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假雞蛋」作為流傳多年的一個傳說,一直被說起,但從無「實錘」。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帶領學生還原「假雞蛋」的製造過程發現,合成的「假雞蛋」表面坑坑窪窪還有股刺鼻味,而且光是蛋黃和蛋清的成本就超過了40元/公斤,遠高於真雞蛋。實驗結果表明,「假雞蛋」不可能真的流入市場。
技術「瓶頸」和成本問題
12月16日,央視財經頻道發布這個實驗過程的內容,實驗過程如下:
1、準備工作:實驗人員先準備好雞蛋形狀的模具和小燒杯,再準備好海藻酸鈉和檸檬黃、白色的食用色素。
2、第一步,實驗人員用海藻酸鈉和檸檬黃食用色素在燒杯中製作「蛋黃」,並將「蛋黃」倒入氯化鈣溶液中,並用小勺子搖成球狀。靜置一段時間後,蛋黃製作完成。↓
3、第二步,製作「蛋清」。在模具中倒入白色海藻酸鈉,將做好的「蛋黃」放入模具中,將做好的「雞蛋」放入氯化鈉溶液。整隻「雞蛋」完成。↓
4、此次實驗製作了各種型號的「蛋黃」。做出來的「假雞蛋」根據大小,還能分為「雞蛋」「鴿子蛋」「鵪鶉蛋」。↓
本次實驗製作出來的「雞蛋」從外形上看十分逼真。但是近距離聞,能聞到這種「雞蛋」有種「化學合成品」的味道,「蛋」的表面坑坑窪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學院教授宋弋表示,做「假雞蛋」耗時比較長,光是原料比例調試就得很長時間,時間成本很高;而且蛋殼沒辦法做,只能做出蛋黃和蛋清。
對此實驗,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假雞蛋」的主要成分是海藻酸鈉等,其成本比真雞蛋高多了,在40元/公斤左右,而市場上的普通真雞蛋大概在10元/公斤左右。另外,「假雞蛋」的口感與真雞蛋完全不一樣,一吃就能吃出來。從這兩點可以明顯得出結論,「假雞蛋」的傳說是不靠譜的。
這些年傳過的「假雞蛋」謠言
2017年3月前後,一個號稱是「人造假雞蛋」製作過程的小視頻在微信群中熱傳。視頻中,兩個戴著袖套的人不斷從盆中撈出白色的膠狀物質,塞入準備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已經放置了不少製作完畢的「假雞蛋」。有人說這是在製作假雞蛋,準備流入市場,還有人說已經有學校發現了這類假雞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證後發現,該視頻實際上是在製作一種供人惡搞的玩具雞蛋。
視頻截圖
網購平臺出售頁面
就在上個月,網上又流傳兩段「假雞蛋製作過程」的視頻。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證發現,兩段視頻中的雞蛋可能只是一種被稱為「水寶寶」的玩具,並非假雞蛋。記者在某寶商城上看到,這種名為「水寶寶」的玩具製作過程並不複雜,根據商家提供的模具,可以製作出螃蟹、章魚等各式各樣的造型,成型玩具如凝膠一般,頗受兒童青睞。這款「水寶寶」玩具的製作過程以及呈現出來的質感,與網傳視頻中的高度雷同。而在「水寶寶」商品詳情中,記者也看到了形似雞蛋的「水寶寶」成品。
兩段視頻截圖
某寶產品截圖
此外,網上還流傳一段蛋黃落地後彈起的「假雞蛋」視頻。記者截圖並用「以圖搜圖」搜索發現,這是一個舊新聞的片段。多年前,江蘇一位消費者買了雞蛋後發現,煮熟的雞蛋黃掉在地上會像桌球一樣彈起,於是他懷疑自己購買到了假雞蛋。但經過有關部門和媒體調查鑑定後發現,其實是這位消費者在購買雞蛋後將它們放入冰箱冷凍,被冷凍過的雞蛋煮熟後,蛋黃彈性增大,並非出自假雞蛋。
(本文由鄭子愚協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