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由於日本在遠東的不斷勝利,使俄國產生了過度誇大日本實力的傾向。這種疑神疑鬼的心態,使得俄國甚至在歐洲海域都頗感不安全。
以俄羅斯帝國位于波羅的海內的軍艦為主體組建艦隊,繞道非洲開赴遠東,支援被困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旅順分隊—海軍部的作戰綱要是在6月2日發布的。自從馬卡羅夫中將於4月12日戰死以後,俄國海軍在遠東的頹勢已非常明顯。
當然,增援遠東的計劃在最初一段時間,只能是代表一種「計劃」而已。俄國海軍決策層只是基於一種道義邏輯在討論這個增援問題。因為誰都知道,繞道18000海裡從波羅的海派遣一支艦隊去增援遠東的一次局部戰爭,是一件很愚蠢的行為。究竟是象徵性地派遣一支小艦隊去執行這樣的遠徵,還是乾脆徹底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是當時俄國海軍內主要爭議的焦點。
而這場爭論最終在8月10日煙消雲散。當天上午,旅順艦隊黃海突圍失利的消息傳到了彼得堡以後,各方才基本達成了共識—從軍事角度來說,再派遣艦隊馳援旅順已經毫無意義,因為扭轉海上戰局的可能性幾已不復存在。
不過,軍事意義雖然喪失,卻不代表著不該派遣艦隊。遼陽會戰之後, 一直乏人問津的日本戰爭債券逐漸熱銷,而俄國政府通過國際金融市場進行籌資的活動則逐漸變得困難起來。國際投資者關心的是自己的投資是否安全,並且能否獲得足夠的回報。在這種前提下,如果俄國無法儘快在戰場上謀求主動,甚至連一種謀求主動的姿態都無法做出,那麼不等俄軍被日軍打敗,俄國財政就會破產。
基於上述各種考慮,1904那年8月11日,各方在由俄皇尼古拉二世、海陸軍大臣、外交大臣出席的最高決策會上一致決定,以俄羅斯帝國波羅的海艦隊為基礎,組建「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這支艦隊將繞過非洲大陸穿越印度洋奔襲18000海裡,去支援那些被困在旅順的俄國艦艇。負責指揮這支艦隊的,將是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愛將,時任海軍參謀長的羅傑斯特文斯基少將。
早在1897年出臺的《海軍七年發展計劃》中,俄國海軍就對新服役艦艇的配屬有著詳盡的計劃。在原構想中,俄國太平洋艦隊將在1905年以後,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正式通車以後得到加強。為此,海軍專門設計了當時最新銳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當時還在建造中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佩列斯維特級6艘戰艦,則計劃用來加強俄波羅的海艦隊。不過,隨著旅大強租事件的發生以及日本「六六艦隊」計劃的出臺,俄國政府為應付遠東的新局面,修改原定計劃,以當時已經完成的本該配屬在波羅的海的戰列艦群,組建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先行部署至遠東地區。對於主力艦被抽空,軍官、水兵骨幹盡數東去的波羅的海艦隊,海軍部許諾將以正在建造的5艘戰列艦作為補償。不過,由於遠東戰局的嚴重惡化,海軍部許給波羅的海艦隊的這批新銳戰艦,註定也是要被遣往遠東的。
太平洋艦隊第二分艦隊的核心,包括4艘新近完成的博羅季諾級在內的7艘戰列艦。其中,博羅季諾級戰列艦是當時俄國海軍按照20世紀初海軍主力艦的最新標準設計並建造的新銳主力艦。這種戰艦安裝有新式的鎳鋼裝甲板、數據傳輸裝置和光學測距儀。即便放眼世界,亦堪稱一流。
但海軍作為當時技術性最高的軍種(即使在現代,培養一個合格的海軍軍官依然是成本高昂的),並不是光有最先進的船就能打勝仗的。面對皇命和戰局這雙重壓力,波羅的海艦隊對這5年之內的再次「洗劫」雖然無可奈何,但卻不意味著艦隊上下對此就心甘情願。但凡軍隊,都會按照各自的編制形成不同的派系和認同。無論這項任務對俄羅斯帝國而言多麼的重要,就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彼裡呂耶夫中將以及艦隊內大多數軍官而言,這都是無法接受的。上級的命令是要求波羅的海艦隊抽調出最好的也是最新的軍艦、最優秀的人員,去給羅傑斯特文斯基的艦隊。
(上圖)集結於雷維爾港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第二分艦隊
船這一方面,是看得見摸得著,也是無法作偽的。但是在「最優秀人員」這一點上,情況則完全不同了。事實上,組建中的增援艦隊,很快就淪為了波羅的海艦隊各級單位「清理門戶」的垃圾桶—很快,艦隊內的各種兵油子、新手菜鳥、問題人物,甚至是那些有革命黨嫌疑的成員,紛紛拿著由其原上官親自捉刀粉飾一新的履歷,前往新艦隊報導了。由此,無論艦艇如何先進,但看構成新艦隊的這群成員的素質,艦隊的戰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即便是船也有不少問題。被議定劃歸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的艦艇中,戰列艦「鷹」號是博羅季諾級的第三號艦,也是此次遣往遠東各艦中的核心主力。但事實上,由於工期上的延誤,「鷹」號直至艦隊起航之際也未能完全竣工,試航和系統匹配調試一類的必要程序更是奢望。在駛向雷維爾的旅途中,艦內尚有數百噸舾裝品未安裝到位。但支援遠東的艦隊正在集結,起航時間越來越近,「鷹」號必須服從這一大局。迫於無奈,喀琅施塔得方面只能派遣了一堆技術工人上艦隨行,前往雷維爾的旅途全程都有裝配船陪伴。
鑑於上述人所共知的問題,雖然艦隊司令歷來是帝國體制下令人垂涎的職位,但任何一個腦袋正常的人只需看看地圖都能馬上明白,這會是怎樣的一份令人望而生畏的差事了。
在御前會議中得到舉薦的第一號人選,是時任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的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彼裡呂耶夫中將。彼裡呂耶夫年逾花甲,有著豐富的從軍經驗,擅長艦隊管理和調度工作。但根據同僚的觀感,這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將領平日心眼頗多,水兵們形容其為「古銅色的臉上時常擺出一副狡猾的表情」。在聽聞被推薦去指揮增援艦隊後,中將大人立即開動其全部的關係,並且對海軍部乃至皇帝本人婉拒這一重任!當然,撂挑子的同時中將也表示出了良好的合作意願以方便上級能夠下得了臺:要抽調波羅的海艦隊的艦隻那就請便,但是微臣年邁且疾病纏身,統帥艦隊遠航實屬力不從心。
頭號人選不幹,那麼只能另擇賢明了。由於當前最優秀的官僚拒絕了推薦,海軍部的高官們便開始在人選審議的御前會議上進入噤若寒蟬狀態,就連大腹便便歷來以滿臉堆笑著稱軍界的海軍總司令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俄軍水兵們私下裡給此人起了一個外號—「尊貴的280磅肉」),也罕有地擺出一副毫無表情的死人臉,與分配預算時的表現截然不同。最終是皇帝尼古拉二世自己打破了沉默,親口敲定了頂缸的人選—時任海軍參謀長的齊諾維奇·洛維奇·羅傑斯特文斯基少將。
羅傑斯特文斯基生於1848年11月11日,現年56歲。他身材高大,相貌威武,一臉鬍鬚被梳理得整整齊齊,以俄國的審美標準來看,算得上儀表堂堂、英武逼人。其為將之道,威武苛烈有餘但柔性不足,不怎麼懂得體恤下屬。這種性格的軍人對屬下的要求極高,對自己的標準則更為苛刻。正如馬卡羅夫中將曾斥責過的「巴揚」號巡洋艦艦長維倫上校,下屬之所以對其尊敬,完全是因為更加懼怕他。所以,這樣的上級也許能管制出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但卻很難使下屬做到「將士用命」。
在就任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司令之前,羅傑斯特文斯基一直在海軍司令部內擔任參謀工作,並於1877年至1878年間對土耳其的戰爭中立有功勳。其軍旅生涯可以說是相當的順利,特別是他在指導了1902年夏季德皇和皇帝於雷維爾會面時的俄國海軍觀艦式後,開始被尼古拉二世注意並器重。官運亨通的他在被皇帝欽點調任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司令之職前一年,甚至登上了海軍參謀長的位置。
基於羅傑斯特文斯基的這種履歷,反對他出任太平洋艦隊第二分隊司令的人自然存在,其中包括婉拒了該職務的彼裡呂耶夫中將。其理由便是—此人並無多少海上作戰的實戰經驗,甚至沒有實際指揮大艦隊出海的經歷。在戰爭結束後,這類指責可以成為俄國權貴們痛打落水狗互相推卸責任的藉口。
(上圖)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前任海軍參謀部參謀長—齊諾維·彼得羅維奇·羅傑斯特文斯基少將
而在現在,這些只不過是拿不上檯面的胡扯—自克裡米亞戰爭之後,和平對於俄國海軍而言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不論是1877年和土耳其的戰爭,還是1900年列強們因中國的「義和團」事件而結成的聯合艦隊,海軍所起到的都只是輔助作用,大規模海戰並未再現。
8月30日的御前會議終於議定了支援遠東的整個計劃,同時也決定了艦隊司令的人選。無疑,皇帝親點的羅傑斯特文斯基將擔負起這個重任。但這個結果與其說是他如詔書上寫的那樣眾望所歸,反倒更像是迫於無奈。
領軍人選有了,那麼下一步的問題便是組建「大軍」了。海軍部和皇帝的命令都是從波羅的海艦隊的船隻和水兵內加以精選,組成一支「精兵」去馳援遠東。這不稀奇,大凡有此類的任務派下來,那麼肯定都會以這麼一個「萃取精銳」的命令為開篇,自然,這種「萃取精銳」的命令在實際執行的時候也肯定不會是那麼一回事。鑑於艦隊的人員構成,俄國海軍內有人揶揄道—這根本不是什麼艦隊遠徵,分明是即將被充軍18000海裡的勞改遠徵團。
本文摘自《日俄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