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蘇剛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新模型,對困擾人們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理論結果與實驗觀測非常吻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1965年,美國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Theodore P. Stecher利用探空火箭,測量了5個恆星1200至3000埃的紫外波段消光光譜,首次觀察到波長為2175埃的消光峰。隨後,大量觀測證實,銀河係數十個星系中普遍存在2175埃的消光峰,這種神秘的消光峰甚至存在於類星體中。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2175埃消光峰的確切物理來源仍是一大謎題。
蘇剛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一個混合物模型,指出星際介質中的2175埃紫外消光峰可能與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密切相關。
T-碳是幾年前蘇剛團隊提出的一種新型碳同素異構體,是通過將金剛石中每個碳原子替換為碳四面體得到的碳的新結構,已有不止一家實驗室成功將T-碳製備出來。國內外大量研究發現,T-碳在儲氫、鋰電池、熱電、光催化、超導等領域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T-碳的紫外吸收峰位於2250埃,十分接近2175埃。蘇剛團隊進一步計算發現,T-碳比較容易在負壓環境中形成,這意味著T-碳及其碎片可能易於在星際空間中以某種形式存在。考慮到星際空間充滿了氫,研究人員認為星際空間中的T-碳也可能會以氫化的分子或團簇形式存在,從而形成氫化的T-碳(HTC)分子(C40H16)或團簇。HTC作為新的碳物質,目前尚未在實驗室中合成。
蘇剛團隊計算了HTC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譜,發現在2175埃處HTC分子具有非常明顯的吸收峰。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於HTC分子的混合物模型,計算表明,HTC分子團簇混合物在2175埃處仍具有顯著吸收峰。此外,模型也考慮了鐵橄欖石(Fe2SiO4)、頑火輝石(MgSiO3)和石墨等星際介質的紫外吸收光譜。
通過線性組合HTC分子團簇混合物、石墨、MgSiO3和Fe2SiO4的紫外吸收光譜,蘇剛團隊發現,在銀河系中任選六個星系,其紫外消光曲線按此模型都可以被很好地擬合出來。因此,該研究或有助於解開2175埃消光峰這一半個多世紀的重要謎題。
圖說:銀河系星際介質中對2175埃消光峰有貢獻的組成成分示意圖。背景是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太空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雲圖(已獲許可)。
論文相關信息:DOI: 10.1093/mnras/staa206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