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用意識講話新發現挑戰舊倫理

2020-12-08 網易新聞

本報綜合報導據英國媒體2月4日報導,英國和比利時科學家日前聯合公布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一些大腦嚴重受損而處於深度昏迷的植物人依然會保留部分意識,醫生甚至能通過分析病人的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來解讀病人的話語,達到與其「交談」的目的。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選取23名植物人,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他們的大腦,試圖尋找受損大腦中的意識活動。結果發現,有4名植物人的大腦會因想像不同的場景而產生不同的活動,並且這些活動與正常人的大腦活動完全相同。

研究人員阿迪裡安·歐文稱,這項研究恐怕會帶來一系列倫理問題。如果病人通過這種技術表達出想要安樂死的意願時該怎麼辦?他們在深度昏迷的情況下表達出的願望是不是可取?

據悉,這一研究結果已於3日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網絡版上。

本文來源:雲南信息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植物人能用意識「講話」?科學新發現挑戰醫學倫理
    中國日報網消息:綜合英國媒體2月4日報導,英國和比利時科學家日前聯合公布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一些大腦嚴重受損而處於深度昏迷的植物人依然會保留部分意識,醫生甚至能通過分析病人的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來解讀病人的話語,達到與其「交談」的目的。據估計,這一研究結果將大大推動對植物人的診斷和護理工作。
  • 植物人或能用意識「講話」
    英國和比利時科學家日前聯合公布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一些大腦嚴重受損而處於深度昏迷的植物人,依然會保留部分意識,醫生甚至能通過分析病人的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來解讀病人的話語,達到與其「交談」的目的。據估計,這一研究結果將大大推動對植物人的診斷和護理工作。
  • 植物人有意識嗎?如何與植物人對話?
    內容非哲學、亦非技術,而是介紹一個巧妙的實驗思路:選擇重要的問題,用20多年前的舊技術,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解決問題。何為「死」?一個貌似簡單的現象實際很難下定義,而確定生死還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平常對死亡的粗略定義,一般說得過去,例如在醫院以外常將無呼吸、心跳作為判斷死亡的標準。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二)
    圖4:神經學家史蒂芬-勞瑞斯利用X線斷層腦掃描技術發現了霍本大腦中的意識跡象只要照顧得當,即使是植物人也可以存活幾十年。不過,他們的命運是未知的,只有5%的植物人在一年照料後病情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對於處於最小意識狀態的病人來說,恢復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比如美國患者特瑞-沃利斯(Terry Wallis),連續19年無反應,突然有一天對母親張口叫「媽媽」。紐約的研究小組人員對其大腦進行成像,結果令人吃驚:在大腦未損傷的幾部分之間重新長出了無數神經通道。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
    圖2:比利時人羅姆-霍本在1983年車禍後被診斷為永久性植物人。然而,20多年後,醫生才發現,原來他的完全神志清醒,只是身體無法動彈,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識。幸運迎來第二次生命他的手指再次觸及鍵盤,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發現我的那天,那是我的第二個生日。」其實,那是一次幸運的巧合。比利時神經學家史蒂芬-勞瑞斯是列日大學昏迷科學組的負責人。之前他就一直懷疑,很多昏迷的病人其實是有意識的,至少間歇性有意識,只是不容易被發現而已。勞瑞斯在聽說霍本的案例後,將他接來研究。
  • 科學網—植物人也有意識
    新華社電 由於植物人大腦皮層受損,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人們通常認為無法與之交流。
  • 植物人是否有意識?他們難道真的是活死人嗎?
    …… ……2007年初,英國劍橋大學和比利時列日大學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對植物人是否具有意識的課題進行研究。在接下來歷時3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到了觀察植物人大腦意識活動的好方法。他們用特殊辦法先後與23名植物人進行對話,在對話的同時,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以觀察他們對於外界語言刺激的反應。
  • 病重妻子勒死植物人丈夫 植物人有意識嗎
    延伸閱讀:植物人能活多久  植物人能活多久要看患者的護理狀況。一般來說,只要得到良好的護理和治療,植物人的生命還是很長的。因為植物病人只是神經出現了損衰,但是他們的身體機能還是正常的。  因此植物人護理是否專業正規至關重要,在植物人的常規護理中,我們除了需要對患者進行專人的護理之外,還需要對其進行精神鼓勵。在日常的護理中,我們需要注意,如何預防褥瘡。隨著季節氣溫的變化而對植物病人進行皮膚護理。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建議植物人所住的室內溫度要調節在20到24℃之間,日常進行完身體清潔之後,就需要擦乾身上的汗液,保持皮膚的乾燥。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05-27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李姝徵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 關於植物人
    曾經我以為植物人只是傳說,待做了重症醫師,我才發現植物人的存在是赤裸裸的現實。那麼,對於植物人,我們除了常規的護理和餵養,還能做什麼呢?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新增「植物人」53萬,我國每年新增「植物人」近1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沉重負擔,醫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治療「植物人」的成功經驗。資料顯示,大約有50%的成年「植物人」可在進入昏迷後6個月內重新恢復意識,進入到輕微清醒狀態。
  • 科學家發現:安眠藥可使植物人部分意識暫時恢復
    英研究人員用治療失眠症的普通安眠藥唑吡坦(zolpidem),不可思議地暫時喚醒了三位在意外車禍事故中成為植物人的患者。他們認為唑吡坦可激活腦內處於睡眠狀態的細胞。   發現唑吡坦有益於嚴重腦損傷患者十分偶然
  • 神經刺激部分喚醒植物人 為腦損傷後意識恢復鋪路
    儘管這與全面甦醒的情況相去甚遠,但研究報告的作者認為,這一發現暗示了在腦損傷後恢復意識的一條主要途徑。   儘管如此,一些醫生和腦損傷專家仍然對這種治療是否真如所描述的那樣有效表示懷疑。
  • 植物人恢復意識
    日前,在解放軍第188醫院舉行的籃球比賽中,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曾是植物人的周年明。  周年明是駐汕某海防團的一名排長。5年前,一次意外的車禍使他成了昏睡不醒的植物人。2003年的7月,沉睡了3年的小周奇蹟般地甦醒了,但也只是可以睜開眼睛而已。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科普知識||「植物人」的意識恢復訓練
    最近常有植物人患者的家屬向我們詢問家庭護理的方法,交流中感覺很多人又許多誤區。因此把一些平時我們在臨床經常使用,較為有效的方法介紹給大家。1、直立訓練當您躺下時最容易處於哪種狀態:清醒,還是睡眠?很多家屬認為病情重,不能承受站立的訓練。其實不然,只要病情穩定,在其他人或使用站立床的幫助下病人是完全可以站立的。
  • 植物人群體:意識出走後,何處安身?
    接到美美媽媽的簡訊,吳超興奮地跑去醫院,可她發現醫生所謂的「醒來」,只是在喊美美名字的時候,她的右手會微微抬起,而其他肢體仍不受控制,眼神渙散無光。醫學上,判斷植物人是否醒來的標誌,就是「遵囑活動」,美美已經具備。
  • 植物人,執著地活著還是有尊嚴地離去?
    植物人的恢復有三個影響因素,何江弘介紹到,第一年齡,年齡越小,恢復得越好。第二時間,得病時間越短,恢復機會越大。第三病因,外傷要遠遠好於非外傷,非外傷包括腦出血、腦梗塞、麻醉意外、呼吸驟停等。「通常患者昏迷1-2年後,恢復的能力就會明顯下降。但我們給這位昏迷4年的患者做了詳細的檢查和評估發現他符合手術的條件,具有恢復意識的潛力,結果正如我們的預期他醒了,效果還不錯。」
  • 四成昏迷病人被誤診為植物人
    「人民好醫生」客戶端科普直播中表示,有超過40%的昏迷病人被誤診為植物人,一旦病人被貼上「植物人」標籤,就很難擺脫它。因此,準確判斷病人目前的意識狀態非常重要。   何江弘表示,持續性植物狀態的病人(植物人),意識恢復非常困難。即便他(她)們可以睜眼,視線有時甚至可以移動,可以微笑、哭泣,甚至是抓住親人的手、嘟囔和呻吟,絕大多數情況也只是無目的反射性動作。   不同於處於深度昏迷的植物人,微意識的病人獲得意識恢復的機會非常大,但具體恢復程度需要看病情。
  • 中國年增10萬植物人 專家稱植物狀態並非不可逆
    隨著現代急救醫學的發展,危重病人死亡率明顯降低,臨床上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的意識障礙患者,因而帶來了新的醫學和社會倫理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原因新增加植物人患者近10萬人。患者完全失去對自身及周圍環境的認知,有睡眠—覺醒周期,下丘腦及腦幹的自主功能完全或部分保存。此類患者死亡率高,致殘嚴重且缺乏有效治療,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