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前,作為上海市人工智慧領域的重點項目之一,商湯科技(下稱「商湯」)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7月7日在臨港正式啟動,並舉辦了奠基儀式。 這個項目也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2020年重點產業項目之一。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
這是繼去年商湯科技中國總部落戶上海後,在上海的又一重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下稱「平臺」)是什麼,承載了什麼功能,為什麼會選擇上海臨港落地?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了項目負責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
「人工智慧更大的意義不在於產業本身能創造出多大的價值,而是它幫助更多的傳統行業去提升效率。從國家發的人工智慧整體發展綱要看,人工智慧自身的行業產值和它所帶動的其他行業的附加值,其實是一個1:10的槓桿。就是說人工智慧每產生一萬元的產能,它實際上對它所服務的行業會帶來10萬元的經濟效益,這是人工智慧最大的價值。」楊帆在專訪中告訴澎湃新聞,「我們想做的就是怎麼通過這個平臺,去幫助行業企業,更好地利用自身數據去做自己的訓練,在此基礎上獲得自己獨有的算法,並帶動自身行業需求、提升各個產業效率,觸發現在存量環境下的一個新增長。」
商湯科技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設計圖
按照商湯的規劃,平臺到2021年底開始投入運營,但實際上一期的規模規劃到了2024年,屆時平臺能達到它最大的運行效率。
城市級AI計算平臺
根據商湯的介紹,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是一個集大規模AI算力、工業級AI算法、開放式AI服務於一體的城市級AI計算平臺。將為城市級AI算法模型開發、優化和迭代提供充沛算力,並成為產研界共同探索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石。
這個城市級AI計算平臺能力如何?可以先來看一組數據。據商湯介紹,平臺可同時接入850萬路視頻,同時滿足四個超2000萬級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使用;可1天內可處理時長相當於23600年的視頻,等同於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不間斷錄製到今天的長度。
楊帆告訴澎湃新聞,如此強大的能力離不開商湯在算力、算法、數據三個層面的努力。這三個要素也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
人工智慧領域裡的算力與傳統計算機的算力有所區別,也不能簡單按照超算的概念來理解。楊帆介紹,人工智慧的計算平臺,尤其是專注視覺計算的AI,它與大家通常所說的超算中心有一個不同點是,它的運算類型和種類很少,但是量非常大,對並行運算的要求很高。「針對這種運算類型,無論是對軟體層還是硬體等各方面的設計,其實都有一個很不一樣的挑戰。」楊帆稱。
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湯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的目標是能搭建上海地區甚至全國範圍裡最大規模體量的計算平臺,專門用作人工智慧計算的基礎算力設施。
平臺除了提供算力內核,建設出一條快速運轉的生產線外,很重要的是還需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楊帆在採訪中提到了算法工廠的概念。所謂算法工廠,並不是簡單地僅提供人工智慧的算法,而是提供完整工業化配套,真正能夠降低算法生產門檻。例如提供算法的開源,配套的存儲系統,甚至還包括數據標註體系,算法測試體系,算法的快速部署體系等。
「平臺會提供一整套的工具方法,讓用戶、客戶、合作者,能夠更低成本的,或者更低門檻的,去創造或者說製造一個新算法。 」楊帆說。
而在數據方面,楊帆稱,商湯的平臺並不會提供海量數據,而是從數據所有權、管理和保密的角度去設置一種新的模式。目標是在不改變用戶的數據所有權的情況下,能夠讓用戶的數據真正得到利用。
AI+的產業賦能升級
楊帆介紹,在這個成熟的AI生產加工廠裡,能生產的內容很多,與各行各業的結合也將非常緊密。但要說最先能想到的具體落地應用場景一定是智慧城市和臨港特有的先進位造業。
如今,智慧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多地側重如何用大量的視頻數據,更加有效的對於城市進行綜合治理、提升城市效能、提高城市的人性關懷,從而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性服務。
另一個落地應用是臨港特有的先進位作業,實際上這也是商湯選擇在臨港搭建這個平臺的重要原因之一。「臨港特有的先進位造,很多工廠我們都可以稱為是機器人工廠,未來無論是從工廠的管理到流水線的控制,到整個生產環節、倉庫的管理,物流配送,再到生產各個環節的組合和打通,都需要整個系統的智能化,而且是綜合性的智能化的支撐和支持。所以是商湯這個平臺在臨港落地後,將與周邊工業有一個天然的配合效應。 」楊帆告訴澎湃新聞。
上海落地的三個優勢
在當天的奠基儀式上,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英對媒體表示:「今天奠基的商湯上海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臺項目,不僅是上海版『新基建』行動方案中重要任務,也是落實人工智慧『上海方案』的重要舉措。」
自2019年人工智慧大會上宣布將中國總部搬到上海後,商湯對上海的戰略布局更加看中。此次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和賦能平臺落地上海,楊帆稱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看好上海,包括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體量。楊帆表示,上海有巨大的基礎工業體量,有很大的轉型升級需求。如果我們能夠激活它們進入下一代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轉型,那毫無疑問對整體經濟的貢獻會是非常大的,對商湯自身的商業回報也會非常好。
第二,上海的營商環境特別好。「舉例說,我們現在臨港這個項目,今年3月份籤的合同,到今天就已經開始動工了。從跟政府的籤約,再到開工,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周期。如果換在其他很多地方,我覺得是難以想像的。去年臨港有特斯拉速度,今年是商湯速度,我歸結它為臨港速度。 」楊帆說。
第三,上海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優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據楊帆介紹,商湯的平臺,一方面提供產業賦能,另外一方面本身還會有長期持續科研任務。「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前沿科學領域,只有大量產學研各界的配合和協同推動,才能助力行業持續往前走。」楊帆同時表示,上海作為中國一個對外交流協作的窗口,我們也需要敞開胸懷去擁抱不同的合作對象,共同去推動一些AI基礎技術的研發和進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