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結合計算探討非富勒烯受體Y6在OSCs中的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2020-08-28 知研光電材料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研究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在有效電荷產生的情況小使電壓損失最小化。 2019年初報導了一種非富勒烯受體(命名為Y6),它可以同時實現OSC的高外部量子效率和低電壓損耗。 在這裡,我們使用實驗和理論建模相結合的方法來揭示這種最先進的OSC體系的結構-特徵屬性-性能關係。

該工作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實驗工作由華南理工大學曹庸院士、葉軒立教授團隊完成,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著名計算材料化學家Jean-Luc Bredas提供了理論建模分析,通過實驗和理論建模分析結合的系統研究,以建立基於非富勒烯受體Y6在OSCs中的結構-特徵屬性-性能關係。

他們發現Y6分子的幾何彎曲形狀導致了獨特的π-π分子堆積,這是在單晶中發現的,並通過GIWAXS測量和MD計算證明可以保留在旋塗膜中。 這種分子堆積使電子波函數顯著地三維離域化,並形成有效的電子和空穴傳輸通道,使Y6成為具有平衡的空穴和電子傳輸特性的雙極性分子材料。 當它與給體聚合物(PBDB-T-2F)以較小的HOMO能量偏移量混合時,這種特性可以促進有效的空穴傳輸和電荷收集。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尋常的分子堆積在實現低電壓損耗(主要歸因於低ΔVOC,nr)和高電荷產生效率(包括Y6分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提供長激子壽命的過程中,離域激子的形成和較低的非輻射衰減率實現了較高的PLQE。 結合二元共混物中激子和電荷傳輸狀態之間的小能量差,對於這種低帶隙系統,實現了相對較低的非輻射電壓損耗。

其次,電子波函數在給體/受體界面處的離域顯著降低了空穴和電子對的庫侖引力,從而降低了電荷傳輸 態的解離勢壘。 通過整合三元混合策略來改善電荷傳輸而又不影響Y6分子堆積,在保持低電壓損耗和有效電荷產生的同時,FF得以提高,PCE達到了16.5%。

他們的工作突出了這種最新的OSC體系的基本結構-特徵屬性-性能之間的關係,從而為合理的材料設計和商用OSC器件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相關焦點

  • 吸收波長近1000 nm新型非富勒烯受體小分子用於提高OSCs性能
    非富勒烯受體(NFA)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絕大多數NFA吸收光的波長僅處於600-900 nm之間,從而阻止了短路電流密度(Jsc)的進一步提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城市大學Alex K-Y Jen教授團隊近日通過將弱吸電子的苯並三唑(Bz)和強給電子的硒基分子結合在一起,設計了新型稠環π核BzS。研究人員還改造了Bz部分上N-烷基鏈的長度以調節分子形態,得到了另外兩個NFA :mBzS-4F和EHBzS-4F。
  •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烷基鏈工程用於溶液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
    通過開發新的光活性給體和受體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已超過17%。與傳統的富勒烯受體相比,非富勒烯受體(NFA)具有低帶隙、能級可調、近紅外吸收強、平面性好、結晶度可調等優點。基於NFA的OSC不僅具有更高的PCE,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具有更好的操作穩定性。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顏河&劉峰: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效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其中最典型的Y系列NFA受體當屬Y6,它可以實現較小的電壓損失(0.5 V),同時保持出色的短路電流密度(Jsc)和填充係數(FF)。
  • 顏河&劉峰AEM: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性能OSC
    近年來,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NFA)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的發展,這是因為NFA可以提供容易調節的化學結構和能級,從而實現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目前,光電轉換效率(PCE)超過16%的幾種最先進的NFA大多數基於Y系列。
  • 非富勒烯受體的偶極矩與基於P3HT的OSC活性層形貌之間的相關性
    基於P3HT和非富勒烯受體(NFA)的有機太陽能電池(OSC)由於其低成本可進行大規模製備受到了研究人員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由於控制混合物膜性能的策略不明確,使用非滷化溶劑製備的基於P3HT / NFA的OSC仍然受到限制。
  • 揮發性固體添加劑在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近年來,通過有機材料的分子設計及電池器件結構的優化等各種策略,OSCs的性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其中,在給體-受體材料兩元組分的活性層中引入第三組分是提高OSCs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拓寬兩元電池在近紅外區域內的光譜吸收,作者將窄帶隙受體材料(IEICO)1作為第三組分加入到基於寬帶隙給體:中帶隙受體(J52:IT-M)的兩元活性層中,使得其短路電流顯著提高並獲得了超過11%的光電轉化效率。為了進一步探究第三組分的其它功能,作者將四氰基對醌二甲烷(TCNQ)引入到非富勒烯OSC中,以期它可以作為分子摻雜劑來提高活性層的光電導率。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有機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材料由於設計合成簡單,在可見光甚至是近紅外區域有較強吸收,且能級可調,因而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基於稠環單元的小分子受體材料,通過優化其稠環單元結構,調整烷基側鏈,以及引入滷原子等方法,可以使其單節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突破16%。其中,滷原子的引入可以有效調控這類小分子的吸收光譜以及能級分布,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提升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性能的途徑。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鄭慶東團隊《Angew》:高效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新策略:無sp3碳橋梯形稠環體系分子的聚集調控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單、能級和帶隙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眾多具有不同結構類型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 (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最為廣泛。近5年來,得益於人們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取得了持續突破。
  • 效率高達15.34%的全小分子OSCs,富勒烯添加劑可提高填充因子
    眾所周知,由全小分子組成的溶液處理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具有化學結構清晰、材料純度高、批量合成重複性好等特點,具有工業化生產的前景。通過對電子給體結構的改進,選擇Y6作為電子受體,可獲得光電轉換效率(PCE)大於13%的ASM-OSCs。
  • npj: 有機太陽能電池供體-受體材料
    近日,武漢大學閔傑研究員課題組在開發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光伏體系的研究過程中,利用機器學習在合成新材料之前建立化學結構、供體/受體匹配體系和光伏特性之間的關係,並對新材料結構以及供體/受體材料配對進行效率預測,建立了分子結構、供體/受體對與性能之間關係的多種可預測模型,可對供體、受體材料以及活性層供體/受體對進行快速的評估和篩選,並據此評估並確定了最優算法模型來指導設計高性能的有機光伏材料體系
  • 顏河:含硒雜環非富勒烯受體製備效率超過16%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小分子受體(SMA)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並能夠實現富勒烯受體無法實現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OSC),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最近,以Y6為代表的新型小分子受體以及其衍生物受到廣泛關注,以Y6為受體製備的高性能OSC其文獻效率高達15.7%。Y6的發現啟發了OSC領域對這類重要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進行研究,並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修飾改性。
  • 受體-給體-受體(A-DA'D-A)型受體實現的高性能OPV研究進展
    近兩年來,以Y6為代表的受體-給體-受體(A-DA&39;D-A行受體小分子進行了綜述並結合代表性的分子結構分析、總結該類分子的構效關係。除此之外,作者對於基於A-DA&39;D-A型受體種類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不僅需要高性能的受體材料,而且需要對聚合物給體的化學結構和光電特性進行細緻的調控。這不僅是目前非富勒烯受體太陽能電池效率最突出的結果之一,並一舉使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了富勒烯受體的最好水平。
  • 全聚合物非富勒烯疊層太陽能電池
    基於全聚合物給受體材料的有機光伏器件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聚合物電子受體材料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富勒烯受體材料在可見和近紅外區域的吸光係數較低,化學結構修飾困難,相區熱穩定性差等缺點。同時聚合物受體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形貌穩定性。
  • AEnM:聚合物聚合程度在高性能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中的內在作用
    在過去五年中,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為受體的PSCs在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PCEs)從11%迅速提高到17%以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基於非富勒烯小分子的PSCs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快速的性能退化,尤其是在暴露於氧氣、光照或高溫環境下。因此,開發具有穩定光伏性能且不出現不良降解的高效PSCs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無序對開路電壓的影響
    點擊上方↑ 「新能源前線」 ↑關注我們過去幾年中,基於有機物給體與非富勒烯受體共混的有機塊體異質結
  • 對稱誘導有序組裝實現基於苝二亞胺高性能非富勒烯OSC
    有機半導體的可控組裝為深入了解其結構與性質關係開闢了一條途徑,在此基礎上,辨別有機半導體的組裝可以實現相關性能的改善。然而,對其分子可控性的詳細研究目前仍具有挑戰性。此外,PDI部分在單組分OSC中顯示出重要作用,同時也顯著提高了這些製備工藝簡單的OSC的穩定性。儘管如此,基於PDI的OSC的性能仍然遠遠落後,更多的研究工作應致力於探索更多的新型PDI分子,以實現更高效的OSC。
  • EES:微調非富勒烯受體上側鏈取向促進OSC效率高達17.7%
    非富勒烯受體(NFA)由於其高度可調的形態與光電特性,已成為有機太陽能電池(OSC)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最近,Y系列NFA的飛速發展使OSC領域發生了巨大轉變,製備的相應器件效率現已超過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