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命的衰老與死亡

2020-08-27 大海的童話

大自然的生物大多有衰老的過程。為了避免衰老死亡之後導致物種的滅絕,在物種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自行繁殖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的物種也就滅亡了)。有的為了繁殖下一代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蜘蛛、螳螂、水蟒都有交配過程中母的把公的吃掉案例)。而這種自行繁殖的能力及理念仿佛是基因自帶的,不用經過怎麼傳承教育就自然形成了。

而生物的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仿佛是一個自然規律(大多數人認為是不可抗拒的宿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其實可能與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存環境相關。當到了太空或其他星球上生物就未必會是相同的結果。現在有人也發現了地球上有的單細胞生物有永生的功能,從而認為衰老是生物為了抵禦外界侵食、保存自己生命而分裂進化的一種選擇。 根據能量(質量)守恆定律,各物種之間的衰老死亡是一種能量的重組,死亡即「新生」。比如海裡的一條魚死亡後被其他的魚吃了,死亡之魚的能量重組到別的魚上為新生能量了,能量換一個方式存在於新生命之中。

生物衰老的過程就會導致器官組織的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生病、進而導致生命的死亡。大部分的動物衰老死亡時會離開自己的族群孤獨地死去。而人類在這方面較為反常,一般都希望與自己的親人告別後死去。正如俗話所說:「在笑聲中走來,在哭聲中離去」。

而人死亡後有沒有靈魂的存在呢?人死亡後進行火化是不是破壞了能量的正常轉化呢?人的生存過程消耗了巨多其他生物,在沒有發明火化前,人死亡後的肉體也被其他生物噬食,實現了能量正常轉換重組。但發明火化之後就不能正常能量轉換重組了,不知道這是理性或還是非理性的一種選擇。如果說人的個體沒有靈魂,那為什麼有的人記得「前世&34;之事應該是外星生物幹預的結果(見論生命的起源)。凡我是認為人死亡之後是沒有靈魂存在的,生物的死亡就表示能量要進行轉換重組了 。

果真如此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相關焦點

  • 首個「復活豬」成為現實,復活死亡、顛覆衰老,生命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然而就在近日,《Nature》封面研究刊登了這樣一條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耶魯大學通過一種名為Brain Ex的體外血液流動模擬系統成功將一頭已經死亡4小時的豬大腦成功復活,並恢復正常的代謝活動長達6小時以上。 在試驗中,將豬的大腦從體內取出4個小時後,研究人員將它們引入了BrainEx系統。
  • 死亡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
  • 進化論無懈可擊地表明:所有生命都不應該死亡
    很多人都習慣於思考生命為什麼會死,卻從來沒人思考過生命為什麼本該不死,但還是有科學家開始從這方面認真去思考了。演化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士在1953年就提出了拮抗基因多效性(antagonistic pleiotropy)假設,認為自然選擇讓促進繁殖成功的基因更加豐富,但也在生命後期促進衰老,對長壽有負面影響。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 叔本華論生命的本質、意志、智慧和死亡的輪迴!
    生命是永恆的,但那只能是對於整體,單個個體生命是永遠無法做到永恆的,因為無論植物、動物,抑或高度發達的人類,其最終都會走向死亡,這是大自然早在數億萬年前就已規定好的。對於死亡、意志、智慧,以及生命的永恆性,我們一起看看大哲學家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的?
  • 科普丨感受奇妙的生命旅程,探尋衰老的本質
    在我們生命的前20年,身體發生了近乎奇蹟的變化,因為細胞不停地生長與死亡,我們平均每2年換一個新的身體。而我們的某些選擇,居然能影響到我們的餘生!在生理上,衰老是人的誕生,即受精卵的形成開始一直進行到老年死亡的個體發育史。
  • 從《霍亂時期的愛情》思考死亡,感悟生命
    死亡,一個神奇之謎,一個我們不能不猜而又永遠猜不透的千古之謎。自人類誕生並有了自我意識以來,人及其生死之謎始終困擾著我們。死亡終歸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而這也彰顯了生命的可貴,進而引發人們去思考死亡,感悟生命的意義。
  • 人類不懼死亡,只是害怕衰老!愛因斯坦醫學院博士專訪
    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後把它拋在腦後。 在敬老院睜開眼 一天比一天感覺更好 直到因為太健康被踢出去。我們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在告訴你我們的發現之前讓我花幾分鐘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害怕衰老。伍迪艾倫說他不懼死亡,他只是不想在死亡發生時啥也不做。但這不確切,我們正真害怕的是衰老,而不是死亡。我們害怕生病、醫治。
  • 愛因斯坦醫學院博士專訪:人類不懼死亡,只是恐懼衰老
    我們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在告訴你我們的發現之前讓我花幾分鐘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害怕衰老。伍迪艾倫說他不懼死亡,他只是不想在死亡發生時啥也不做。但這不確切,我們正真害怕的是衰老,而不是死亡。我們害怕生病、醫治。
  • 深度解讀達爾文進化論,生命本該長生不老,為何在幾十年後死去?
    深度解讀達爾文進化論,生命本該長生不老,為何在幾十年後死去?達爾文進化論說明了什麼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們深入解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從本質上來說,人類可能是長生不老的生物,如果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在自然選擇的過程當中,會將作為優秀的基因保留下去,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向下傳播,這些優勢性狀在繁殖的過程當中就會變得越來越強。
  • 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所有的生命,最後的結果都是死亡?
    古人祭祀死亡,是所有生命最後的歸途,從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一步步接近死亡,沒有人可以永遠地活下去,在古代,古人們認為死亡是一種命數,人能活多久完全取決於生死簿上的時限,在現代物理學的幫助下我們才發現,人能活多久完全取決於環境和身體
  • 北師大教授唐任伍:論死亡的公共價值
    誰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壞事,誰就能泰然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老託爾斯泰也曾強調,「一個真正的思想家,無論他想什麼,都不可能迴避死亡這個命題」;Heidegger和Derrida則從死亡本體論的角度認識到,死亡是生命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我們的前方並不斷向我們迫近」[4][5];Hanson在拋卻了自我、身體以及意識等有限存在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出了超越死亡本體論的理解,即「死亡是一個無限的走向虛無的過程
  • 衰老造句和解釋_衰老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髮,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4、梅花魂) 衰老參考例句: 1、人的大腦受訓練越少,衰老也就越快。 2、它們衰老,被印刷品常見的病魔纏身。
  • 男性衰老與女性衰老有何不同呢?
    衰老 衰老是伴隨生命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活動,是機體從構成物質、組織結構到生理功能的喪失和退化過程。 如果把人類衰老看作是一種生物過程,那就是人體機能系統緩慢退化的過程。在人體內部開始發生了組織退化,器官功能受損,並出現慢性疾病。
  • 衰老的真相|衰老是細胞的一種決策
    無論任何生命,都必須要經歷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冥冥中,似乎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這一切,仿佛死亡程序在出生那一刻就已啟動,人類也不例外。所以,自打在娘胎裡開始,我們的身體就好像在經歷一種程序性的衰老過程雖說衰老早已命中注定,但我們人類厲害的一點就是, 不會輕易屈從於自然法則,一心想破解這個自然法則, 即使個體不能達到永生, 至少也要做到延長我們的生命。補充幹細胞抗衰老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活的更長更長一點。
  • 熵增意味著死亡,避免死亡就要阻止熵增,物理學家的生命觀
    在宇宙之內,一切的物質,宇宙天體、山石樓閣,乃至生命,都必須要遵循一個定律,那就是熵增原理。熵增原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之間的一切都遵循熵增原理,宇宙天體、山石樓閣、乃至生命皆是如此,而生命似乎有些特殊。關於生命起源與發展最權威的學說就是達爾文所提出的進化論了,而進化論似乎與熵增原理格格不入。根據進化論的描述,生命最初是簡單的,而後通過不斷的演化,變得越來越複雜,變得越來越高級,也變得越來越有序。
  • 超人類革命:如果醫學可以終結死亡,永無止境的生命有意義嗎
    對抗衰老與死亡顯然,超人類主義革命者是從「改善」的角度貫徹他們的邏輯的,把衰老與死亡看作病理或類似於疾病的不好的東西。衰老和死亡畢竟也會帶來巨大的痛苦,其程度之深甚至超過人的機體染病所帶來的痛苦,因此他們認為,在新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醫學應該儘可能以根除衰老和死亡為目標。
  • 科學網— 建立果蠅繁殖與衰老關係模型
    Carey等人合作,運用統計學方法,從時間年齡和死亡年齡兩個角度,分析了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實驗老年醫學》。 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領域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地做出診斷。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中,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地球上的生命為何都會走向死亡?生命死亡後會進入另一個宇宙嗎?
    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對於人類來說,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經歷,誰也無法避免。今天,我們就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一說「死亡」這件事。
  • 不會衰老,但脫殼是一道坎,會因精疲力盡而死亡
    也就是說,龍蝦一生都會生長,而且各項指標沒有出現衰老的跡象。每生長一次,龍蝦就要脫一次殼,脫殼後身體也會長大20%左右。一般來說,龍蝦脫殼脫得比較徹底,整個外骨骼,包括消化道和胃磨等堅硬的部分,都會被換掉,很難通過外觀來判斷龍蝦的年齡。因此,人們只能很膚淺地從龍蝦的大小來判斷其年齡大小。為什麼龍蝦的壽命如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