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效應

2021-01-15 苟富貴必相忘

    我不懂量子力學,但我記得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實驗,電子的雙峰幹涉,將一個電子通過雙縫,它會發生幹涉現象。而讓人奇怪的是,當人對其進行觀測時,幹涉現象就會消失。也就是說觀測會讓量子從疊加態塌陷到確定態,觀測產生結果。

    而在市場中,也存在觀測者效應。首先解釋一下大資金,當你有一億元,你在市場中優點就是更多的籌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漲跌,但缺點就是機動性太差,當你買入一個股票,它馬上上漲,當你賣出時,就會下跌,這樣就是你的買入都是追高,賣出都是殺跌。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機構更喜歡大市值的票,主要是潛伏跑路都方便。而對於散戶來講,資金量很小,每一個散戶對股價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形成共識,也會有很大的力量。比如去年諾安被罵上熱搜,都是漲了蔡經理,跌了是蔡狗。但人怕出名🐖怕壯,過於引人關注,而且是惡名,最終的結果就是散戶跑路-基金贖回-下跌的惡性循環。雖然每個散戶的力量很弱小,但最終也達到了大資金砸盤的效果。突然感覺這個類比並不合適,但我想不到更恰當的比喻了。

相關焦點

  • 觀察者效應,以及真正的科普
    最近已經在多個場合看到「觀察者效應」這個詞。
  • 小徐筆記|觀察者期望效應,你了解嗎?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 Effect)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的偏見,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觀察者期望效應最常出現於超自然現象研究。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原因很簡單,因為結果被確定了,確實存在觀察者效應,而觀察者改變了粒子形態,那麼是什麼原因改變的不得而知。所以一定是有什麼我們現在不理解的,未知的力量形成了這個結果。比如已知的試驗中,出現的都是都是對於量子,粒子,這種微觀級別發生的觀察者效應。而宏觀上的觀察者效應並不明顯,甚至說沒有。所以精神作用力的量級應該是不大的,或者說普通情況下,自然散發出的精神作用力量級不大,只能影響到微觀領域。那麼不正常的呢?
  • 科學之窗|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量子力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光的粒子性質。
  • 功夫中的觀察者效應,讀此則可知如何運用神意矣
    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
  • -淺談觀察者效應
    雖欲有超脫之意,卻被現實囚於一室之內,超脫者與劇中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影響……簡單的觀察或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常常認為雌螳螂在交配後必定會吃掉雄螳螂,但事實真的如此麼?由此看來,撇開食物的影響,觀察者不自知的觀察行為直接影響雌性螳螂的決定,事關雄螳螂的性命與實驗結論。
  • 觀察者效應可信嗎?
    這就是著名的觀察者效應。愛因斯坦對概率說以及觀察者效應始終不能接受,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某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隱變量影響了實驗的結果,而並非因為觀察而改變。而且,觀察會影響客觀世界,這本身就存在著邏輯問題,因為觀察到底是誰觀察,機器只是設備,最終觀察的還是人,如果說人的觀察能夠改變結果,那麼動物的觀察是不是也行呢?
  • 觀察者效應可信嗎?
    這就是著名的觀察者效應。愛因斯坦對概率說以及觀察者效應始終不能接受,他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某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隱變量影響了實驗的結果,而並非因為觀察而改變。而且,觀察會影響客觀世界,這本身就存在著邏輯問題,因為觀察到底是誰觀察,機器只是設備,最終觀察的還是人,如果說人的觀察能夠改變結果,那麼動物的觀察是不是也行呢?愛因斯坦始終都堅持著他的看法,上帝不擲骰子。
  • 常識積累:都卜勒效應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什麼是都卜勒效應1、現象:奧地利物理學家都卜勒發現:當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會感到頻率發生變化。2、都卜勒效應: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變化的現象叫做都卜勒效應。
  • 都卜勒效應的發現及原理
    雖然不像蘋果砸到牛頓頭上,激發「萬有引力」的靈感那麼神奇,都卜勒效應也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 我的世界:解密觀察者
    很多紅石元件不用說我們都很清楚,但是有的讀者朋友對偵測器(觀察者)不是很了解,那我們今天就來解密一下,看看這個觀察者到底是個啥?觀察者的臉(檢測方塊的變動)觀察者的背面(輸出紅石信號)合成觀察者的合成門檻不高,挖點石頭、紅石,去下界挖點石英就可以合成了。
  • 高中物理說課稿:《都卜勒效應》
    ②以聲波為例結合示意圖,重點說明波源的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的區別,提供探究的依據。③定性分析波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所接收到的頻率變化原因,給出探究過程,突出重點內容。④說明除聲波外的其它機械波、電磁波、光波均會發生都卜勒效應,使學生完整理解都卜勒效應。⑤介紹都卜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強對都卜勒效應的理解。
  • 簡單而真實的都卜勒效應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反映聲音響度與相對於聲源的運動距離成反比的現象,就是都卜勒效應該效應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克裡斯琴·約翰·都卜勒在1842年偶然觀察到一列從他身旁駛過的蒸汽機車時,發現該火車離他越近,汽笛聲就變得越大、且尖銳刺耳,當它逐步遠離他後,汽笛聲就越來越小,且柔和動聽。於是,就在同一年,他就通過研究這類現象,總結出類似於「觀察者和波源發生相對運動時,使觀察者感到波的頻率有較明顯的變化的現象」的重要自然規律。
  • 都卜勒效應
    這種現象叫做都卜勒效應。在光現象裡同樣存在都卜勒效應,當光源向你快速運動時,光的頻率也會增加,表現為光的顏色向藍光方向偏移(因為在可見光裡,藍光的頻率高),即光譜出現藍移;而當光源快速離你而去時,光的頻率會減小,表現為光的顏色會向紅光方向偏移(因為在可見光裡,紅光的頻率低),即光譜出現紅移。
  • 老聲常談 - 都卜勒效應 (一)
    除了在火車上吹小號, 或者是看雙星光譜之外, 我今天挑一種不太常見的方法說幾句都卜勒效應.如果我們並不固定觀察者的位置,而是讓觀察的位置以一定的速度向前挪動 用我們熟悉的語言來說就是,波場中運動的觀察者會覺得波動的頻率發生了改變 這個效應就是我們所最熟悉的都卜勒效應 [愉快的一天可以開始了, 下面的部分跳過吧]因為我們所做的超聲成像都是回波成像。
  • 最新量子實驗:不同觀察者眼中的現實不一致!
    導語:量子觀測效應證實了,觀察者與事件之間存在緊密關聯(事件在未觀測前處於多種可能性的疊加狀態)。現實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觀察者,這意味了人眼看到的現實並不一致(每個人看到的「真實」世界不一樣)。1961年,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將量子力學應用到一個正在被觀察的觀察者身上,會發生什麼?
  • 高中物理 | 12.5都卜勒效應詳解
    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都卜勒效應,都卜勒效應是波共有的特徵。波源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觀察者接受到的頻率等於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當波源和觀察者無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等于波源的頻率。
  • 在相對論中,如何準確地定義觀察者的角度?
    物理學家:每當聽到物理學家在喋喋不休的討論相對論時(並且感謝你的時間),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從移動觀察者的角度......」或「......觀察者看到......」。那都很好,可是如何準確地定義什麼是觀察者的角度呢?
  • 【觀察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