩
    希臘神話在西方文化、藝術、文學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成為了西方遺產和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希臘神話的人物、故事、主題和教義,塑造了幾千年的藝術和文學。比如它們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寫作、浪漫主義詩歌、當代小說、戲劇和電影中。當我們提到希臘神話一般會想到屬於古希臘人的全部神話故事和教義。
  • 扒一扒數字新聞的「即時性」神話
    對新聞學界而言,即時性是與時間終結的神話聯繫在一起的。具體而言,即時性神話指向的是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之間的時間差徹底消失,從而建構一種使新聞重回「真實」和「透明」的在場感。例如,當人們通過電視收看現場新聞報導時,就容易產生一種在場感,即時傳輸的影像與聲音把新聞生產的過程透明化了,讓人們以為鏡頭呈現的就是事實以及事實的全部。
  •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讓人震驚於她的疼痛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從第一本詩集開始,死亡反覆出現,到 1990 年第五本詩集《阿勒山》,則幾乎是一本死亡之書。第六本詩集《野鳶尾》轉向抽象和存在意義上的有死性問題。
  • 如何欣賞今年諾獎得主格麗克的詩?
    格麗克提到她還不到三歲,就已經熟悉希臘神話。縱觀格麗克的十一本詩集,她一次次回到希臘神話,隱身於這些神話人物的面具後面,唱著冷冷的歌。格麗克早年曾有自閉的經歷,甚至刻意地去絕食,乃至得了厭食症。在十五六歲的少女時代,她就已經有了一些比較極端化的個人體驗,這些體驗也深深影響了她的詩歌創作。她的過於早慧,讓她選擇了詩。作家趙松在閱讀格麗克的時候,一口氣把幾本詩集全讀完了。
  • 《Atlas》神話材料獲得攻略 阿特拉斯神話材料從哪裡獲取
    導 讀 Atlas神話材料怎麼獲得?建議玩家可以先發展科技,強大之後再挑戰會容易很多,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阿特拉斯神話材料獲得方法一覽,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不如化作銀杏,和你相遇|「為你讀詩」銀杏羊絨圍巾
    2020年的冬天,「為你讀詩」便為你獻上一葉銀杏。這枚銀杏並不簡單,它來自「詩佛」王維的親手種植。我們期待這份千年前種植下的銀杏,也能和你相遇。 「為你讀詩」王維·銀杏羊絨圍巾
  • 寬與窄的詩性哲學思考
    寬與窄的詩性哲學思考 吉狄馬加。我曾經寫過一首關於河流的詩,就是想回答源頭的一滴水與一條大河的關係,同樣也想回答這滴水與那個和它相呼應的遙遠的大海的關係,在這裡不妨引用一段我的詩歌,或許這也是我有關對這一命題的思考:  「當你還是一滴水的時候/還是/胚胎中一粒微小的生命的時候/當你還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不足以讓我們發現你的時候/當你還只是一個詞/僅僅是一個開頭/並沒有成為一部完整史詩的時候/哦大河/你聽見過大海的呼喚嗎/同樣
  • 詩性與哲思的奏鳴
    它讓人想起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天真之歌》,想起19世紀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那些富含天籟和情趣的清新小詩。哲理詩創作,一直是方政的主攻方向。作為詩國品類之一,哲理詩重在以形象表現哲思哲理。追本溯源,詩歌與哲學從來都是互為友鄰的。在此基礎上,乃有了哲理詩的生成。西方詩歌中,哲理詩一脈向來發達,佳作如雲,湧現出布萊克、狄金森及羅伯特·弗洛斯特等哲理詩巨擘。哲理詩既是舶來品,又是國粹。
  • 野夫:我們處在一個反詩性的年代 詩歌式微是必然
    他認為,當今時代是一個反詩性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病態社會裡,詩歌的式微也是必然的。「詩歌不揭露現實,不批判惡世,而僅僅是附麗於這個末世的虛張浮華之中,那這樣的詩歌怎能走出困境?」相關《洞見》:韓東:當代中國詩歌成就了得 詩人不該被調侃
  • 非詩偽詩垃圾詩,別再折騰了
    但更多的作者將個人化寫作降格為小情小調的抒發,將詩異化為承載隱秘情感體驗的器皿,而對災難、疾病和貧困等能夠傳達終極價值和人文關懷的題材卻施行「擱置」,生存狀態、本能狀態的撫摸與書齋裡的智力寫作合謀,使詩難以貼近轉型期國人的靈魂震蕩和歷史境況,為時代提供出必要的思想與精神向度,最終由自語走向了對現實世界失語的精神貧血。
  • 《發現東方》第五章 第二節之漢字象性思維與詩性命名的文化意義
    三  漢字象性思維與詩性命名的文化意義漢字是物質性的,又是觀念性的,所以漢字被人思,又能促人思。漢字字象的思維意義是第一位的。當一個字打入眼眸,人首先感知的便是字象(一重字象思維),它會去複合字所應對的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