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忠華,是安順經開區西航辦西湖村小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我的對口幫扶幹部王逢霞老師告訴我,我們國家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勝,實現全面小康時,我的心情無比激動。
我們家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靠的是王老師為我們引的路,我今天就想把我們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我們一家三口沒有多少文化,也沒啥手藝,過去主要靠打零工維持生計,沒有固定收入。在西湖村這樣的城中村生活,再怎麼節省,家裡的開銷還是很大,經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王逢霞走訪何忠華(右一)
2014年,我們家被納入貧困戶,當時並不在意,甚至覺得這個身份「不好聽」,改變出現直至王老師踏進我家的那一刻。 「老何你好!我叫王逢霞,是安順經開區實驗小學的老師,也是你們家的結對幫扶責任人!」她第一次打招呼的情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儘管是第一次見面,但她就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和我拉家常,深入了解我們家的情況,詢問家裡的困難,還時不時在小本本上記錄什麼。 之後,隔三差五,王老師就會上門和我們擺談,遇到我們不在家也會打電話聯繫。趕上逢年過節,還會拎著米、油、雞蛋、水果等慰問品來「走親戚」。 她雖然啥都沒說,但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她自己掏的腰包。就這樣,在王老師多次耐心的疏導下,我們一家對她的態度,從一開始的「不待見」慢慢轉變為「幾天不見,實在掛念」,從一開始的「愛答不理」慢慢轉變為「掏心窩子」。 現在,我們和她在一起,感覺就像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 「老何,兒子大了總要考慮成家立業,打零工不是長久的辦法。我知道美團外賣正在招騎手,只要肯吃苦,踏踏實實地幹,我可以幫忙介紹。」通過王老師的動員開導和牽線搭橋,我家兒子當上了「外賣小哥」。 雖然說風裡來雨裡去的很辛苦,但卻有了一份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好的時候每天能有200多到300元的進帳,一個月平扯下來能掙4千多元,一個人的收入就能撐起一家人的生活。
在王老師的幫助下,我們一家人逐步轉變了生活態度和就業觀念,就連我和愛人都在王老師的動員下參加了家政服務、種植養殖等技能培訓,不僅增長了知識和眼界,更加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愛人通過王老師的介紹到了餐館當服務員,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我先後在安順市新二中、安順學院當起了保安,除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大字不識幾個的我還有幸成為學校的「把門將軍」,想想都覺得光榮。 除了幫助我們一家三口轉變觀念,解決就業,王老師還主動和村委、駐村工作隊聯繫,針對我們家的實際情況和村裡的產業發展,讓我們家能夠享受應有的扶貧政策。 現在,我們家通過西湖村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每人每年可享受400元補貼。家裡有了籤約的醫生定期上門服務,求醫看病有了保障。自來水、寬帶接進了家,我也能坐在家裡發抖音,讓親朋好友為我們家的幸福生活點讚了。
好政策下,我們家物質上脫了貧,精神也走向富裕。 即便我們家在2016年底脫貧退出,享受的政策仍然沒有變。王老師說,這是「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 一想到這些年來王老師的無私幫扶和給我們家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這個大老粗只會一個勁地說謝謝! 王老師總是說,「不用謝我,這是我的本職工作。要謝就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要謝就謝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王老師還告訴我,「習總書記說,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共產黨的使命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王老師說的話,相信我們家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更紅火。
【人物小傳】
何忠華,安順經開區西航辦西湖村小鋪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被納入貧困戶,2016年底順利脫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金秋時 整理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 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