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類數量的增長和自然環境的矛盾一直存在,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沒有動物的陪伴,只有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才能看到警惕的野生動物少量存在。
所以在我們國家,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愛好者、研究者、攝影師的數量是非常少的,而以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攝影作為業的職業攝影師就更少見了。
那麼,彭建生老師、董磊老師、左凌仁老師所從事的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是什麼?他們又是怎樣工作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從夏季的三江併流生態研學營,到冬季的滇西北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研學營,一個詞頻繁地出現在研學營導師們的介紹裡、課程分享裡,那就是「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
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是一種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主要用拍攝帶有科學數據的野生動植物數碼照片和視頻來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監測和宣傳展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全球銷量高達1300萬份,催生一批頂尖自然攝影師的誕生。他們進入非洲、南美,潛心拍攝,影像作品在全球廣為傳播,一批野生動物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而中國,始終是一片處女地。從荒涼野性的可可西裡,到千米雪山連綿不斷的三江併流區,不僅有豐富的種群,更有很多罕有人知、獨屬於中國的動植物。
在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攝影師的眼裡,攝影具有審美和科學取證的雙重屬性。國外有博物學傳統,達爾文隨軍艦遠行,會帶上幾位畫師,隨時畫下物種樣貌。今天的野生攝影師,相當於當年的畫師。
於是,在寒冷四月凌晨五點的懸崖邊,在百公裡內都沒有人煙的無人區,在翻越N個山頭徒步穿越叢林才能抵達的溝谷裡,您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在這樣高難度、艱苦、惡劣的環境下,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攝影師團隊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在中國為人跡罕至的角落拍攝了大量精彩的照片,其中包含異常珍稀、難得一見的物種。
他們趴冰臥雪幾天的守候,只為等待動物和自然環境結合得為緊密的一張照片;他們用各種攝影手法,紅外、紫外、微距、顯微、水下、航拍,只為以影像的語言揭開自然的面紗;他們開創了照片、活動影像、科學數據、文字資料等相結合的自然生態調查方法,已經被眾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所認可。
這是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的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攝影師,為中國的自然普及和保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自己也樂在其中,願意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熱情。
作為其中的一員,彭建生老師夏季研學營分享時說到:
「我們的工作和其他的攝影師有很大的不同,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的本質是調查,攝影是調查的方法與手段,有它自己的系統要求與標準。需要對調查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做全面的調查,也就是您見到什麼都需要拍攝下來。
我們是攝影師,要比科學家記錄的更美。科學的素質和攝影師的審美是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的特質,兩個方面都不可或缺。
自然攝影經常會有讓人怦然心動的時刻。在野外,對面突然出現一頭大型哺乳動物,腎上腺素頓時激發您全身緊張、興奮、按耐不住的心跳。這種刺激是其他題材拍攝、藝術,乃至生活中幾乎完全感受不到的,我太喜歡這種野性的遭遇!
而大自然總是能不斷給您這種特殊的體驗,所以我在野外總是期盼這種刺激,不斷領受這種激情,在大家眼裡也就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
我的拍攝目的不在於拿獎,而在於通過影像的廣泛傳播,讓人們了解雪豹,喜歡雪豹,關注雪豹,從而關注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改善。珍妮古道爾說過: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避開人頭湧動的春節大假,行走在滇西北鬱鬱蔥蔥的山谷裡,在自然博物學家的帶領下,前往5個隱秘的世界,考察到此越冬的候鳥,與世代棲息在此地的野生動物。
一起學習博物知識,發現美麗中國,感受自然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