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避孕史:一「片」自由,一「套」邏輯-虎嗅網

2020-11-26 虎嗅APP


公元前1400年,《聖經·舊約·創世紀》第38章記載:


猶大對俄南說,為了你已離世的哥哥生子立後,你當與你哥哥的妻子同房,這是作為弟弟的本分。


俄南知道生子也不歸自己,同房的時候便將種子灑在地上。俄南的做法在耶和華眼中為惡行,耶和華便讓他去死。


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關於體外射精避孕法的記載,也是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避孕事件。


俄南及其嫂子的遭遇,暗含了避孕、生育的各種糾葛。生育(避孕)事關宗教倫理、人口繁衍、家族延續、經濟增長以及個人尊嚴與自由。


人類避孕史,是一部社會經濟變革史。


近代,保險套、避孕藥的發明,對社會結構及經濟演進的作用或許被低估。


避孕藥被認為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項重大發明之一」。200名著名歷史學家一致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子彈,甚至是電腦和網絡對20世紀的影響力都不及這小小的藥片來得強大。


一個小小的藥片,換來了近代女性前所未有的「一片自由」,切斷了性愛與生育的必然聯繫,改變了女性的地位、工作、收入、容貌、身材以及性觀念,使女性可以自由掌控生育權以及性愛體驗。


一個薄薄的套套,顛覆了人類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套邏輯」,改變了人口生育率、家庭結構以及人口紅利,避免了人類社會反覆進入「馬爾薩斯陷阱」以及叢林法則。


1. 一「江」春色:人類終於控制了生育供給


在古代,避孕可不是充滿玫瑰芬芳誘惑的香豔美事,常常伴有糞便味、魚腥味或黃鼠狼惡臭味。


古埃及女性把蜜、蘇打和鱷魚糞混成一種粘稠的東西,在性交前放入陰道。古埃及人發明的金合歡樹膠「陰道栓」具有殺精避孕之功效。


公元200年,希臘婦科醫生索拉努斯建議女性在經期避免同房,認為那是她們每月最容易懷孕的時候。他還建議女性性交時屏住呼吸,事後通過打噴嚏避免精子進入子宮。


在10世紀的波斯,女性被告知在性交後向後跳七次或九次,把精子排出來,因為七和九是有魔力的數字。


在中世紀的歐洲,女性被建議在性交時把黃鼠狼的睪丸系在大腿上或掛在脖子上。


古代中國女性走得是殘酷的「重金屬路線」,喝鉛和水銀以避免懷孕。公元前七世紀,古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錄:「油煎水銀,一日方息,空心,服如棗大一丸。」


東西方都有用魚鰾、羊腸避孕的記載,其原理與現在的保險套類似,只是「口感」不同。


在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武俠》中,湯唯飾演的阿玉對甄子丹飾演的唐龍說:「我去洗魚鰾。」後者回應說:「你知道我不喜歡魚腥味。」


16世紀初,歐洲大陸梅毒肆虐,一場「馬爾薩斯式」的大屠殺似乎不可避免。這時,歐洲名醫、義大利解剖學家加布裡埃爾·法洛皮奧(命名了輸入管、陰道、胎盤、陰蒂、顎及耳蝸)提出用亞麻布做保險套。此後,亞麻布保險套使用了300多年。


18世紀末,歐洲著名的大情聖、風流才子賈科莫·卡薩諾瓦在回憶錄中稱,他發明了子宮帽避孕法和檸檬避孕法。


在19世紀以前,人口發展的主流並不是控制人口規模,而是人口繁殖,提高生育率。避孕,只是貴族、娼妓以及預防傳染病的非主流需求。


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了《人口論》。馬爾薩斯明確反對其父親為代表的古典人口觀,提出晚婚、禁慾等手段來控制人口增加,以避免因人口過多引發的糧食危機。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影響巨大,李嘉圖、達爾文、凱恩斯、阿爾佛雷德·華萊士、威廉·佩裡大主教以及當時的英國首相小威廉·皮特都是他的忠實信徒。


1801年,馬爾薩斯的理論推動了英國人口普查——第一次現代人口普查。有意思的是,馬爾薩斯本人反對節育,但是他的追隨者們篤信人口控制學說。其中弗朗西斯·普勒斯,發動了極端馬爾薩斯主義運動以推動節育。


到了19世紀,在歐美國家,避孕才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一種主流需求。


這時,化學材料的革新,給避孕事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1844年,美國工程師查爾斯·古德伊爾為自己5年前發明的橡膠硫化申請專利,這使橡膠保險套和橡膠子宮帽得以大批量生產。


三年後,即道光二十七年,一位沒落旗人家庭誕生了一個小男孩,叫張德彝。此人在同治五年時被清政府委派參加出國旅遊團。他多次遊歷了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在國外一共度過了27個年頭。


在他的遊歷日記《航海述奇》裡記載了保險套這一新事物:「聞英、法國有售腎衣者,不知何物所造。據云,宿妓時將是物冠於龍陽之首,以免染疾。牝牡相合,不容一間,雖雲卻病,總不如赤身之為快也。」


張德彝將保險套稱呼為「腎衣」(佩服古人智慧),說這東西可以防傳染病,但總是不如赤膊上陣來得爽快。張德彝成為第一個記載西方保險套的中國人。


橡膠保險套發明之後,人類才真正掌握生育的控制權,性愛徹底地從被動生育、人口繁衍中解放出來。


不過,正當美國大規模生產保險套時,一位名叫安東尼·科姆斯託克的郵政督察發起討伐穢行的運動。由於天主教不支持避孕,認為避孕是汙穢行為,討伐穢行運動得到了不少天主教徒及民眾的支持。


1873年,美國通過《科姆斯託克法》,禁止傳播避孕信息,對醫生也不例外。為了對抗這一法律,美國商家用心良苦,在保險套的外包裝上做「暗示」。一些婦女則尋求新的避孕措施,她們相信可口可樂(躺槍)可以殺死精子。


不過,她們通過無數次試驗發現,可口可樂雖然有些苦澀但無法避孕。於是,美國婦女試圖突破反淫穢法,重新奪迴避孕權。


1914年,一位名叫瑪格麗特·桑格的女人發起了節育運動,成為了婦女節育運動先驅。桑格出生於紐約州科寧一戶貧窮的愛爾蘭天主教移民家庭,排行老六。她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50歲經歷第18次懷孕時,不幸去世。


母親的去世對桑格打擊很大,她認定,過度生育導致母親死亡。在母親的葬禮上,桑格當面質問她的爸爸:「是你才會導致這一切,媽媽的死就是因為生了太多孩子。」


此後,她成了一名護士,並終身投身於婦女節育事業。她每月推出《女反抗者》,傳播節育信息,這在當時是違法行為。


桑格因此被指控並逃離美國。兩年後,她又回國開設了第一家計劃生育診所,但不到兩星期就被迫關門。1921年後,桑格設立美國節育聯盟,即後來的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


1923年5月,桑格及其事業夥伴凱薩琳·麥考米克漂洋過來來到歐洲,悄悄地購買大量避孕膜,然後請當地裁縫將避孕膜縫到新買的精緻時裝裡,再精心包裝,塞滿了八大箱子。通過這種方式,她們將避孕膜走私進美國,以推動節育運動。


1937年,執著的桑格終於贏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美國醫學會承認節育是醫生的合法業務。一年後,一名法官取消節育有傷風化的聯邦禁令,但大多數州仍然保留反對節育的法律。


但實際上,開放避孕禁令的直接原因是一戰。在一戰開始時,美軍因保險套奇缺導致40萬軍人感染梅毒和淋病。美軍不得不大量供應保險套給軍隊使用。


同時,戰爭的爆發,保險套成了一門「戰爭財」的生意。一戰前,德國幾乎生產了歐洲所有的保險套,遠銷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際市場。


一戰期間,美國後來居上,佔領了大部分避孕市場。


1919年,天然膠乳保險套以及配套的自動生產線出現,膠乳保險套的價格大大降低。這種更薄、更結實、無味的保險套深受市場喜愛,快速替代了橡膠保險套。


這是避孕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一戰後,各國開足馬力生產保險套,德國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套生產國,美國主要受限於國內市場。


1929年,德國保險套批發商——英國倫敦橡膠公司轉成為生產商,推出了世界上首個潤滑保險套,這就是杜蕾斯的前身。


直到1930年代,美國政府才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障礙,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保險套。當時美國15個最大的保險套製造商每天共生產150萬個保險套。


保險套,讓人類徹底掌控生育的數量及周期。人類第一次將生育與性愛分離,不再被無休無止的生育所綁架。


一方面,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而不用擔心懷孕。


在保險套發明之前,性愛的懷孕概率,是人類無法掌控的。這就意味著這是一項不確定性的高風險運動。


有了保險套,這一運動變得更加可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類性福感。如此,人類第一次大膽盡情享受一江春水的快感。


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有計劃地安排生育的數量及時間。


保險套的發明,最直接的結果是促使人類的生育率下降。在1800年,一個典型的美國白人婦女通常會生育7次,但是1900年的平均水平降到了3.5次。


控制了人口的無序供給,人類才能避免反覆陷入「馬爾薩斯陷阱」。


2. 一「片」自由:女權主義浪潮大規模興起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避孕技術又發生了第二次技術革命,而這次的推動者正是節育運動先驅瑪格麗特·桑格。


桑格利用美國節育聯合會推廣節育理念,同時推動節育診所的開設。大蕭條期間,推遲生育成為度過難關的重要辦法,一些家庭選擇避孕或節育。


到了1942年,節育診所已從1930年的55家擴張到了800家。到了50年代,美國人用於避孕的費用每年估計達2億美元,保險套成為當時最為流行的避孕方式。


1953年的《時代》周刊報導:「儘管處在暗中,避孕藥具買賣已經成了一項大生意。如今有超過300家製造商從事這個行業……三家『女性清潔用品』製造商去年僅在普通雜誌上就花掉25萬美元的廣告宣傳費。」


1950年,已經72歲高齡的桑格似乎並不滿足,她試圖最後放手一搏,將避孕的主動權從男人手上轉移到女人手上。於是,她決定改進避孕方法,找到阿斯匹林那樣服用簡便的「神奇藥片」。


同年10月,在紐約的一次晚宴上,桑格被介紹給辛特克斯製藥公司研究部副主任格雷戈裡·平克斯,懇求後者繼續未竟之業。平克斯曾在1931年宣稱對兔子進行體外受精獲得成功,因而聲名遠揚。然而他被全美媒體討伐——褻瀆生命,哈佛大學因此辭退了平克斯。


平克斯告訴桑格,用激素或許有希望,不過他需要大筆研發資金。桑格從生育聯合會中爭取了一小筆資金,資助平克斯開展避孕藥研究。


平克斯的做法是往實驗室動物體內注入激素黃體酮抑制排卵,從而防止懷孕。黃體酮是由美國藥劑師拉塞爾·馬克從野生甜薯提取出來的。


不到一年的時間,平克斯就從兔子和老鼠的實驗中證實,黃體酮具有防止排卵的功效。但是,從小白鼠到人體上,平克斯還需要大量的論證,包括一大筆研究經費。


此時,桑格找到了與她一起並肩作戰的事業夥伴——凱薩琳·麥考密克。出生於苦難家庭的凱薩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理科學位的第一位女性。


她嫁給了國際收割機公司的繼承人斯坦利·麥考密克。結婚兩年後斯坦利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擔心疾病遺傳給下一代,凱薩琳決定終身不生育兒女。凱薩琳遇到桑格後,決定與後者全力投身於避孕事業。


1953年6月,78歲高齡的凱薩琳給平克斯開出了一張4萬美元的大額支票,並承諾提供所有研究經費。


項目重新啟動後,平克斯在一次科學大會上遇到了一位絕佳的合作夥伴——約翰·羅森克蘭茲。後者在波士頓開設了全美第一家安全期避孕法診所,並已經將避孕藥試驗於女性身上。


平克斯與羅森克蘭茲二人合作,借調查生殖能力之名,對美國麻薩諸塞州的50名女性進行試驗。這項試驗雖然很成功,但他們仍然無法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之後,他們前往波多黎各、墨西哥、海地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1956年,平克斯和羅森克蘭茲的研究配方:異炔諾酮-炔雌醇甲醚片(Enovid),獲得了FDA的批准,成為了第一批避孕藥。


由於當時美國有30個州禁止生育控制,FDA批准的Enovid上面註明的功效是治療月經嚴重失調;並要求在藥物包裝上註明:此藥會阻止排卵。


Enovid上市之後,大量美國女性以「月經失調」之名服用此藥物。當時,人們給了它一個模糊的名字——「那種藥片」。


1959年,西爾公司向FDA提出申請,允許Enovid作為避孕藥出售。次年,FDA正式批准了這一請求。


到1965年,近650萬美國女性在服用「那種藥片」。同年,高等法院取消各州禁止避孕的法律(只限於已婚夫婦)。


從此之後,避孕藥成為繼保險套之後又一次避孕革命。這次革命的發起者是兩位令人尊重的女性桑格和凱薩琳,受益者則是全球廣大女性。


避孕藥大規模上市後,女性從此掌握了生育的自主權,真正掌握了自己的身體與時間。因此,人類的家庭結構、就業結構、女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


目前,全世界每天超過1億女性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西方國家的使用比例高達30%~50%,90%的瑞典女性一生中使用過口服避孕藥,88.9%的德國年輕女性使用過口服避孕藥。不過,在中國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不足3%。


避孕藥對近代社會經濟的變革,並不亞於保險套。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進一步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推廣避孕藥的早期,正處於美國嬰兒潮(Baby boom)時代。從二戰後到1964年,美國誕生了7600萬人,這是一波著名的嬰兒潮。


這一宏大的政治敘事之下,避孕藥避免不了各種爭論和非議。


當時,羅森克蘭茲的兒子羅伯託·羅森克蘭茲對媒體表示,自己的父親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避孕藥的發現可能對世界、社會規範產生的影響,但仍舊選擇僅僅將其視作「醫學進步」。


羅伯託說:「他(羅森克蘭茲)不想參與『與避孕藥有關的政治』。」


但是,當避孕藥大規模使用後,嬰兒潮戛然而止。


美國、英國曆年生育率,來源:快易數據,智本社


1960年,美國出生率高達3.65%,這一年FDA正式批准Enovid作為避孕藥出售。次年開始,生育率開始遭遇滑鐵盧,一直下跌到1976年1.74%;英國則從1964年2.93%迅速下降到1977年1.69%。


在避孕藥大規模上市之前,美國平均一個婦女會生育3.6個孩子,但到了70年代這個數據不足2個。


第二大變化就是女性就業率大幅度提升。


很多女性減少了生育數量,從家庭主婦轉變為職業女性。


「避孕藥發明出來之後,家庭結構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發生明顯變化,當今社會,有22%的婦女掙的錢比丈夫多。」


美國婦女總會(NOW)主席特裡·奧尼爾說:「1970年,在孩子不滿6歲的媽媽中,出去工作只有30%,70%的媽媽選擇待在家裡。而現在,這種情況基本上逆轉了。」


2012年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家瑪莎·貝莉等人,圍繞著「分析避孕藥對女性工資的影響」做了調查研究。


這項研究的統計樣本是1943~1954年出生的4300名女性。通過分析她們18~20歲之間服用避孕藥的情況,以及其之後的薪水收入。


研究發現,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口服避孕藥一度拉動女性工資增長了50%,越早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日後能獲得越高的工資。到了1980~1990年,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比未服用避孕藥的女性平均工資高出了8%。


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掌控生育自主權為女性帶來了穩定的工作及學習時間。


三分之一的樣本女性因服用避孕藥保障學業順利完成。三分之二的樣本女性因服用避孕藥,沒有中斷職業生涯,獲得了更多經驗及晉升機會。


女性就業率的增加,提高了家庭收入、女性的家庭及社會地位。女性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經濟產值,釋放了一波女性勞動力紅利。


第三大變化就是「性革命」。


在電影《永恆時刻》中,女主角再次懷孕,但她已生了幾個孩子了,於是決定把孩子打掉。她爬上桌子然後跳下來,反覆多次,試圖以此告別肚子的孩子。


這是20世紀初期歐洲的女性。雖然此時已有保險套,但避孕與生育的主動權依然掌握在男性手裡,女性處於被動的地位。


但是,避孕藥出現後,女性徹底掌控了自己的身體。


五六十年代開始,掌握避孕閥門的女性展現出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風尚。


此時的好萊塢女星魅力四射,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惹得全球男人痴迷陶醉。她頻繁行走於娛樂、政治及社會大舞臺上,前往韓戰部隊慰勞演出,臺下荷爾蒙爆棚。她甚至向媒體抱怨,三次婚姻都無法讓她知道什麼叫性高潮。


女性掌握了生育「鑰匙」,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魅力,享儘自己想要的生活。從六七十年開始,美國女性觀念大開,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縱慾主義流行。


1961年美國大約有40萬女性第一次性活動時就使用了避孕藥。這一數據在第二年增長到了120萬。1964年,《時代周刊》稱避孕藥正在促成第二次性革命,避孕藥可以讓「你的性慾得到釋放」。


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在《奇蹟迭出的一年》中寫道:「性交始於1963年——就在查泰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解禁之後和披頭四首張唱片之前。」


避孕藥使「性與生殖分離開來」,徹底釋放了女性的身體與欲望,打碎了禁錮女性的現實及思想枷鎖。


第四大變化就是助推女權主義運動浪潮。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歐美國家的性保守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得高。但是,隨著避孕藥的使用,女性在職業上、社會上開始彰顯魅力。一種全新的女性形象——漂亮、獨立、激情以及不輸給男人的職業能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女性,徹底自由了,不管是身體、財務,還是時間、思想。


在60年代,女性主義浪潮興起,那是屬於女性避孕及女權爭取地位的火熱年代。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女性除非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否則就不可能真正解放。」


《魔丸的誕生》一書中,這樣描述當時桑格對避孕藥的認知:「剛開始桑格只是將避孕視為幫助女性控制子女數的方式。而現在,她開始相信,如果能打破性與生育的必然聯繫,女性將獲得她們無法想像的自由。婚姻將改變,男女關係將改變,家庭含義將改變,女性的就業和教育機會將改變。」


3. 一「套」邏輯:避孕改變了人類發展模式


如今的避孕方式五花八門,但依然以保險套和避孕藥為主。


這兩種避孕措施,給近代社會製造了各種麻煩:


生育率下降,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加劇,人口和經濟都進入低迷增長「陷阱」,出軌率、離婚率、不婚率增加,家庭矛盾及單親家庭問題突出……


未來,性愛機器人及基因技術,或許又會引發一場社會、經濟、家庭及倫理的變革。


一個薄薄的保險套、一片小小的避孕藥,以及未來的性愛機器人,對人類社會進程的改變暗含著一套深刻的邏輯。


保險套,是一場經濟增長方式革命,它讓人類控制了生育數量,幫助人類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


避孕藥,是一場社會結構及女性的革命,它讓女性掌控了自己的性愛、工作、地位、身體、顏值及時間,家庭結構、兩性關係及社會地位發生變革。


性愛機器人及基因技術,是一場人類繁衍及家庭倫理革命,它讓人類繁衍脫離家庭制度,人口及家庭組合基於基因最優配置。


當然,技術只會改變人類的情感模式,而不會毀滅人性。


保險套、避孕藥的產生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人類掌控了人口及勞動力供給的控制權,可以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供給產能。


避孕技術的進步,避免了人口產能無序膨脹,最終導致人口產能過剩、人口矛盾突出,從而陷入「馬爾薩斯陷阱」——這是從供給端解釋如何跳出「馬爾薩斯陷阱」。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跨越。


當年亞當·斯密、馬爾薩斯都認為,隨著工資的增加,人們會多生育,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實際不然,人們在兩種情況下會減少生育:


一是收入短時間快速下降,或者房價、物價快速上漲,實際購買力短期下降,生育意願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育意願會下降。


1970年代滯脹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收入下降,生育率在最低水平。


1970~2018年美國住宅物業價格指數


所謂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房價快速上漲,一直持續到2007年,製造了一波史詩級的房產大牛市。房地產價格過高或上漲過快,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率。


二是隨著長期收入的增加,生育意願不升反降。


這個看起來與第一個相矛盾,其實不然。第一個考慮的是總成本、短期,第二個考慮的是邊際效用及成本、長期。


為什麼隨著長期收入的增加,生育意願會逐漸下降?


主要原因是,生育本身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生育的孩子越多,從單個孩子中獲得的效用不斷下降。這一點,生過二孩、三孩的父母應該體會比較深刻。


如上圖多小孩的培養模式,生育越多,養育的總效用越大,但是邊際效用呈現遞減。


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收入增加,生育的機會成本增大。


比如職業女性,不願意放棄高薪、職業晉升機會,選擇放棄二胎或推遲生育。非職業女性,家庭收入越高,生育的機會成本也越高,比如旅遊、社交、學習、顏值身材的損失以及陪伴、教育孩子的時間精力。


所以,從長期來看,無論是低收入者還是高收入者,隨著收入的增加,生育率都會下降。這符合目前絕大部分國家的趨勢。


傑拉西在他的書《避孕藥的誕生》中曾說:「男人和女人只要還在造孩子,他們就一直避免生孩子。」


生育率下降,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加劇,那麼經濟如何持續增長?


多孩培養模型:邊際收益遞減,效用總額增加


雖然多生一個孩子,效用會遞減,但從總量來說,五個孩子的效用總量要大於一個孩子。那麼,生一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彌補少生的效用損失?


一般父母選擇教育好一個小孩,從小孩的成長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自豪感,來提高總效用。


單孩培養模型:邊際曲線右移,效用總額增加


如上圖,單孩培養模型:邊際收益率及效用總額。隨著時間的推移,邊際效用遞減,但是由於教育水平提高(技術水平發生了變化),比如小學學霸、鋼琴考級,邊際遞減曲線會右移,將邊際收益率拉高,這樣效用總額反而會增加。


時間往下推移,比如考上重點高中、越來越帥,邊際遞減曲線再次右移,如此邊際收益率會保持相對高水平,邊際總額會一直增加。


只要把小孩培養好,成長性好的小孩,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幸福感,邊際效用不容易遞減,總效用也未必比五個小孩的少。


有些小孩的成長曲線以及父母的邊際收益曲線更加陡峭,有些則可能更加平滑。


有沒有生得多,還教育得好的?有,但不具有整體意義。因為整體上是不可能的,資源是有限的。


從多小孩的培養模型,到單個小孩的培養模型,實際上就是經濟增長方式微觀變革:數量型增長向效率型增長的轉變。


避孕技術革命,人類可以控制勞動供給。隨著收入的增加,受邊際效用遞減及機會成本遞增支配,人們會選擇降低勞動數量供給,提高勞動素質。


經濟持續增長依靠技術進步將邊際曲線右移,微觀上就是人口數量減少,但人力資本增加。人力資本的增加,微觀上就是教育制度及技術的進步。


當然,如果收入增長緩慢,教育水平難以提升,單孩的邊際曲線難以右移,當人口紅利、外溢性技術紅利消失後,經濟可能會長期在低增長中徘徊。


所以,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轉型,根本上是收入提升,推動教育制度及技術的進步,將養育的邊際收益曲線向右推移。


本質上,保險套、避孕藥,改變了經濟增長的邏輯。這套邏輯,還適用於結婚、離婚、出軌等社會行為之中。


比如,避孕藥誕生後,沒有意外懷孕的壓力,嫖娼、出軌、婚外情的風險大大降低,效用卻大幅度上升。如此容易推高離婚率。


由於女性生育減少,經濟收入增加,獨立性更強,離婚成本下降,離婚率可能會上升。從1960年代避孕藥大規模使用開始,美國的離婚率、出軌率、婚外情機率逐漸攀升。


將來,性愛機器人及基因技術進步,同樣符合這套邏輯。只是,基因技術需要相應的制度演進配合,才適合推動邊際曲線右移。



相關焦點

  • 人類智能的概念邏輯
    人類智能具有它的概念邏輯,為概念邏輯所驅動。簡潔地說,人類智能的概念邏輯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概念認識,二是概念虛構,三是概念創造,四是自我意識。大體說來,人類的智能是在身體器官感知和運動肢體活動的基礎上:第一,通過由喉嚨口腔的聲音製作和肢體能動的圖形製作,生成的聲符和圖符指稱對象,在人類的頭腦中生成具有指稱和抽象特質的符號標識,即名稱規定和定義規定的符號標識的事物概念,使人類的頭腦獲得概念認識的能力;第二,通過概念的抽象統攝,想像組合,集合進階,歸納演繹等抽象之抽象的運作,生成種種概念虛構,生成人類特有的概念虛構的精神活動
  • 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邏輯
    這一思想在理論邏輯上,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承續;在文化邏輯上,是天下為公優良傳統的延續;在實踐邏輯上,是新中國六十多年來和平外交核心價值的體現。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進行深入探討,可以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動力和方法支撐。
  • 5.1一階謂詞邏輯
    5語法與邏輯5.1一階謂詞邏輯從符號應用來看,領域語言本身可以是用自然語言的文本詞彙與語句形式,領域語言也可以是數學符號與公式表現的。我們把上述二種類型領域語言看作二個端點,在這二個端點之間是各種混雜形式的應用。並不是說不會有其它形式的符號應用,因為這是自由的,只是想創新出一種符號方式不是易事。
  • AlphaGo圍棋的邏輯分析(一)
    以類似於幾何的公理體系,通過嚴格的邏輯推導,來分析AlphaGo的行棋(主要是布局)的思路。這個系列的文章,一切的基礎是認為AlphaGo的招法合理且正確。當然,AlphaGo的招法並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只是相對我們人類,對真理的近似程度已經非常之高。
  • 致決定論者:自由意志存在-虎嗅網
    當人們爭論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時,也有這種自說自話的傾向。神經科學家兼自由意志懷疑論者山姆·哈裡斯三番兩次揚言要和丹尼爾·丹尼特這位為自由意志辯護的哲學家決鬥,還曾邀請他做客自己的播客,希望來一次偉大思想的碰撞。然而,一眨眼又變成了雞同鴨講。克裡斯蒂安·李斯特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哲學家,他的專長領域是人類決策。
  • 利益邏輯與中國國運
    這三個競爭者分別是:一、資本自由意志的邏輯;二、既得權力利益的邏輯;三、社會公平正義的邏輯,也即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邏輯。那麼,當今中國人如何來選擇它們呢?不妨讓我們先用它們各自的邏輯推演出中國未來的國運吧。  資本自由意志邏輯  資本自由意志一貫以「自由」為名開路。
  • 趣味數學——邏輯推理(一)
    我們這裡所說的邏輯問題,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過計算,而是通過邏輯分析、判斷和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問題。  邏輯推理必須遵守四條基本規律:  (1)同一律。在同一推理過程中,每個概念的含義,每個判斷都應從始至終保持一致,不能改變。  (2)矛盾律。
  • 面向未來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的建構邏輯
    如果分析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中國形態在中國的生成情況,我們會發現,實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建構是在以下三個邏輯共同演繹下實現的:中華文明自身發展邏輯、現代文明發展邏輯與共產主義運動邏輯。其中,中華文明自身發展邏輯使文明發展能夠承接過去與保持自主,現代文明發展邏輯使文明發展能夠生成現代與推動發展,共產主義運動邏輯能夠使我們面向未來與保持動力。
  • 三體一書中的三個邏輯漏洞
    然後就發現了一些邏輯漏洞,今天空了就跟大家擺擺,僅供娛樂,勿噴(噴我會拉黑,沒工夫懟你)。第一個漏洞:其實可以不存在主人公羅輯,平時悠哉悠哉,莫名的緣分成為面壁者,最後還靠「黑暗森林」的理論一招制敵,看著確實跌宕起伏,山窮水盡的時候豁然開朗的感覺。
  • 思想、邏輯、數學、實驗是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
    人類每一次思想認識提升,藉助科學,都會帶來人類文明的飛躍。思想變革造成科技變革,科技變革帶來文明提升。因而,可以說,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決定力量。但科技進步是靠什麼來推動的呢?推動人類科學進步的四大基石是思想、邏輯、數學、實驗。
  • 以自由之名,行霸權之實!美國的「航行自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航行自由」這個詞我們經常能從美國海軍嘴裡聽到,尤其是當美國海軍戰艦、軍機進入我島礁周圍航行或飛行時,面對我國的抗議和譴責,美軍總是以所謂的「航行自由」來狡辯和抵賴,那麼「航行自由」到底是什麼,美國到底是「航行自由」還是「霸權自由」!?
  • 進擊的巨人:自由之戰是人類的自由?自由意志來自人類還是巨人?
    巨人130話劇情艾倫為了艾爾迪亞人的自由率領超大型巨人大軍登陸瑪萊邊境,瑪萊軍事在已陷入崩潰的狀態下無法抵擋。這場滅世之爭到底最終誰會獲得自由?自由之戰是人類的自由還是巨人的自由?對於瑪萊人希望艾爾迪亞人滅絕獲得自由,對於艾倫所認知的仇恨只能通過踏平島外的生命才能換取艾爾迪亞人的自由,所謂自由意志是來自人類本身還是來自於巨人之力。對於兩方陣營的來看,人們所期望的自由與恩怨統統來自於兩千年前艾爾迪亞王利用始祖巨人尤彌爾造成的壓迫導致了今天的局面,而對於九大巨人來講,進擊的巨人所謂的自由意志是否是尤彌爾心中所嚮往的那一份自由呢?
  • 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體運動知識點總結
    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物體僅在中立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模型)。在空氣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的影響,與物體重量無關。  2.
  • 怎樣理解數學是邏輯的,愛不需要邏輯,誰才是那《美麗心靈》?
    獲獎感言是感謝妻子的愛,讓他自由的在數學世界裡取得進步。這是一部很震撼的電影,從沒有想到精神分裂症,是如此的讓人絕望從沒有想到。人堅定的意念會戰勝精神疾病,更沒有想到原來愛的力量如此偉大,原來在愛面前任何的疾病都十分渺小,願所有的人都能被自己愛的人以愛善待,最震撼的莫過於這句話,她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唯一的因素。
  • 趙本山外孫曝光:鍋蓋頭白T恤套黑馬甲 片場飆英文
    趙本山外孫曝光:鍋蓋頭白T恤套黑馬甲 片場飆英文原標題:趙本山10歲外孫曝光,容貌清秀有明星範,跟姥爺片場飆英文近日,有網友曬出有關趙本山的一段視頻,視頻中頭戴鴨舌帽的趙本山親自上陣指導一位10歲左右的小男孩表演
  • 電影《神鬼傳奇》:一如過往是大成本大製作,情節與邏輯別太計較
    ,兩片紅葉襯出阿湯哥這片一如過往玩世不恭,卻英勇無比的綠花,這部片阿湯哥還為愛成魔,展現了與過往不一樣的面貌。在考古學家珍妮的同行下,三人找到了深埋在地底幾千年,早被遺忘古埃及公主安瑪奈特的古老棺木,卻因此喚醒了安瑪奈特,帶著千年怨念的她,會帶給現代人類怎樣的詛咒與傷害?跟她有著特殊感應的中士尼克,又會衍生出怎樣的一段神鬼傳奇呢?就是全片的賣點所在。
  • 一份讓你更好理解人類演化、社會運行邏輯的書單(上)
    因為看不見的事實被人們忽略了——因為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法郎,他原本可以用這6法郎買一本書,或者買一雙新鞋。沒發生破窗這件事,他原本可以用這6法郎幹別的事,一樣有所謂乘數效應。運用財政乘數原理,許多人甚至論證戰爭破壞有利於經濟增長。巴斯夏雄辯地指出,破壞、損壞和浪費並不增加國民就業,換言之,破壞並不是有利可圖的。
  • 你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嗎
    你應該是相信「人有自由意志」的吧!一般人想吃燕麥片,很快就會去吃;想騎自行車,很快就騎上去了;如果覺得鼻子有點癢,想都不用想就會去撓一撓。按這種決定論的邏輯,所有的這些行為、行為背後的起因,以及起因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至你出生的時候、你父母的生活,甚至一直追溯下去——直至宇宙出現的那一刻。  與「自由意志」相反的「決定論」認為,人類置身於一個由穩定的因果關係構成的網絡當中,這種因果關係可以一直追溯至創世大爆炸。
  • 想要娃發展智力,這樣的磁性積木可以備一套!入門到高級,2-8歲都可以玩
    我之前也看過淘寶上那些數量很多的積木,發現隨玩具附贈的,大部分都只是一些簡單的圖案填充,沒有難易度之分,對入門的孩子很不友好,而且片數太多,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反而會有比較多的困擾。把一星難度的單片圖案卡片放在磁力板下面,然後寶寶就可以直接在圖案上拼積木。適合兩三歲、或者剛入門的寶寶。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馬克思文本中的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  馬克思畢其一生的理論探究,就是在「書房與現實」的結合互動中,揭示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這是他整個思想理論的主題和主線,他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展開的,馬克思思想演進的歷程,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