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新突破:碳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更高了!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眾所周知,在一般材料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則幾乎沒有能量耗損,還能在每平方釐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目前,超導材料只有在低溫環境下才會具有超導性。尋找在低壓、高溫下實現材料超導性的方法並將其用於生活中,可謂是應用物理界的重大使命沒有之一。

這次,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NC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型摻硼Q-碳材料(boron-doped Q-carbon),顯著提高了碳基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

圖丨摻硼Q-碳材料

之前,摻硼金剛石作為超導體的最高溫度為11K ( 約-262.15C°),而現在這種新型摻硼Q-碳材料則在35K~57K(約-238.15~-215.6C°)區間內具有超導性,比原有的記錄高了46K。北卡羅來納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教授, Jay C. Narayan說:「把溫度上限從11K提到57K是傳統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超導理論)超導性的一大突破。」

圖丨超導體

在這裡向大家普及一下基本的超導工作原理——BCS理論。顧名思義,該理論是由Bardeen、Cooper、Schrieffer這三個人提出的。他們認為,在低溫低能的條件下,金屬中的自旋相反的電子會兩兩結成「庫珀對」,這些庫珀對的能量高於低溫晶格中原子振動的能量,因此不與周圍發生能量交換,所以不會產生電阻。

圖丨BCS超導理論

最早的超導體是於1911年在4.2K的溫度下發現的汞,然後主要為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銅氧超導體,也就是銅和氧加上其他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再者,就是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這些以元素分類的超導「家族」在內部都有著相似的性質,主要因為基於某種原子形成的晶格震蕩能量低,更適合庫珀對的運動。

相信隨著凝聚態物理的發展,更多超導家族會被相繼開發。

圖丨超導體發現的年份與臨界溫度的關係,隨著不同族別被發現,臨界溫度提高

在製造摻硼Q-碳材料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先用無定形碳(非晶碳,amorphous carbon)和硼(boron)的混合物塗覆基底,然後再將基底暴露在單個雷射脈衝長達幾納秒(nanoseconds)的持續轟擊中。在雷射照射期間,碳的溫度會先升至約4000開爾文,然後快速冷卻。

Jay C. Narayan說: 「通過把硼摻入Q-碳中,我們消除了材料的鐵磁性,並賦予了它超導性。 到目前為止,每當我們增加硼在材料中所佔的比例時,材料就能在更高的溫度下保持其超導性 。相比摻硼金剛石,這個過程增加了接近費米能級時載荷子的密度。

圖丨該材料的結構成像

相比以前的方法,該製造方法能使摻硼碳具有更高的硼濃度,這一數值遠高於使用現有平衡法(equilibrium methods, 如化學氣相沉積)可能產生的硼濃度——如果使用平衡法,硼在摻硼Q-碳中的濃度僅為2%原子百分比,即 每100個原子中只有兩個硼原子。但使用這種基於雷射的非平衡法將硼摻入碳中,我們可以獲得高達27%原子百分比的硼濃度。

硼在材料中的濃度越高,材料就能在更高的溫度下具有超導性。目前,美國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已經使用電子能量損失譜證實了有關高密度超導態的發現。

圖丨摻硼Q-碳的相變溫度為37.8K

目前,研究人員們計劃通過優化材料來提高材料超導的溫度上限。Q-碳能在更高溫度下保持超導性的這一突破在科學上令人興奮,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實現使新型強粘結輕質材料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此外,Q-碳因它具有透明、堅硬、生物相容和耐腐蝕的性質,其超導性對實際應用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研究人員們已有與超導體相配套的封閉循環氦製冷系統,能實現低至10K(約-263.15C°)的環境溫度。而摻硼Q-碳材料可在21K (-252.15C°)的環境中,兩個特斯拉的磁場強度下,承載密度高達4300萬安培的每平方釐米的電流。並且,由於他們們已使摻硼Q-碳在57K(約-216.15C°)下保持超導性,摻硼 Q-碳材料已可被用於實際應用。」

該論文"A Novel High-Temperature Carbon-Based Superconductor: B-Doped Q-Carbon,」發表在《應用物理》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當時美國科學家馬杜裡·索馬亞祖魯(Maddury Somayazulu)的研究組宣布,十氫化鑭(LaH10)在190萬個大氣壓下,可以在逼近室溫的260K以上出現超導性,這是曾經超導臨界溫度的最高紀錄。羅切斯特大學的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與索馬亞祖魯一樣,也一直在尋找最合適的氫化合物。而距離索馬亞祖魯的研究僅一年,迪亞斯就用一種含碳的硫化氫刷新了超導體臨界溫度的紀錄。
  • 新的室溫超導體
    1957年,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利昂·庫珀,羅伯特·施裡弗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的「BCS理論」認為,一個電子在超導體中快速移動會暫時改變材料的結構,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將另一個電子拉到後面。 1986年,兩位物理學家發現,在不同的材料中,氧化銅陶瓷的超導電性設置在更高的「臨界溫度」30 K,或Tc。
  • 室溫超導成功了!
    一種氫、硫和碳的化合物被壓在兩顆鑽石之間,在室溫下實現超導。
  • 室溫超導出爐了
    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臨界溫度再次刷新,近室溫超導獲實驗數據證明
    超導體材料可以以100%的效率傳輸電能。它們有很多應用,例如醫院裡的核磁共振。但是,這些應用都不太順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超導狀態只會存在於遠低於室溫(295K)的溫度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Drozdov等人在《自然》上發文報告了幾個關鍵結果,證實了氫化鑭受到地球大氣一百萬倍的壓力壓縮時,可以在250K達到超導——高於目前已知的所有材料的超導溫度。
  • 神奇的超導——超導體的前世今生
    這種由氫、碳和硫組成的化合物在287.7±1.2K(約15℃)的室溫和267±10千兆帕的大氣壓下表現出了超導性,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室溫超導體。什麼是超導體?超導體的發展又經歷了什麼呢?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一些物質會進入一種神奇的狀態——超導態。此時電阻會消失,而電子能在其中無阻礙地運動,這種物質就是超導體(superconductor),此時的溫度稱為超導臨界溫度。例如,石墨烯薄膜由排列成六邊形的單層碳原子構成,它比鋼堅固,導電性比銅好。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超導現象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為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為超導轉變溫度(Tc)。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問題」經過了數十年的探索,本周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稱他們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不過新的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心壓力四分之三的環境下工作。1986 年物理學家發現,在不同的材料中,氧化銅陶瓷的超導性存在於更高的臨界溫度,即 Tc=30K(約 - 243 攝氏度)。1994 年,研究人員將壓力下汞基氧化銅的 Tc 提升至 164K(約 - 109 攝氏度)。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在一定溫度(定義為超導臨界溫度)之下,超導體電阻為零。儘管嚴格意義上的零電阻無法測量出來,但是精確實驗表明,超導材料的電阻率要比導電性最好的金屬如銀、銅、金、鋁等要整整低了10個數量級。 這意味著,在閉合超導線圈中感應出1A的電流,需要近一千億年才能衰減掉,比我們宇宙的年齡138億年還要長。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超導態下電阻為零。
  • 超導體的新突破,離室溫超導又近了一步
    尋找一種能在零下數百度的極端條件下工作的超導體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但開發「室溫」超導體是一項科學尚未實現的壯舉。然而,中佛羅裡達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正在努力使這一目標更接近實現,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通信物理》雜誌上。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以製作超導量子幹涉儀,用於測量非常微小的磁信號。既然處於超導態的材料有這麼多用途,為何沒有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呢?因為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室溫超導能讓那麼多人心中振奮了吧!
  • 室溫超導問世 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以製作超導量子幹涉儀,用於測量非常微小的磁信號。既然處於超導態的材料有這麼多用途,為何沒有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呢?因為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
  • 室溫超導體來了?新方法能在超導材料中獲得更高的過渡溫度!
    (過渡)溫度的新方法,提高了超導體工作的溫度。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通過超導材料,而傳統的傳輸材料在發電源和最終用戶之間損失多達10%的能量。找到在室溫或室溫附近工作的超導體(電流超導體需要使用冷卻劑)可以讓公用事業公司在不增加所需燃料數量、減少碳足跡、提高電網可靠性和效率的情況下提供更多電力。博科園-科學科普:對於使用新方法測試的材料,儘管過渡溫度保持在室溫以下,但卻呈指數增長。
  • 室溫超導成功了!—新聞—科學網
    ,在室溫下實現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近日,研究人員完成了幾十年的探索,創造了第一個不需要冷卻就能消除電阻的超導體。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換句話說,如果研究人員能夠將這種材料穩定在環境壓力下,超導應用的夢想就有望實現,比如用於核磁共振機器和磁懸浮列車的低損耗電線和不需要冷卻的超強超導磁體。
  • 首個室溫超導體來了,超導技術的春天到了嗎?
    用昂貴鑽石打造首個室溫超導體的研究有什麼意義?走進生活,常溫常壓的超導材料還有多遠?換而言之,人類夢寐以求的室溫超導體終於來了。利用這一特性,人們不僅能做出速度更快、運行耗能更小的超導計算機,還能製作出靈敏度更高、噪聲更小的超導量子幹涉儀。
  • 超導有什麼用?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但在日常生活中,超導體的聲名可比半導體小多了,這是為何?一般來說,半導體在室溫下就能用,但超導體往往需要非常低的溫度環境(低於其超導臨界溫度),這種低溫環境需要依賴於昂貴的液氦或者其他低溫設備來維持,這極大地增加了超導應用的成本。
  • 零下23℃,超導材料的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材料被發現,最高臨界溫度的紀錄也在不斷刷新,逐步向室溫目標邁進。在2018年,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幾乎同時報告稱,壓縮的氫化鑭化合物可能在更高的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其臨界溫度範圍從215K—280K不等。這一理論預測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
  • 零下23℃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而250K,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       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材料被發現,最高臨界溫度的紀錄也在不斷刷新,逐步向室溫目標邁進。在2018年,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幾乎同時報告稱,壓縮的氫化鑭化合物可能在更高的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其臨界溫度範圍從215K—280K不等。這一理論預測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