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流水侵蝕有什麼了解嗎?曉慧老師今天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河流侵蝕其流經的沉積物和巖石的過程,叫做河流侵蝕作用。河流侵蝕作用塑造了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河流地貌,發育而成的河流哺育了河流沿岸的人民。
起初,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留存在地表的水體向下沿著地表的自然斜坡流動,流速小,水層薄,形成坡面片流,其無固定流向,通常形成網狀細流,當溝槽雛形出現時,已經形成了溝谷的原始形態,隨著流水量的增加,衝刷能力的增強,片流向溝槽匯聚,轉變為溝槽流水,其具有固定流向,久而久之,隨著侵蝕的加深,衝溝流水與地下水匯合得到水源補充發育成河流,之後隨著一系列發育過程形成河谷。
按照河流侵蝕的方式,我們將河流侵蝕劃分為溶蝕、水力作用和磨蝕作用。
溶蝕作用
溶蝕,顧名思義,就是將巖石的易溶成分溶解,造成巖石的侵蝕。其要求的條件也很明顯,是要求所含易溶礦物巖石分布廣泛且數量多的地區,尤其是鹽類巖石分布多的地帶。最典型的是我國西南雲貴高原碳酸鹽巖喀斯特地貌分布區。
水力作用
水力的作用也很好去想像,其相對偏重於水本身的作用,由於水的衝刷力使得巖石及沉積物遭到破壞,最典型的是洪水的作用,它以強大的衝擊速度使得河道、河岸遭到破壞。
磨蝕作用
河流在流動的過程中,常常會攜帶碎屑物以及礫石等容易侵蝕河床的工具,這些碎屑物以及巖石使得河床被侵蝕破壞,同時也在磨碎著這些沉積物以及巖石,使得其到下遊堆積時的粒徑逐漸減小。
按照河流侵蝕的方向劃分,我們可以將河流侵蝕劃分為下蝕、側蝕、溯源侵蝕。
河流不同發育時間以及河道所在範圍有不同的主要侵蝕方式。如河流發育早期,河流多以溯源侵蝕和下蝕為主;在河流發育中後期,以側蝕和下蝕為主,存在溯源侵蝕。
下蝕
下蝕是指河流垂直向下侵蝕。
對於入海的河流而言,下蝕的下限就是海平面以及海平面沿大陸方向延伸的平面,即侵蝕基準面。不入海的河流以其注入的水體表面為其局部侵蝕基準面,有些河流的局部侵蝕基準面也可以低於海平面,注意只有局部侵蝕基準面才有這個性質。
侵蝕基準面可能會隨著氣候變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或地殼運動等發生改變。
側蝕
河水衝刷河道兩側以及谷坡使得河床左右遷徙,河床谷地加寬的作用叫做旁蝕,也叫側蝕。
高中階段常見的側蝕有兩種。
首先就是在河流彎道處,由於最大流速偏向於凹岸位置,最大流速向凹岸偏移。再由於離心力和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河流主流線偏向於凹岸,水體呈現螺旋式前進,從而侵蝕物質再補充凸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其次在平直的河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水體運動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在彎曲河道處,考慮引起凹岸侵蝕的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二力的作用,如果二力方向一致,那麼對凹岸的侵蝕力增強,如果二力方向相反,則抵消部分作用力,對凹岸的侵蝕力減弱。
由於凹岸的最大侵蝕點和凸岸的最大堆積點並不是在水流頂部,而是偏向於前方,因此河床呈彎曲狀不斷向下遊方向遷移。後期會發育為牛軛湖或離堆山。
離堆山
牛軛湖
溯源侵蝕
溯源侵蝕是向源頭方向侵蝕,加長的作用。
溯源侵蝕主要發生在河谷的溝頭,由於上遊垂直侵蝕能力強,加之山體片流的影響,溝頭便出現向上坡方向延伸的傾向,溝頭流水作用掏蝕巖石,使得溯源侵蝕得以延伸。
另外,在某種情況下,侵蝕基準面可能會下降,此時在河口段也會發生溯源侵蝕;還有一種溯源侵蝕典型現象是瀑布的後退;襲奪河的溯源侵蝕也往往強於被襲奪的河流。
溯源侵蝕使得許多分割的、規模小的流水連接起來,使其匯聚成統一的完整水系。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都有認真看完記好筆記嗎?如果有的話那老師給你們點個讚!喜歡的話記得多多關注一下曉慧老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