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書話:我站在人生邊上

2020-12-08 騰訊網

[摘要]我曾讀過伯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內容和結論全都忘了,只記得一句時常縈迴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旋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楊絳

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1.鬧鬼: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鬼附人身的傳說,我聽得多了,總不大相信。但仔細想想,我們常說:「又做師娘(巫婆)又做鬼」,如果從來沒有鬼附人身的事,就不會有冒充驅鬼的巫婆。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亞的話: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左傳》也記載過鬧鬼的事。春秋戰國時,鄭國二貴胄爭權。一家姓良,一家姓駟。良家的伯有驕奢無道,駟家的子皙一樣驕奢,而且比伯有更強橫。子皙是老二,還有個弟弟名公孫段附和二哥。子皙和伯有各不相下。子皙就叫他手下的將官駟帶把伯有殺了。當時鄭國賢相子產安葬了伯有。子皙擅殺伯有是犯了死罪,但鄭國的國君懦弱無能,子產沒能夠立即執行國法。子皙隨後兩年裡又犯了兩樁死罪。子產本要按國法把他處死,但開恩讓他自殺了。

伯有死後化為厲鬼,六七年間經常出現。據《左傳》,「鄭人相驚伯有」,只要聽說「伯有至矣」,鄭國人就嚇得亂逃,又沒處可逃。伯有死了六年後的二月間,有人夢見伯有身披盔甲,揚言:「三月三日,我要殺駟帶。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我要殺公孫段。」那兩人如期而死。鄭國的人越加害怕了。子產忙為伯有平反,把他的兒子「立以為大夫,使有家廟」,伯有的鬼就不再出現了。

鄭子產出使晉國。晉國的官員問子產:「伯有猶能為鬼乎?」(因為他死了好多年了。)子產曰:「能。」他說:老百姓橫死,鬼魂還能鬧,何況伯有是貴胄的子孫,比老百姓強橫。他安撫了伯有,他的鬼就不鬧了。

2.靈性良心: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靈性良心。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慾、性慾。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窠、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註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註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裡講得具體。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3.靈肉之爭:誰做主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於私心,或是出於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於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情已成過去。靈性良心事後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我曾讀過伯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內容和結論全都忘了,只記得一句時常縈迴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旋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錯啊,人做得了主嗎?

4.人生有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憑什麼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講理的。孔子曾慨嘆:「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是命,就犟不過。所以只好認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曾國藩頂講實際,據說他不信天,信命。許多人辛勤一世,總是不得意,老來嘆口氣說:「服服命吧。」

5.萬物之靈:他只順從自己的靈性良心行事

我們的正義感也是出於本性的。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了維持正義,不怕和暴力鬥爭。儘管有權有勢的人以權謀私,貪汙腐敗;儘管推翻了一代暴君,又產生一代暴君,例如法國十八世紀推翻路易王朝的羅伯斯庇爾( Robespierre,1758-1794)高呼自由、平等、博愛,掌權得勢後殺人如麻,稱為「恐怖的統治」,隨後自己也上了斷頭臺;貪汙腐敗的官吏清除了一批,又會滋生一批,但是清廉的官,終究是老百姓希望而又愛戴的「青天大老爺」。我國的包拯不就成了「包青天」嗎?敢對當朝暴行提出抗議的還代代有人,不惜殺身成仁。

我國的孔子最平易近人。他曾一再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曾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曾讚許曾點:「春服既成……」帶幾個青少年「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可是他暮年看定自己「莫我知也夫」;「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吾已矣夫」。

可是他並沒有乘桴浮於海,也沒有春遊散心,孔子六十八歲了,退而刪《詩》《書》,作《春秋》。作《春秋》,就是在左丘明的傳記上,加上按語,用簡約而恰當的一字、兩字,或貶或褒,評點了某人某事的是與非、該或不該。他的評語真是一字千鈞,能「使天下亂臣賊子懼」。他盡可以教教學生,不問世事了。可是還是要用他的春秋筆法來維持正義,和亂臣賊子作鬥爭。不管別人是了解或責怪,他只順從自己的靈性良心行事。

6.人的可貴:一生尋求智慧的蘇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如果天地生人,目的是人類的文明,那麼,天地生就的人,不該這麼無知,這麼無能,雖是萬物之靈,卻是萬般無奈,顧此失彼,而大部分人還醉生夢死,或麻木不仁。我們只能看到宇宙無限大,而我們這麼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數千年來,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數千年已過去了,有靈性有良心的人,至今還在探求人生的真諦,為人的準則。一生尋求智慧的蘇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急於了解什麼是「道」,「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怎麼學呢?《論語》裡沒有說。《大學》是曾子轉述孔子的話。講了怎麼教,學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一作『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我參考了宋代理學家的注釋,試圖照我自己的見解,解釋如下:教誨成年的人,就是要他們「明『明德』」——「明」就是明白,「明德」就是按照天理,為人行事,「在新民」就是要他們去掉舊時的汙染,「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在止於至善」就是對自己要追求完善,達到至善的境界。

7.修身: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錘打,不能火燒水淬。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

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洩,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得寬容,允許身心和諧。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克制並疏導。

孔子很重視「禮」和「樂」。《禮記》裡講得很周到,但《禮記》繁瑣。我免得捨本逐末,只採用《禮記》裡根本性的話,所謂「禮之本」。孔子曰「禮者,理也。……理從宜。……」這就是說,「禮」指合理、合適。禮「以治人之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的感情,都由肉體的慾念而來,需用合理、合適的方法來控制。要求「達天道,順人情。……」肉體的基本要求不能壓抑,要給以適度的滿足。

8.鍛鍊:受鍛鍊的是肉體,鍛鍊出來的是精神

奧運會原本是古希臘享神的賽會。古希臘滅亡後早已廢棄。十九世紀法國顧拜旦男爵(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有鑑於當代商業化的弊端,提倡公平競賽和古希臘運動員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重興了奧運會。奧運會的精神:爭取提高自身的能力,勝人一籌;比賽講究公正合理,光明磊落,不容欺騙作偽。訓練體格,也鍛鍊人的品格。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其爭也君子」的君子之風,和奧運精神略有相似處。每個人都要有爭取勝人一籌的志氣,而在與人競賽中,練就公正合理、崇尚道義的品格。當今商業化的社會,很需要這種作風,推而廣之,無論商業界或其他各行各業,都該有奧運精神。受鍛鍊的肉體不免死亡,崇尚道義的精神就像點燃的聖火,遍傳天下,永恆不滅。

所以受鍛鍊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鍊出來的是精神。

(以上摘自《走到人生邊上》)

轉自「商務印書館」微信公眾(shangwu1897),騰訊文化合作自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雋永的往事書話
    拜讀《歲月遺痕》之前,只知金濤是安徽人,北大地理地質系畢業,到過南極等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採訪,以科普、科幻知名,曾擔任科普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歲月遺痕》使我得以略窺其青壯時期的人生脈絡,異日如果有人研究金濤(相信一定會有),該書無疑是最重要的史料。 《歲月遺痕》由學苑出版社出版,共414頁,分為「往事」和「書話」兩部分。
  • 90歲楊絳坦言:在親人去世後,我忙碌著一件事,所以不覺得孤獨
    人生太長,總有高峰低谷。一個人想要過得好,不是學著避免苦難,而是學會如何走過苦難。面對痛苦,很多人選擇忙碌,起初可能是一種麻痺,但日復一日地忙於自己喜歡的事,終於能為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救贖。就像走到人生邊上的楊絳。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中國傑出的翻譯家、作家、小說家、劇作家,等等光環集中在這位老人身上,她就是楊絳,出身名門,書香門第,寬厚待人,從容優雅,能撐得起這幾個詞語疊加稱讚的女子,世間唯有楊絳先生。她的丈夫是錢鍾書,也是一位享譽文壇的作家,但是楊絳先生並沒有生活在丈夫的光環之下。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終於如她所願「回家了」。
  • 錢鍾書楊絳「吵翻」,楊絳稱:贏了,我也不開心
    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感情,實在是羨煞旁人。錢鍾書和楊絳是一見鍾情,兩人相識是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當時楊絳剛好去看望自己的同學。而錢鍾書是當時清華大學最出名的才子。很巧的是,錢鍾書正好是楊絳同學的表哥,兩人就這在命運的安排下見面了。
  • 百歲作家楊絳十句經典名言,句句充滿哲理,發人深省,值得收藏
    而在這部偉大作品之中,從始至終,楊絳給予建議,字裡行間都充滿著楊絳的身影。翻譯家是楊絳的一個頭銜,她曾為國人翻譯過多部世界級著作,最具代表的是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訶德》。據說,為了能更好的翻譯這部世界名著,當時48歲的楊絳毅然決定再學西班牙語。48歲的年紀還在要求進步,我們年輕一輩沒有理由不學習。
  • 楊絳| 隱身衣 (值得細細品讀)
    阱裡壓壓擠擠的蛇,一條條都拚命鑽出腦袋,探出身子,把別的蛇排擠開,壓下去;一個個冒出又沒入的蛇頭,一條條拱起又壓下的蛇身,扭結成團、難分難解的蛇尾,你上我下,你死我活,不斷地掙扎鬥爭。鑽不出頭,一輩子埋沒在下;鑽出頭,就好比大海裡坐在浪尖兒上的跳珠飛沫,迎日月之光而生輝,可說是大丈夫得志了。人生短促,浪尖兒上的一剎那,也可作一生成就的標誌,足以自豪。你是「窩囊廢」嗎?你就甘心鬱郁久居人下?
  • 錢鍾書深情表白楊絳:你身上的互不相容的三種「身份」,我最喜歡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實在不放心這個憨憨,就暫停學業,陪他一同前往。到英國一年多後,楊絳懷孕了。錢鍾書得知自己要成為爸爸,眉開眼笑地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像你一樣。」
  • 《我們仨》:「萬能」楊絳與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和家的樣子
    「萬能的楊絳」與調皮的錢鍾書在他們仨的家中,楊絳是「萬能的」。錢鍾書有次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說,「這是墨水呀!」 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楊絳一生活了105歲,在她與錢鍾書的婚姻裡,我看到了愛情成熟的樣子。在《我們仨》中,切實的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苦中作樂的溫暖與美好。讀完《我們仨》這本書,我讀到了婚姻的美好,讀到了家庭給予我們內心溫和強大的力量。也讀到了,不管何時,只要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事情。
  • 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翻跟頭一定要技術到家,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沒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兩腳朝天,或是蹩了腳、拐了腿,站不穩」。譯文中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彆扭表達,全都是跟頭沒翻好的緣故。而且「翻跟頭是個快動作」,將原文徹底讀懂,再細細一想,然後跟頭一翻,地道的譯文便從筆下汩汩流出。
  • 楊絳:萬物之靈與人生實苦
    3.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得先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
  • 楊絳:一生一世只有一雙人,這才是婚姻的最高得道者
    當今之世物慾橫流迷人心竅,只有如楊絳先生這般守得住平靜經得住寂寞;方能淡定從容地面對人世間種種。上天對誰都是公平的,就如楊絳先生這般才情的女子也照樣要是經受了世間的磨難。可是她知道烏雲蔽日的歲月雖不堪回首,且有深刻地留在記憶中不可磨滅;但是其中也有一道含著光和熱的耀眼金邊。
  • 楊絳:「紅樓」中的愛戀
    可有時寶玉的表白有些露骨,譬如引《西廂記》句子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的貌。」後面又說:「『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這在他們彼此,就未免有輕薄之嫌,太過造次,惹得黛玉嗔怒。這所有種種,在楊絳看來:「反正他們兩人吵架一番,就是問答一番,也許就是寶玉的偈語裡所謂『你證我證,心證意證』。」越往後,越接近。
  • 楊絳散文《窗簾》,英文版品讀不一樣的美
    窗簾 Window Curtains 楊絳
  • 我的人生伴侶:一定要懂我、寵我、包容我!
    我所期望的人生伴侶要懂我,寵我,包容我!最懂你的人,才是最溫暖的伴。兩性之間有緣結為夫妻,始於顏值,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陷於才華,產生親近,忠於人品,合於三觀,志趣相投。人生在世,沒有完人。在愛你的人眼裡,不管你犯了什麼錯誤,身上有多少缺點,他都不會計較和難以忍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己之力幫你彌失過錯,減少損失。一個最包容你的伴侶,想要改變你,卻改變了自己,不是妥協,只是習慣了和你講愛,不是講理。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人生在世,漫漫長路,命運的安排總是均勻的。正值青春年少的他,雖過早地經歷了人生的苦難,但雨過天晴,他的人生因為斐然才華而被重新定義,他有理由期待未來人生路中綺麗的風景。沒有辜負他「抓周」的希望,錢鍾書從小就在文學上顯現了自己的過人天賦。他喜歡自由自在地發揮,喜歡獨特的思維邏輯,對於理科,錢鍾書卻深惡痛絕。
  • 《楊絳傳》你是我不期而遇的溫暖,我是你生生不息的希望
    《楊絳傳》是我非常喜歡看的一篇人物傳記,書裡全面的介紹了楊絳的一生,分為人生的幾個階段:小的時候,故裡家世;大學時代,與錢鍾書初見;一起深造,夫妻生活;艱難時刻,流年沉浮;抵抗不幸,人生百年;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 楊絳出新書拒開研討會:我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楊絳出新書拒開研討會:我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昨天是楊絳先生101歲生日。
  • 民國鄙視鏈:楊絳嫌張愛玲醜,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素未謀面的嫌棄楊絳是中國著名的女作家,被人們尊稱為「楊絳先生」。在民國,被稱為「先生」的女性是因為被極為尊重的,能被稱為「先生」,楊絳屬實了不起。楊絳從小生活在一個書香門第,接受著先進的教育,生活極其幸福,相比之下,同時期的另一名才女張愛玲就不同了。
  • 「藝術就是克服困難」,看楊絳如何見人所未見,品讀「紅樓」中的愛戀
    可有時寶玉的表白有些露骨,譬如引《西廂記》句子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的貌。」後面又說:「『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這在他們彼此,就未免有輕薄之嫌,太過造次,惹得黛玉嗔怒。這所有種種,在楊絳看來:「反正他們兩人吵架一番,就是問答一番,也許就是寶玉的偈語裡所謂『你證我證,心證意證』。」越往後,越接近。
  • 楊絳:樓梯難走,你莫要知難而上!費孝通聽懂後,從此不再來往!
    費孝通也不生氣,就站在一旁憨笑,這時的費孝通其實已經情竇初開,但靦腆的他卻只不敢向楊絳表達自己的心意,不久之後,費孝通轉學離開了。膽怯了,沒有勇氣上前告白的他為了防止其他男生追求楊絳,背地裡在男生圈裡放了話:「我是楊季康(楊絳)的老同學,早就認識了,你們想追求她都得先過我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