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卡西米爾效應

2021-01-17 原理

試想一下,如果把一對不帶電的金屬板平行且近距離地放置在真空中,會發生什麼?

○ 在真空中的兩塊理想的、不帶電的金屬板。


我們很可能認為,應該什麼都不會發生,畢竟真空之中什麼都沒有。但量子力學卻告訴我們,真空並不空,它充滿了電磁場的量子漲落——虛光子會不斷地出現和消失。


1948年,荷蘭理論物理學家卡西米爾(Hendrick Casimir)預言,當這樣的兩塊金屬板相距很近時,會相互吸引。這是因為它們之間充滿了包含能量的電磁波,當它們相互靠近時,真空中的一些波會逐漸被擠壓出去,使得周圍空間的能量高於金屬板之間的能量,推動它們繼續靠近,從而表現得像是存在一種吸引力。這個效應被稱為卡西米爾效應

○ 卡西米爾力是量子場論中最著名的宏觀體現之一,自發現以來,就吸引著許多人的興趣。詳見:《「真空」是真的「空」嗎?》


半個世紀後的1996年,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拉摩洛克斯(Steve Lamoreaux)首次對卡西米爾力進行了實驗測量。


那麼,有沒有可能也存在著一種具有排斥效應的卡西米爾力?科學家對此充滿了好奇與熱情,因為這種力可以具有一些特定的應用,比如它能讓納米物體保持分離。然而,著名的不可行定理(no-go theorem)卻告訴我們:「具有反射對稱的兩個物體之間的卡西米爾力總是吸引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塊金屬板的材料相同,並且互為鏡像,那麼就不可能產生排斥性的卡西米爾力。


直到最近,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蔣慶東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發現,只要在兩塊金屬板之間插入一個「手性」材料,那麼卡西米爾力就可以被逆轉而表現出排斥性,並可以調節或增強。


蔣慶東和維爾切克發現,不可行定理假設的是左旋圓偏振光子和右旋圓偏振光子有著同樣的行為方式。因此他們認為,只要在兩塊板之間插入一種手性材料來打破這種對稱性,就可以繞過這個定理。這種手性材料會導致這兩種光子具有不同的速度,從而每一個光子都會向金屬板傳遞不同量的動量。


○ 手性卡西米爾效應示意圖。圖中A和B為兩塊平行、不帶電荷的金屬板,C是手性材料,箭頭指的是手性光子的傳播方向,k代表手性光子的速度,小標R(右)/L(左)代表它們的手性。


他們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手性材料計算了在不同溫度下,兩個金屬板之間的卡西米爾力的大小。結果發現,卡西米爾力的大小可以通過改變金屬板之間的距離或者改變外加磁場的強度而進行調節。對於同樣的裝置,在這種調節下所能產生的斥力強度,是在真空中所能產生的吸引力的三倍多


蔣慶東和維爾切克在論文中總結道:「讓相似的物體之間產生排斥性的卡西米爾力的關鍵是在它們之間插入一種手性材料介質。這種手性卡西米爾力具有幾個獨特的特徵:它可以是振蕩的,它的強度可以很大(相對於經典的卡西米爾力),並且它可以隨著外磁場的變化而變化。」


他們希望,這些結果將為那些對半導體和納米器件感興趣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讓他們能夠在量子水平上探索不同材料的行為和性質。


「通過卡西米爾力與可獨立測量的物質性質之間的聯繫,我們獲得了大量的預測現象,這些現象直接反映了量子漲落的宏觀效應。」


參考來源: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99.125403

https://campus.asu.edu/content/force-us-always-tuning-quantum-vacuum-forces-attractive-repulsive-0

https://physics.aps.org/synopsis-for/10.1103/PhysRevB.99.125403


相關焦點

  • 逆轉卡西米爾效應,諾獎得主的新發現!
    1948年,荷蘭理論物理學家卡西米爾(Hendrick Casimir)預言,當這樣的兩塊金屬板相距很近時,會相互吸引。這是因為它們之間充滿了包含能量的電磁波,當它們相互靠近時,真空中的一些波會逐漸被擠壓出去,使得周圍空間的能量高於金屬板之間的能量,推動它們繼續靠近,從而表現得像是存在一種吸引力。這個效應被稱為卡西米爾效應。
  • 量子效應的宏觀體現——卡西米爾效應 | 量子群英傳
    這其中的實例之一就是:卡西米爾提出的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有名的卡西米爾效應是他二戰後(1948年)在飛利浦物理實驗室(Philips Natuurkundig Laboratorium)工作時提出的[1],這個效應的研究豐富了量子場論的真空觀念,啟發了科學家們對自然規律多方面的積極思考,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 量子真空漲落和卡西米爾效應——真空的能量(計算過程)
    具體地說,我將在量子場論(QFT)中解釋所謂的卡西米爾效應。卡西米爾效應是由於電磁場的量子真空漲落而作用於兩個緊密平行的不帶電導體板之間的一種小的引力。更具體地說,波動的虛粒子不斷地存在和消失(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它們在短時間內違反了系統的能量守恆),對兩個平行的板塊施加一種輻射壓力。
  • 利用奇異的卡西米爾效應在真空中傳遞熱量
    這項研究利用了怪異的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真空空間並不是真的真空,而是充滿了微小的量子漲落。科學家先前已經證明,卡西米爾效應可在真空中移動納米粒子,在兩個物體間產生壓力。這項最新研究表明,它也可參與熱效應。這一發現可能會改進納米級電子組件甚至量子計算機的設計方式,隨著我們設備越來越小,我們需要在最小的元件單元上對溫度進行控制。
  • 昆蟲學家的反重力飛行器,和B2隱形轟炸機:卡西米爾和壓電效應
    被稱為比菲特·布勞恩效應。許多學者已經重新測試,用冷凝器進行正負充電獲得了「反重力」效果,證實了這種效應。此預測在1957年通過實驗證實,被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卡西米爾效應」。卡西米爾效應不僅會在與兩個平行板相互作用,還會在類似平板和球體的複雜幾何結構間相互作用。
  • 量子場論中的「卡西米爾效應」,華裔科學家想用來實現無摩擦軸承
    那麼究竟什麼是「卡西米爾效應」呢?這得從量子場論開始講起了。量子場論如今的物理界將引力、電磁力等作用都用「場」的概念來描述,而在牛頓時代卻不是這樣。牛頓的引力是超距作用的,他認為引力的變化會瞬間傳遞給任何距離的物體。如果太陽突然爆炸了,引力的變化就會在爆炸瞬間傳遞給地球,地球的軌道也將立刻做出改變。
  • 新年首講 | 數學講座-從吉爾伽美什到卡西米爾效應
    從吉爾伽美什到卡西米爾效應趙博士四川大學基礎數學博士研究生,國信證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畢業前研究多為微分幾何理論,涉及複變函數,動力系統,可積系統和環簇理論等,畢業後前往深圳從事證券量化投資研究工作。總計參與五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DCDS等國際期刊發表三篇論文。
  • 科學家首次逆轉都卜勒效應 隱形鬥篷有望實現
    當一個物體和一個觀察者漸漸靠近時,光波的頻率便會增加,進而從紅色波長變成藍色波長目前通過測試都卜勒效應使得太空人能夠測試星星接近或者遠離地球的速度;使得雷達能夠測試物體的速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墨爾本斯維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和上海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逆轉了光學領域的
  • 十大驚奇的物理效應
    ,這種現象被稱為邁斯納效應。這種奇怪的效應是經典力學的結果,我們可以通過歐拉方程計算出這種效應。在空中旋轉的網球拍是這個效應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效應也因此得名。它也被稱為Dzhanibekov效應,以俄羅斯太空人Vladimir Dzhanibekov的名字命名。1985年,Dzhanibekov在太空中發現了這個效應。
  • 澳科學家首次逆轉都卜勒效應有助研製隱形鬥篷
    北京時間3月10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成功逆轉光學都卜勒效應,這一進步有助於研製隱形鬥篷。都卜勒效應具體是指,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觀察者和光波源之間存在相對移動,光波的頻率便會發生改變。
  • 澳科學家逆轉都卜勒效應有助研製隱形鬥篷(圖)
    研究人員成功逆轉了藍色和紅色波長之間的都卜勒頻移變化。他們表示這一研究突破能夠幫助研發隱形鬥篷技術  北京時間3月10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成功逆轉光學都卜勒效應,這一進步有助於研製隱形鬥篷。
  • 升級版《蝴蝶效應》,時空逆轉也能收穫圓滿結局,快來看看吧
    導讀:升級版《蝴蝶效應》,時空逆轉也能收穫圓滿結局,快來看看吧 看過《蝴蝶效應》的觀眾幾乎都對裡面的設定感到不滿,因為它對於時空逆轉後所引發的結局的設定太消極,幾乎做不到圓滿,甚至會出現最壞的結果。
  • 20世紀的藝術-至上主義-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其中,卡西米爾·馬列維奇《至上主義構圖》以諮詢價形式上拍,6000萬美元起拍,7600萬美元落槌,加佣金最終85,812,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537,510,313元,創造了最貴的俄羅斯藝術品的記錄。俄國藝術家卡西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在立體派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 表達了革命性的藝術理念。
  • 納米器件中量子力的悖論「卡西米爾之謎」被科學家解釋
    在文獻中,這種情況被稱為卡西米爾難題,」SPbPU物理、納米技術和電信研究所的Galina Klimchitskaya教授解釋說。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能夠同時考慮到金屬中電子的能量損失,並在Lifshitz理論的預測和卡西米爾力的高精度測量之間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