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為什麼特別難理解?

2020-12-06 小彭來給您解惑

上一篇文章中我詳細談到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概念,大家應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不過大家肯定也有疑問,對「時空彎曲」概念依然有點蒙圈。別急,這一講我將進一步給大家剖析時空彎曲概念。

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時空彎曲」和「空間彎曲」有差別,時空彎曲是一個具有四維(x,y,z,t)的物體是彎曲的,空間彎曲則是一個具有三維(x,y,z)的物體是彎曲的。其實空間彎曲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並不存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三維空間本身是平直的,但是三維的空間加上一個時間,合併成的「四維時空」為什麼就變得彎曲了呢?

這是因為根據前面狹義相對論的結論:時間本身具有相對性,會因參考系變化而變化。而空間本身也是具有相對性的,所以具有相對性的空間+具有相對性的時間,組成的「時空」這個物質就變得特別有「可塑性」了。平直的時空,當空間增加X,時間就會相應增加T,而且處處都是這樣。彎曲的時空,當空間增加X,時間有時會增加T,有時會增加2T,有時會增加0.5T,具體增加多少看你所在位置的彎曲程度如何。

那麼彎曲程度如何表達呢?有個數學概念,那就是曲率,曲率在不同維度下計算方法不同,但是大體的思路是一致的。這裡有個重要的知識點,因為時空本身是四維的,而且這個時空本身又是彎曲的,所以我們研究這個時空,就不能用以前常見的歐幾裡得幾何了,因為歐式幾何是建立在平直的時空中,研究四維時空我們會用「黎曼幾何」。

但是大部分人其實都未系統學習過「黎曼幾何」,所以涉及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就變得非常複雜,其實狹義相對論還好,只需要掌握速度公式v=s/t,基本就能理解透徹。但是廣義相對論,必須要對傳統的歐式幾何說拜拜,建立黎曼幾何的正確幾何思維才行。

什麼是「黎曼幾何」?其實就是研究球面的幾何學。平面的幾何學和球面的幾何學有很多性質不一樣,比如我們平面幾何有一條準則: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能做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平行。這條放到黎曼幾何裡面就不成立了,黎曼幾何下:過直線外一點,一條與該直線的平行線都做不出來。不信你把地球儀拿出來,先畫一條直線(注意球面上的直線必須是一刀切到球心。在球表面所形成的曲線,其它的線都不叫直線),然後你過直線外一點,你發現再做一條直線始終會和這條直線相交,做不出平行線。

其實我們的地球也是一個球面,你從地圖上看航線你會發現,兩點之間總是一個曲線飛行路線,明明直線最短為啥飛機總要走曲線?其實也是因為是在球面上,飛機看似走的曲線,其實那才是真正「球面上的直線」,那才是真正最短的距離。你所看到的直接兩點連接成的直線其實這條線路是不通的,除非你能打一個地洞在地下飛,就能走你所看到的直線。

總之你只需要明白,愛因斯坦用幾何學來研究引力,用的幾何不是歐式幾何,而是黎曼幾何,就對了。黎曼幾何就是球面幾何,球面上很多性質和我們的歐式幾何不一樣,比如球面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180度,等等。我是百家號《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時空彎曲是廣義相對論核心,理解了空間彎曲,如何理解時間彎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我們描述了一種不同於牛頓定律的新的引力觀,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引力實際上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彎曲。在牛頓的引力理論裡,太陽將地球限制在固定的軌道上,依靠的是一根「看不見的繩子」。似乎從太陽或者地球生出了一根隱形的「引力之繩」,將兩者拴在了一起。
  • 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效應
    換句話說,隨著離開圓心的距離增大,也就是引力會逐步增大,而時間會逐步變慢,但是時間變慢的幅度是一根曲線,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圓盤上時間彎曲了,而這個小小的圓盤就是一個人造引力場,也就是說引力使得時間彎曲了。」  你禁不住鼓起掌來,太精彩了,愛因斯坦不愧是大師級人物啊,我似乎明白了時間彎曲是怎麼回事了,繼續繼續,那空間彎曲又該怎麼理解呢?
  • 有人說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彎曲」是騙人的,你怎麼看?
    時空彎曲時候真實的存在,怎麼可能是騙人的呢?廣義相對論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時空彎曲,用時空換去解釋引力的本質。如果說廣義相對論一開始更多的只是猜測,沒有實際的證據,那麼最近幾十年科學界的不斷探索發現證實了時空彎曲的正確性!比如,廣義相對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現象,這是萬有引力定律無法解釋的。
  • 極簡科普:廣義相對論第一講,空間是如何彎曲的
    這種視覺上的差別,就是空間彎曲的最直觀的體現。我們所說的時空的彎曲是指物理上的彎曲。這種彎曲,是可以精確測量的。如果讀者有一把直尺,可以用它去測量平面上線段的長度。但是,如果要測量的線段,位於一個球面上的話,這個直尺肯定沒辦法測量長度。如果要測量球面上兩點的距離,那要用一個彎曲的弧度和球面的弧度一致的尺子去測量。
  • 根據廣義相對論,物體為什麼會落地?
    在廣義相對論中,我們將下落中的物體視為無外力作用的物體(當然我忽略了空氣阻力之類的東西)但卻沿著時空中「最直」路徑移動。在正常空間中,最直路徑即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路徑,在平面上它其實是一條直線,在球面上則是一個大圓,例如赤道。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你會發現,為什麼要麼和時間,要麼和長度(空間)有關,這其實就和狹義相對論要統一的對象有關,狹義相對論統一了時間和空間。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分離的兩個物理量,它們會受到運動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把它們結合起來研究,並稱為時空。由於我們生活在三維的空間內,所以也可以叫做三維時空。而光速則是三維時空的一個特殊屬性,描述了兩個事件之間的時空間隔。
  • 時空彎曲產生引力改為引力使時空彎曲,能不能解釋相對論的問題?
    1905年相對論面世後,曾經有一位記者問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他是不是真的就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能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人之一。愛丁頓認真地想了片刻,然後回答說:「我正在想誰是第三個人呢。」看到很多同學似乎浸淫相對論多年,悟出了很多道理,隨時可以推翻,我就多說幾句淺薄的見解吧。詭異相對論實際上,相對論不是簡單的E=mc2,它只是當年狹義相對論發表後,愛因斯坦幾個月後做的一點補充,但由於簡潔明了而深入人心。同學們誤會很深啊,真正的廣義相對論涉及許多微分方程、洛倫茲變換和其他複雜的數學表達形式,當年愛因斯坦都需要和其他數學家合作才弄了出來發表。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能讓時空彎曲的不僅是質量,還有速度,時間膨脹效應與廣義相對論
    我們習慣於把時間和空間作為兩個事物分開來說,可在物理學上,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並稱為時空,時空才是它們真正的名字。時間與空間密不可分,二者只能同時存在或同時不存在,所以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過,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並不是永遠穩定而平緩的,它們會因為引力的作用而發生彎曲。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是這樣總結廣義相對論的:「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前半句概括了愛因斯坦場方程,而後半句則概括了運動方程。它還有個獨特之處,利用場方程能推導出運動方程,這在其它場都是沒有的。這句話也是普通大眾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物質會導致時空彎曲。事實上,我們的學習欲望不止於此,我們還想學會如何進行廣義相對論計算。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我們將在本文中介紹愛因斯坦如何通過物理思想的多次突破,創建起相對論特別是廣義相對論的大廈,並指出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唯一創建者。1.1 狹義相對論的創建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狹義相對論的創建。1905 年,年僅27 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構建起狹義相對論的大廈。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目前人類描述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兩套比較精確的理論。然而這兩套理論卻是各自為政的,量子力學掌管著微觀尺度,而廣義相對論則掌管著宏觀尺度。然而問題來了,微觀跟宏觀的界限在哪裡呢?也就是說多小的尺度才是微觀?
  • 從牛頓引力到廣義相對論再到M理論,到底是時空彎曲還是閉弦交換?
    他有過一個思想實驗但卻未能付諸實施,或者說限於當時的計時工具不夠先進,他是這樣假設的,假如將一個重物和輕物綁在一起,那麼下落速度應該是比重物慢一些,但去比輕物快一些,很明顯伽利略的思想實驗懷疑方向是對的隨著伽利略對運動的理解
  • 廣義相對論到底在講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研究物質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其最本核心的內容就是引力場方程:想要解這個方程,可謂難中之難。到目前為止,此方程的解也十分有限,其中一個解就是著名的史瓦西解,對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洞。史瓦西黑洞廣益相對論的思想就是認為引力只是時空的幾何彎曲的表象而已,引力並不像其它三種基本力一樣,它並不是力。這種描述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而時空彎曲更是徹底的和牛頓平坦時空不同,完全是人們之前想到沒想過的。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下面來說說廣義相對論。對於廣義相對論,有一個著名的解釋,「spacetim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 matter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來自物理學家Wheeler。意思是,時空決定物質如何運動,物質決定時空如何彎曲。
  • 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
    在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只是偶有彎曲之處。但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在最小的尺度上,時空可能是顆粒狀的。和巴格諾爾德一樣,這些物理學家也超越了對光滑的大尺度結構的觀測,分析每一個微小顆粒的效應。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無法被完全精確求解?
    儘管物理學家可以寫出控制這些粒子在牛頓宇宙中如何行為的方程,但在廣義相對論控制的宇宙中,物理學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廣義相對論永遠也無法精確解出來,這是為什麼呢?牛頓物理學在牛頓物理學中,宇宙中的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其他物體施加一個明確大小的引力。只要知道物體之間的距離以及它們各自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很容易就能計算出引力。
  • 時空為什麼彎曲?
    我們認識的時空是人類視角(光速)時空,時空彎曲是由大質量天體產生,(愛因斯坦的理解)與速度有關嗎?這說不同速度視角時空彎曲是不一樣的,時空彎曲與速度有關。愛因斯坦為統一萬有引力廣義相對論理解說時空彎曲了,牛頓直說萬有引力是物質屬性必然有的。時空彎曲後就可沒有萬有引力,衛星一直沿著彎曲時空做直線勻速直線運動。時空彎曲解釋萬有引力是掩耳盜鈴嗎?時空彎曲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帶領人類從牛頓的時代跨入了愛因斯坦的世界,人類對於宇宙規律有了新的認識,人類首次認識到了更為接近真理的理論,知道了引力的本質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的彎曲。人們都知道黑洞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很少有人知道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推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