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的戲碼層出不窮,都是在極端環境下給予角色壓迫,讓他們在眾多「兩難」境遇裡,卸下平日的面具,在文明和野蠻之間搖擺,最終作出人性的選擇。最近一部低調的「極地」好片《北極》(Arctic)讓胖哥眼前一亮,看完後久久陷入其中,思緒良多,難以安眠。
不同於內地電影,表面上打著極地求生的幌子,其實骨子裡依然賣弄著狗血言情愛情片來討好觀眾,騙取眼淚,收割票房。《北極》之所以能引發諸多思考,是因為它奉行了極簡主義,把很多討巧的,妨礙觀眾思考的,花裡胡哨的東西統統摒棄。
集中火力突出人性抉擇,利用共情感,讓觀眾不自覺與男主角保持心理同一,在角色陷入兩難時也引發觀眾主動介入,和角色一起為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抉擇而掙扎痛苦。《北極》是丹麥國寶級演員麥斯·米科爾森的獨角戲。米科爾森憑藉《狩獵》獲得坎城影帝,美劇《漢尼伯》讓他人氣爆棚。這次出演艱苦的《北極》是對新人導演的大力支持。
《北極》成功亮相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攝影機獎(導演處女作獎)提名。目前豆瓣上保持著6.9的分數。這個分數稍低,因為噱頭上的克制,導致分數有所偏低,部分觀眾認為影片太過平淡,但其實該片猶如一壺好茶,喝下時不覺刺激,但勝在留存於舌尖上的回味。《北極》講述被困在北極的男子(麥斯·米科爾森 飾),一邊嘗試在極地生存,一邊求救的故事。影片可謂北極版的「荒島餘生」。影片第一幕通過展示北極環境的惡劣,人物自救行為的「匱乏」和原始,來凸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巨大的SOS字樣,墜毀殘破的飛機,不遠處簡陋的捕魚的「陷阱」。故事直接以此開頭,乾淨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男子在電子表的提醒下,每日保持著規律的自救生活。冰面捕食,登上山峰利用設備探測求救,為此基本營養生吃魚肉,在狹窄但尚且溫暖的機艙內睡覺。
每日如此,沒有絲毫變化,似乎也看不到希望。每當男主角望向遠處的風暴時,內心就感到一陣無力,低溫和時間都是他的敵人,他無法預知自己可以堅持多久。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讓他日漸低落。但看到希望之後,轉機和奇蹟就會發生嗎?那可不一定,有希望,但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能達成的經歷更加消磨人的意志力。一架看見他呼救的直升機因為返回救他而墜毀。直升機上男子當場死亡,女子倖存下來,但身負重傷,無法動彈。
男子利用直升機上的急救包止住了血,帶她回到自己的機艙。女子意識模糊,但一息尚存。依靠直升機上的部分設備,男子提高了他們生存的概率,能夠吃上熱食,並且有了火源。
但女子的傷口持續惡化,藥品短缺讓她陷入感染的危機中。得到地圖的男子這時做出了驚人的選擇。他開始大量捕魚,收集裝備,準備帶著女子在大雪中徒步到最近的救援站。
一場生死冒險由此拉開帷幕。無論是開始的求生還是後半部的徒步冒險,《北極》都處理的極為克制,而且力求真實。物資的短缺與男子的毅力形成鮮明對比,低溫的危險更加突出了男主角的求生技巧和鋼鐵精神。
對於細節的把控,讓觀眾在看片時不會出戲,極端環境自帶幾分壓迫感,讓看似平淡的劇情始終被「暗藏殺機」的環境張力所籠罩。比如男主角失去的腳指頭,因為缺乏營養而蒼白的臉,還有看見北極熊腳印時的驚慌失措,這些場景時間不長,但足夠震撼,過目難忘,營造出令人焦慮的驚悚感。看似獨角戲,失去了明顯的對手。但其實男主角的對手實在太多。低溫,風暴,食肉動物,一個決策上的失誤就會引發可怕的連環效應,把他拖入死亡的邊緣。特別是在男主角帶著女主角迎著希望徒步,卻遭遇各種未曾預料的危險時,更是讓人揪心不已。
所以,《北極》並非像一些觀眾所描述的那樣「過於平淡」,而是將戲劇張力埋藏在細節裡,把情節高潮點平均放置在時間線上,稍有耐心的你一定可以娓娓道來的劇情裡體驗劇情引爆時的緊張感。不過《北極》最具魅力的地方不在驚悚感上,而是人性升溫時帶來的感動。片中被救的女子,幾乎沒有一句完整的臺詞,一直處於半昏迷狀態,表演重心始終保持在男主角身上。
其實,女子的存在是男主角人性的鏡子式反射,測試其在求生欲前的人性底線。剛開始救到女子時,男主角久久地擁抱了女子。長期的孤獨讓他渴望交流,一個擁抱就可以驅趕寒冷的孤獨。但隨即而來的是更多的負擔和危險。為了照顧女子,他的生存率其實大大降低。不但要分配食物給女子,而且自己生活的機艙變得更為狹窄。本來就不多各種生存物資急速消耗。更危險的是,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他決定鋌而走險,這無疑大大降低了他生存的可能性。一路上,為了照顧女子,男子常常處於體力透支,放棄的邊緣。
在荒野中,最可怕的不是物資短缺,而是求生欲的瓦解。整個奔向希望的逃生之旅,其實看起來更像男主角精神瓦解的悲劇性過程。
其實,片中,男主角有多次放棄女子就可更輕鬆渡過難關的機會。但在人性的拷問前,他躊躇猶豫。當終於鼓起勇氣,準備放棄女子時,導演卻上演了一出「上帝視角」下的懲罰。恍然大悟的男主角選擇繼續背負苦難,走向未知的前方。男主角救下女子,一開始抱著愧疚之情。女子失去了丈夫,一家三口的照片預示著幼子尚在家中,如果她無法回去,將給這個美滿的家庭帶來毀滅性打擊。這位昏迷的女子,是對男主角過去,現在,未來多個方面的鏡子式存在。
也許男主角過去也有美滿的家庭,所以他懂得家人的重要性;為了彌補自己造成的危機,他現在必須背負起挽救女子和自己的重任;如果中途放棄了女子,即使他得救,未來都會被這段往事困擾終生。《北極》的格局很小,通過圍觀式的人心觀察,極簡的故事設計卻能同理釋放出巨大的社會性意義。
在安逸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蠅頭小利而放棄他人。但遭遇極端環境時,我們將作出何種選擇可想而知。自救,活著,這是無法違背的人類本性;但在危險中,毅然選擇拯救他人的行為,才是人性光芒閃耀的瞬間。這是文明的力量,是人區別與動物的行為反應,是人類精神戰勝肉體的偉大勝利。
當你看到《北極》的結局,我相信你會認同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