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入門爽毛骨,清絕廣寒宮。」千百年來,這廣寒宮一直是月亮的代稱。多少與月亮有關的詩句,都是表達了一種悲傷的情緒。如今,這吟詠了千百年的月亮,終於在科學的進步下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原來,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沒有大氣層,保溫能力不好,所以被太陽照射時,被照到的那面溫度最高可以達到160℃,但是沒有陽光照射的另一面,卻是極寒之地,最低可以低到-180℃。月球上的斑斑點點,並不是桂樹的枝葉或者是廣寒宮闕,而是一片荒涼之地上面布滿的坑坑窪窪。可是古人沒有上過月球,月球又那麼亮,他們是怎麼知道月亮上面是寒冷的而不是炎熱的呢?
01
其實古代對宇宙之類的研究是比較深的,和西方一樣,會給每顆肉眼可見的星星命名,比如金星叫太白或者長庚,北鬥七星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不僅是西方有佔星術,我國古代也有,古裝電視劇中也會經常從那些神機妙算之人口中聽見:「我夜觀天象…」而對於自身所處的地球,卻沒辦法從整體去觀察,所以種種推斷之下,都相信「天圓地方」的說法。這樣就能很好地解釋白天只能看到太陽,而晚上能看到月亮星星的原因了。他們並不知道星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是白天太陽的光線太強,以至於我們不能觀察到星星那微弱的光芒。
因為白天的溫度高,而古人也能夠將這種現象與太陽的出現相關聯,所以都認為熱氣是太陽發出來的,而晚上比較寒冷,此時恰好又有月亮的光芒,所以寒氣是從月亮那來的。這樣,古人們都統一了看法,覺得月亮上應該是極其寒冷的。在當時落後的科技水平下,這樣的想法也很難讓人推翻,於是這就成為了一個天文常識了。詩人們在寂寞的夜晚,總是能看到一輪月亮高高地掛在空中,伴隨著由它聯想出來的寒氣,難免讓人觸景生情。但是不僅如此,月亮還與很多其它的文化聯繫在了一起。
02
中國古代的哲學體系,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以來,一直是獨尊儒術的。但是道家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成分,它不注重研究人與社會道德,而是對自然之道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貢獻。道家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陰陽學說,這是一個十分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分支。它將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分為陰陽兩面,陰和陽相生相剋,構成整個世界。其中太陽屬於至陽之物,與剛、熱、盈相關;而月亮屬於至陰之物,與寒、柔、損相聯繫,由於與太陽對立,月亮就自然是至寒的代表了。
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也有很多與月亮相關的,並且都是帶有悲慘意味的故事。在嫦娥奔月的神話中,因偷吃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而飄入月宮的嫦娥,只能一人住在悽冷無人的廣寒宮中,與月兔為伴,永世都不能再見到自己心愛的后羿。在另一個「吳剛伐桂」的故事中,月亮上的桂樹瘋長著,吳剛每日只能砍伐著這些枝椏。他的心中,是同樣的一種永無盡日的絕望在月亮的圓與缺中伐了又長。每日被鷲鷹啄食肝臟又生長回來的普羅米修斯尚且還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拯救,而吳剛與嫦娥卻再無人拯救,只有那些人世間的詩人們,還會惦記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人生的周而復始,國家的榮辱興衰,都被那悽冷的月光注視著,漠然著。由這些引起的詩人們的共鳴,也在不同時光中同一片月色被反覆吟詠。
結語
如今的月亮已經被科學解釋成一塊沒有感情,沒有生命的巨石。50多年前阿波羅登月,他的一小步,整個人類的一大步。當美國國旗插到那片寒冷土地之時,人類互相攀比的戰場已經延伸到了月球,隨後的蘇聯、歐洲、中國等各大強國都紛紛不甘示弱。而月亮始終是那個孤高自傲的絕色美人,她雖然反覆被歷代的人吟誦著,悽冷的光卻仍然是沒有一絲溫度。人類以為的徵服月球,她也完全不會另眼相看。其實,它本只是一個物體,談不上有情無情,那些詩句,也不過是詩人們的自憐自艾,將那些溢滿的孤獨情感灑向宇宙。
文|南書房|歷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