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曾讀過伯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內容和結論全都忘了,只記得一句時常縈迴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旋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楊絳
楊絳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1.鬧鬼: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鬼附人身的傳說,我聽得多了,總不大相信。但仔細想想,我們常說:「又做師娘(巫婆)又做鬼」,如果從來沒有鬼附人身的事,就不會有冒充驅鬼的巫婆。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亞的話: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左傳》也記載過鬧鬼的事。春秋戰國時,鄭國二貴胄爭權。一家姓良,一家姓駟。良家的伯有驕奢無道,駟家的子皙一樣驕奢,而且比伯有更強橫。子皙是老二,還有個弟弟名公孫段附和二哥。子皙和伯有各不相下。子皙就叫他手下的將官駟帶把伯有殺了。當時鄭國賢相子產安葬了伯有。子皙擅殺伯有是犯了死罪,但鄭國的國君懦弱無能,子產沒能夠立即執行國法。子皙隨後兩年裡又犯了兩樁死罪。子產本要按國法把他處死,但開恩讓他自殺了。
伯有死後化為厲鬼,六七年間經常出現。據《左傳》,「鄭人相驚伯有」,只要聽說「伯有至矣」,鄭國人就嚇得亂逃,又沒處可逃。伯有死了六年後的二月間,有人夢見伯有身披盔甲,揚言:「三月三日,我要殺駟帶。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我要殺公孫段。」那兩人如期而死。鄭國的人越加害怕了。子產忙為伯有平反,把他的兒子「立以為大夫,使有家廟」,伯有的鬼就不再出現了。
鄭子產出使晉國。晉國的官員問子產:「伯有猶能為鬼乎?」(因為他死了好多年了。)子產曰:「能。」他說:老百姓橫死,鬼魂還能鬧,何況伯有是貴胄的子孫,比老百姓強橫。他安撫了伯有,他的鬼就不鬧了。
2.靈性良心: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靈性良心。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慾、性慾。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窠、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註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註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裡講得具體。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
3.靈肉之爭:誰做主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於私心,或是出於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於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情已成過去。靈性良心事後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我曾讀過伯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內容和結論全都忘了,只記得一句時常縈迴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旋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錯啊,人做得了主嗎?
4.人生有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憑什麼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講理的。孔子曾慨嘆:「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是命,就犟不過。所以只好認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曾國藩頂講實際,據說他不信天,信命。許多人辛勤一世,總是不得意,老來嘆口氣說:「服服命吧。」
5.萬物之靈:他只順從自己的靈性良心行事
我們的正義感也是出於本性的。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了維持正義,不怕和暴力鬥爭。儘管有權有勢的人以權謀私,貪汙腐敗;儘管推翻了一代暴君,又產生一代暴君,例如法國十八世紀推翻路易王朝的羅伯斯庇爾( Robespierre,1758-1794)高呼自由、平等、博愛,掌權得勢後殺人如麻,稱為「恐怖的統治」,隨後自己也上了斷頭臺;貪汙腐敗的官吏清除了一批,又會滋生一批,但是清廉的官,終究是老百姓希望而又愛戴的「青天大老爺」。我國的包拯不就成了「包青天」嗎?敢對當朝暴行提出抗議的還代代有人,不惜殺身成仁。
我國的孔子最平易近人。他曾一再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曾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曾讚許曾點:「春服既成……」帶幾個青少年「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可是他暮年看定自己「莫我知也夫」;「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吾已矣夫」。
可是他並沒有乘桴浮於海,也沒有春遊散心,孔子六十八歲了,退而刪《詩》《書》,作《春秋》。作《春秋》,就是在左丘明的傳記上,加上按語,用簡約而恰當的一字、兩字,或貶或褒,評點了某人某事的是與非、該或不該。他的評語真是一字千鈞,能「使天下亂臣賊子懼」。他盡可以教教學生,不問世事了。可是還是要用他的春秋筆法來維持正義,和亂臣賊子作鬥爭。不管別人是了解或責怪,他只順從自己的靈性良心行事。
6.人的可貴:一生尋求智慧的蘇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如果天地生人,目的是人類的文明,那麼,天地生就的人,不該這麼無知,這麼無能,雖是萬物之靈,卻是萬般無奈,顧此失彼,而大部分人還醉生夢死,或麻木不仁。我們只能看到宇宙無限大,而我們這麼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數千年來,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數千年已過去了,有靈性有良心的人,至今還在探求人生的真諦,為人的準則。一生尋求智慧的蘇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急於了解什麼是「道」,「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怎麼學呢?《論語》裡沒有說。《大學》是曾子轉述孔子的話。講了怎麼教,學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一作『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我參考了宋代理學家的注釋,試圖照我自己的見解,解釋如下:教誨成年的人,就是要他們「明『明德』」——「明」就是明白,「明德」就是按照天理,為人行事,「在新民」就是要他們去掉舊時的汙染,「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在止於至善」就是對自己要追求完善,達到至善的境界。
7.修身: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適又和悅的方法
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錘打,不能火燒水淬。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
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洩,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得寬容,允許身心和諧。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克制並疏導。
孔子很重視「禮」和「樂」。《禮記》裡講得很周到,但《禮記》繁瑣。我免得捨本逐末,只採用《禮記》裡根本性的話,所謂「禮之本」。孔子曰「禮者,理也。……理從宜。……」這就是說,「禮」指合理、合適。禮「以治人之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的感情,都由肉體的慾念而來,需用合理、合適的方法來控制。要求「達天道,順人情。……」肉體的基本要求不能壓抑,要給以適度的滿足。
8.鍛鍊:受鍛鍊的是肉體,鍛鍊出來的是精神
奧運會原本是古希臘享神的賽會。古希臘滅亡後早已廢棄。十九世紀法國顧拜旦男爵(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有鑑於當代商業化的弊端,提倡公平競賽和古希臘運動員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重興了奧運會。奧運會的精神:爭取提高自身的能力,勝人一籌;比賽講究公正合理,光明磊落,不容欺騙作偽。訓練體格,也鍛鍊人的品格。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其爭也君子」的君子之風,和奧運精神略有相似處。每個人都要有爭取勝人一籌的志氣,而在與人競賽中,練就公正合理、崇尚道義的品格。當今商業化的社會,很需要這種作風,推而廣之,無論商業界或其他各行各業,都該有奧運精神。受鍛鍊的肉體不免死亡,崇尚道義的精神就像點燃的聖火,遍傳天下,永恆不滅。
所以受鍛鍊的是肉體,由肉體的媒介,鍛鍊出來的是精神。
(以上摘自《走到人生邊上》)
轉自「商務印書館」微信公眾(shangwu1897),騰訊文化合作自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