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嬰猴,人們或許會誤認為它們是剛生下的嬰猴,其實這是這一類猴子的名稱,因為它們的叫聲像嬰孩的哭聲。英國著名猿猴學家哈米什·漢密爾頓教授在《猿猴王國》一書中稱嬰猴為「最迷人的野獸」。
嬰猴生活在非洲叢林裡,屬於低等種類。它們的外貌不像人們常見的猴子,眼睛大而圓,耳朵似蝙蝠,面容稍像貓,後肢一般較長,股部肌肉特別發達,富有彈跳力。跳躍姿勢有點像袋鼠,但不全靠後肢,一條肥長的尾巴向後傾斜豎起,起平衡身體的作用。嬰猴是個小家族,共有7種。侏嬰猴是這個家族裡的最小成員,體長只有14釐米,而尾長卻有18釐米。它十分貪玩,能在人的手掌上杲好長時間,又會在水平方向跳躍30多釐米,因而人稱它是「好靜又好動的小獸」。侏嬰猴的體色,其原色是身體上側為灰、灰褐、褐、黃褐等幾種顏色的混合色下側色淡,為奶油色。可是,人們見到的野生侏嬰猴,身體上側則是鮮綠色,下側是橘黃色。這是為什麼呢?後經觀察和研究,才知道野生侏嬰猴身上的鮮綠色和橘黃色並非原有的體色,而是生長在它們體毛上的一種微小藻類孢子的顏色。由藻類孢子產生的體色對它們有保護作用,使它們在茂密的叢林中不易被敵害發覺。不過侏嬰猴死後,或在人工飼養下,這種顏色就會很快消失。
侏嬰猴有兩條舌頭。在一條肉質的正常舌頭之下,又長出一條軟骨狀的偽舌頭。偽舌頭有兩個主要用途:一是梳理體毛,二是剔除牙齒中的汙物。還有它們的手和足也很奇特。踝骨特別長,形成了像鳥肢一樣的第三節,使其腳有很大的彈跳力。它們的指和趾長而細,大拇指和大腳趾十分發達,與其他指、趾相對。所以指、趾的端部是膨大的球狀肉墊,上有像人一樣的指(趾)紋。除第二指(趾)具有小的扁平指(趾)甲外,其他各指(趾)都是長而彎曲的爪,用來搔癢。它們的耳朵裸露無毛,又似扇子,常貼伏在頭上。人們最早發現的是小嬰猴,又叫嬰猴,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面的狹長林地。由於它身體和尾巴呈灰色,長相有點像老鼠,所以又稱它灰鼠嬰猴。這種嬰猴,曾經是人們十分喜愛的玩賞動物,特別在美國紐約,市民飼養甚多。
小嬰猴和侏嬰猴有許多不同之處,它的個兒較大,體長16~20釐米,尾長23~25釐米,身體基本上呈灰色。它行動與蜂猴一樣,喜歡用足單獨倒掛在樹枝上。自天隱匿在樹木的冠層葉叢中睡覺或休息,晚上外出活動。它還有兩個奇特的習性:一是常用自己的尿澆溼手和足,據說這樣有利於抓握東西;二是遇到食物,先用指頭去摸一下,接著用鼻子去嗅一下或用舌頭去舔一下,然後才吃。看來,小嬰猴還很講究「飲食衛生」呢!大嬰猴是這個家族裡的大個子,體長可達35釐米以上,尾長與體長差不多,但很粗,因而又名粗尾嬰猴。它的體毛不僅濃密呈羊毛狀,而且非常漂亮,有淡紫、鴿灰、淺紅棕、橙黃等多種色澤混雜。特別是它巨大的耳朵,能夠呈現出各種形狀的皺褶,十分滑稽可笑,因而它被譽為「美耳嬰猴」。
大嬰猴生活在非洲東海岸,以及安哥拉的寬闊地帶和剛果南部,一般棲居於森林的中、下層。在地面上奔跑時,主要靠兩條粗壯的後肢跳躍式前進,其姿勢完全像袋鼠或跳鼠。大嬰猴不僅體大、色豔,而且還善於表演,所以惹人喜愛,深得動物園的青睞。黑尾嬰猴生活在非洲西部尼日的貝努埃和剛果的烏班吉河之間的森林地帶,是跳高能手。它跳躍時,伸開臂和腿,形似猛禽展翅,從樹林中飛躍而出,它的尾巴在後面劇烈揮動,像一隻轉動的螺旋槳,推著它朝前躍進,然後徐徐降落。在這個家族中,要數針爪嬰猴最兇猛了。這種嬰猴的指和趾的中央有一個尖銳的針狀偽爪,故得名。它性情狂暴且易怒,有人目擊它抓住一隻活鳥,用利爪剝去它帶羽毛的皮,並撕成小塊,然後咀嚼而食。在西非,一隻飼養的針爪嬰猴曾向一個飼養員突然發起襲擊,用短而硬的手和足抓住他,還猛咬了他一口。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